胡汉平
甲辰年的端午节刚刚过去,看着家家户户艾草遍插,昌蒲满挂,龙舟竞渡,粽香迷漫,祝福声声的节日景象,又让我想起童年时五月端阳不一样的遥远记忆。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新年春节之后十分企盼的一个重大节日。端午节虽在初夏,但却处在春夏之交,繁华似锦的美好季节。我的家乡僻居咸宁通城西区,属古瑶之地,花墩尖山畈头枕药姑山,左放隆,右尖山,恰似一张稳固的太师椅错落其间。在我童年印象里,端阳时节,坡坡岭岭杜鹃花漫山遍红,阡陌纵横水网稻田青翠吐绿,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此季时逢端午总让人心旷神怡,更添欢乐洋溢!
童年记忆里的端午时节,不仅季节美好,更是多种美食的集大成。粽子当然是端午节的头牌。但在粽子之外,田螺、黄鳝、折蛋是我童年记忆里端午节另几道难忘的美食。上世纪六十年代是我童年记忆最丰富最鲜活的重要一段。那时母亲尚在,兄弟五个我是老幺,大哥承继舅父为子去了县城。哥已经学成为家里精壮劳力。三哥已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四哥大我两岁,由于性情顽劣,总是游走于日常玩乐与学习之间。我则安于小学生"守则",一边钟情于学校学业,一边做着母亲家务的小帮手。
记得每逢端午临近,还在春耕之前,趁着早春田垄蓄水待耕之时,母亲总要放假回家的三哥去门前水田里捡螺丝、挖黄鳝。那个年代,化肥农药很少施用,水田里藏有很多田螺、黄鳝和泥鳅。聪明机灵的三哥只要一出手,就会有半小桶鲜货进家。母亲则不急着处理赏鲜,总要将它们放入水缸内积攒着养起来,等到端午节时作为一道美食摆上节日餐桌。

折蛋是我童年记忆里端午节又一道独特美味。折蛋的原材料其实就是鸡蛋和韭菜简单两种。鸡蛋的蛋黄蛋青搅和均匀,韭菜切碎拌入蛋浆,然后在温火的铁锅中摊烫成一个直径约20公分的圆形蛋饼,再用调羹舀上一砣肉沫放入其中,将其对折后翻转片刻即成折蛋。对我而言,折蛋是端午节最好的一道美味,其对味蕾的诱惑真是奇妙无比,直至今天仍让我回味无穷。此外,端午节早晨的一碗"油面"也是一道让人垂涎的美味佐餐。"油面"不是如今的机制挂面,它是当年新打的麦子经大盘石磨由牛作动力碾磨再用镙筛筛成麦粉经由拉面师傅人工拉成面条晾晒而成。这种面条的制作工序较为繁复,一般家庭难以为之。记忆中我家所在生产小队三个屋场共有一个油面作坊。作坊内除一名有拉面技艺的师傅外,其余人工集体轮派。磨面只需懂得套牛和装料即可。镙筛则是一个两米高大的木仓,仓内安有镙筛,经外置的踏板传力左右摇晃带动镙筛达到筛选麦粉。而外置踏板是由人的双脚踩踏左右用力摇摆而成。稍有经验双脚踏板左右摇摆用力即可发出具有韵律节奏的声响。“左、右,左、右,左左、右。”按照这个节奏发出的声响,富有韵律,特别悦耳。每到麦收季节,端午节前后,总是村里油面作坊最繁忙的季节。“左、右,左、右,左左、右”的镙筛声响终日不歇且清脆悦耳,让人有一种类似田园牧歌般的惬意。那时的我十三四岁,散学之余总要帮着大人“打镙筛”,竟也有模有样,以至今天我还记得那个韵律那个节奏。如果今天还能找个镙筛,我一定还能踏出那个富有韵律的声响。
农村生产队里 “油面”是不用钱来购买的。集体收成的新麦按人分成后统一存放做成油面按比例分配。各家自留地收成的麦子也可以兑换“油面”。我家“知青”三嫂1970年端午节前初生侄女,是我拿着家里的麦子去外村兑换“油面”回家为月子里的三嫂改善伙食,增加营养。
