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岭杨氏家谱编委会全体人员合影(左起)
第一排:杨全生 杨当振 杨留生(18世)
第二排:杨明卿 杨全芳 杨献虎 杨志中 杨金芳 杨宾(19世)
第三排:杨建亚 杨世亮 杨荣民 杨洪涛 杨万年 杨明森 杨小沪 杨小勇(柴窑) 杨石安 杨玉杰 杨耀文 杨拴温 杨小勇(张沟)(20世)
杨洪涛,男,汉族,1970年出生于洛宁县底张乡东南村。2005年7月,他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自2000年6月踏入村委会的大门,他开始了自己的基层工作生涯,起初担任村委委员一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努力和才能得到了认可,于2011年10月荣任村委会副主任。2014年10月担任村委会主任,肩负起了更重的责任。从2018年5月开始,他身兼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两职,至今仍在为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促进村庄发展而不懈奋斗。
杨洪涛深爱家乡,心系父老乡亲,立志改变足下这片热土的面貌。多年来,他敬业奉献、廉洁自律,一步一个脚印,为民造福。特别是自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以来,为提升村干部素质,使之与时俱进,他常组织村班子成员学习毛泽东思想,深入研讨反腐倡廉理论和党风廉政建设规定。
他积极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坚持每月组织集中学习活动。通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活动,他使大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决策,以及本届村班子所承担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在他的有力引领下,全体党员和群众同心协力,共谋发展。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他果断决策,大力推进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村域经济和公益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群众的精神风貌和生活品质得到显著提升。村民们纷纷赞誉:“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们村有个好书记,真是福气啊!”
杨洪涛始终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思考问题、处理事务,始终坚持以村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群众的期盼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心实意为民谋利、为民解忧,坚决捍卫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在杨洪涛看来,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村干部的威信,核心在于支部成员是否一身正气、促进团结,并在处理事务时坚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他始终心怀大局,慎言慎行,避免任何有损团结的言行。自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更是以身作则,秉承党的初心使命,积极促进团结,凝聚战斗力,力求创造卓越的政绩。
在日常工作中,杨洪涛高度重视班子团结,虚心听取支委成员、村民组长以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避免个人专断。对于村内重大决策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他始终坚持政策公开透明、办事公正无私、处事公平合理。
为提升工作透明度,杨洪涛推行了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有效消除了群众疑虑,赢得了广泛理解与支持。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面对政策性强、无前例可循的难题,他积极宣传国家政策,引导群众深入研讨,确保扶贫工作精准到位,实现了“三有一无”的扶贫目标。多年来,村里未因办事不公引发上访事件发生,维护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杨洪涛深知发展新党员对于党组织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性,始终致力于选拔优秀人才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在选拔新党员时,他严格把控质量关,通过全面评估发展对象的基本素质和过往表现,选拔出具备潜力的年轻人进行重点培养,确保他们能够成长为合格的共产党员,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增添了新鲜血液。
同时,杨洪涛深知发展才是硬道理。为繁荣村域经济,他深入剖析本村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及新农村发展趋势,积极拓宽发展思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他优先发展传统农业与畜牧业,带领村民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大计,为村庄的繁荣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在脱贫攻坚期间,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三个一批”号召,发动群众无偿出让土地56亩,用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积极组织资金8.3万元新建三角广场一处,投入资金2.8万元新建百姓舞台一座,为群众提供娱乐场所,丰富群众文艺生活;立项30万元,组织25.5万元新建党群服务中心一所;投资38.6万元完成新村部广场建设,凸显党和政府形象;投资21.6万元完成老年福利院建设,为孤寡老人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做到让群众老有所依;引进项目资金102万元完成6000平米学校运动场建设,投资5.8万元新建篮球场一所,为青少年们提供运动场所;投资3.5万元新修入户道路513米,方便群众出行;引进饮水工程项目建设投资167万元,解决了群众饮水困难问题;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流转烟田500亩,流转牛场用地170亩,挽回群众地租损失60万元。
组织资金3.6万元,修复五龙沟灌溉石渠及配套支渠工程,使农田旱涝保收有所保障。率领党员群众,把西岭荒坡改造成500亩水平梯田,树立植树造林样板。在持续搞好农业、畜牧业的同时,加大劳务输转。多年来,共计组织劳务输转2000多人次,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
群众们腰包鼓了,房舍新了,植树栽花,庭院经济搞起来了。家家奋力奔小康,人人脸上展笑容。
杨洪涛本人酷爱文艺,兴之所至也会喊上两嗓子豫剧。以前由于条件限制无力施展,现在有了硬件基础,群众们也有了闲暇兴致,水到渠成,各种文体活动就如火如荼地热闹开来。
村里的豫剧团成立起来了,吹拉弹唱爱好者活跃起来了。除了平时不定期开展活动外,每逢年节,还要请外地专业剧团来唱连台大戏,供村民们过过戏瘾。
村里的传统台鼓队建起来了,慷慨激昂的大台鼓声咚咚锵锵,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风采。在村三角广场上,秧歌舞动,扇子飞扬......富裕起来的农民们揖别了千年旧农耕,热烈讴歌新时代,高声唱响中国梦!
篮球场上龙腾虎跃,校园里书声琅琅,托起山村明天的希望!
村里的服务队也组织起来了。道路保持干净整洁,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庭院明窗净几,一尘不染。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村里的志愿者服务队也组织起来了,为村民们无偿服务。把传统的邻里互助、亲戚帮忙优良村风继承巩固,发扬光大。
在全国抗疫期间,东南村的党员、群众,主动为灾区人民捐款3.1万元,受到上级政府表彰。既继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光荣传统,又激发了农民群众的主人翁爱国热情。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后代,一名最基层的农村干部,一直恪守着“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人生格言。
他时刻告诫自己: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自己所付出的努力与优秀党员的标准及村民的迫切需求仍存在不少差距。
他坚信,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会更加努力学习,严格自律,铭记初心,不辜负使命,持续加倍付出,以更出色的成绩回馈党和人民的期望。
来源:《洛宁杨岭杨氏家谱》

作者简介:杨小沪,男,洛宁县景阳镇人,1947年生,中教一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