在那些饥荒的年月,那怕是一碗“油面”也是十分珍贵的,平时很难吃到。到了端午节,“油面”便是节日餐桌的佳品。在我们家,还有一个端午节的特例。因为祖母生日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当天清早,母亲便将之前备好的螺丝、黄蟮、油面取出,由父亲掌厨煎折蛋、下油面,做成丰盛的节日早餐吃过之后,一家人就兴冲冲跨过门前港堤去到300米开外的罗畈屋场与三叔、四叔两家一道为祖母庆寿。而端午时节的南方天气多在雨季,记忆中祖母的寿宴大都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举办,敞开的堂屋边沿就是天井,天井屋沿洒下的雨滴不时还会溅落到身上桌上,食客们倒也全然不顾,就像没事一样。

端午节最惯常的美食,当然还是粽子。在我的认知里,鄂南通城家乡的粽子有别于外地。粽叶采用的是一种叫箬竹的宽大叶片,这在南方的大部分地区是同一的。而捆扎粽子的细绳用料却大不一样,通城家乡普遍使用棕榈树的扇形叶子撕成细长条并经晾晒后用来包扎粽子。可如今见到的粽子一概都是棉纺线绳捆扎。通城粽子的形状也有别于外地,统一为菱角形状。粽子的原料都是上一年的新糯米,一般不会添加其它食料,谓之“清水粽”。直至现在,我对添加其它辅料的各色粽子总是心底排斥,独独钟情于通城家乡的“清水粽”。
当年我家的端午粽子都是母亲的“独门绝技”。门前菜园与邻家的界篱长有少量箬叶,既不够用也略嫌窄小。包粽的箬叶都由父亲去药姑大山专门採摘,房前屋后的棕榈扇叶随时可采可用。糯米洗净之后上午浸泡半日,午后即可开始包扎。母亲包粽子手法娴熟,速度也快。往往是左手把箬叶窝成一个“漏斗”,两手左一转,右一拧,再用一端扎紧的棕丝将粽子捆扎严密结实,一个个粽子转瞬之间就魔幻般的成形了。每包完5个粽子就将外露的棕丝一齐扎紧,使之连成一串。待浸泡的糯米用尽,包粽完工,即可开始用鼎锅蒸煮了。母亲的经验是粽子要扎紧,要煮熟。粽子扎不紧,就会松垮,不能成形;火侯不到没煮熟,第二次再煮就煮不“熟”了。
通城家乡说端午节又叫“汤节”。五月初五为“小汤节”,五月十五为“大汤节”。只不过“大汤节”纯粹一个说法而已,没有人再去真正过“节”。但各家各户都会特意将五月初五端午节留下的粽子成串地挂在厨房的墙壁上,待到十天之后的“大汤节”即可继续吃粽子。因为箬叶和棕丝的特殊作用,挂在墙上的粽子虽经十天半月的“储存”仍然新鲜美味,毫无违和不适之感。这也算是通城家乡端午粽子的一个小神奇吧。
通城家乡端午节插艾蒿挂菖蒲点雄黄一如各地同俗。艾草通城谓之艾蒿。艾蒿连同菖蒲家乡当地到处都有,节前采摘回来,端午当日插挂在门楣两侧,一种特殊的香气便迷漫开来,节日气息油然而生。雄黄点缀孩童前额,雄黄酒洒在屋内地面墙根,既是一种祈福,也是一种避瘟祛灾的美好心愿。
端午节一过,即已入夏。度夏的新装,一般都在端午节那天穿着亮相。那个年月,家境略好的都会在节前买回各色布料,将裁缝师傅请进家门,缝制几件新衣。待到节日当天,穿着花花绿绿的少男少女,装点着节日氛围,让人欢喜洋溢,不忍舍弃。
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端午是华夏民族三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的起源,自古到今说法不一,但为纪念屈原则是最为普遍的说法。将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与一位伟大爱国诗人相联系并不多见。
由此可知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政治意味以及人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国情怀。
身为炎黄子孙,我钟情于端午佳节,衷心祝愿家国泰和人民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