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 粮
白 水

麦子丰收,让人高兴,可十多天的紧张劳累,像电影上的战争时期打仗一样,也实在让人够受的,简直要掉斤肉、脱层皮。
麦熟一晌,丝毫不敢耽误,要密切注意麦子成熟的情况。割早了,怕麦粒瘪巴,不实诚;割晚了,怕麦壳炸开,麦粒掉落,少了分量。还要密切注意天气,听收音机上的天气预报,看天上云彩的变化,生怕阴天下雨,麦子发霉长芽可不是闹着玩的。但有时再着急担心也没用,1984年麦收时忽然下雹子,许多麦穗只剩了空壳,地上一层麦粒,和泥土混在一起,只能眼睁睁看着,非常心疼,又没有一点办法。夏天的玉米地里,麦苗也长起来,像铺了一层碧绿的长绒毛毯一样,看着让人瘆得慌。
收完麦子要急着种玉米,不能耽误。如果割麦子前就种上了,还要及时耘麦茬、锄草、补种缺苗等。有的山坡地里土层薄,浇不上水,不能种玉米,就要及时翻耕,或平整了种花生、或起垄秧地瓜苗。
不能耽误农时,节气不等人,天气不等人,麦收时节,人们像超负荷的机器一样,忙个不停。尤其是在我十多岁的时候,主要是靠人工,挥镰收割,大车小车运送。那时改革开放已经有几年,生产队解散,搞承包分地单干,生产队里的大牲口都没了,村里没几辆拖拉机。已经有打麦机,但要几个人伺候着,更像打仗一样,要争分夺秒抢时间。电工计时收费,老百姓恨不得一分钱掰成几瓣花,省时间就是省钱。太阳晒,天气热,口干舌燥,大汗淋漓,收麦子活多活重活急,满身尘土,麦芒扎人,过个麦季真是不容易。
麦子收割完,还有一件事丝毫不能耽误,那就是交公粮,老百姓也交完粮。把公家征收的麦子交到粮所里,余下的才是自己的。有一年,我在家里帮爸爸妈妈收麦子,一块儿去交公粮。家里种麦子的旱地、水浇地总共有四五块,旱地里的麦子先成熟,然后是村南水浇地的,最后成熟是村东那块最大的麦地。这块麦地土层厚,浇水方便,麦子长得好,颗粒实诚饱满,个个圆鼓鼓的,像挺着小肚子似的,通体光洁晶莹,让人看了高兴。
经过收割、脱粒、晾晒、扬场,终于把麦子都收起来,即使自己觉得劳累,心里更多一份欣慰。而且今年的麦子长得好,明显比去年的收成多。下午,在打麦场上,我帮着爸爸妈妈收麦子,装口袋,抬到地排车上,运回家里。妈妈说:“先抬那几个尼龙的化肥袋子,再放这几个布袋子。拉回家后,把布袋子里的麦子倒进大瓮里,尼龙袋子的麦子在车上别动,明天拉着去玩粮。早交上,早省心。村里的大喇叭喊了,催着交公粮。”
我不禁觉得有点舍不得,这是我家最好的麦子,还是这么几大袋子,总共打的麦子也并不多呢。这些天我跟在爸爸妈妈后面,忙着收麦子,后来听到村里大喇叭响,没注意喊的是什么事情。每年都要交公粮,每年大喇叭上都要喊。我忽然冒出一个念头,问妈妈:“也有不交的吗?”妈妈说:“公家要的,谁也都得交啊。老辈儿人都说交皇粮,在生产队里交公粮,现在分地到户,让自己去交。种的地都是公家的,就得交公粮,哪有不交的?早晚都得交,早交了早省心,赶紧再干别的活。明天咱就拉着去粮所。”
第二天早上吃过饭,我们便拉车出门。爸爸妈妈特意换上整洁一些的衣服,我也认真洗洗脸,洗洗胳膊,穿上上学的衣服。粮所在离我们村七八里远的镇上,附近村庄的农民都要去交公粮,穿的像样点儿,别让人家笑话,看不起。在自己村里收麦子,大家都又忙又累,灰头土脸,不在乎衣着。出村到镇上去交公粮,就不一样了,粮所里上班的公家人穿的好,交公粮的人多,说不定遇见亲戚朋友,可不能显得太邋遢,没面子。我还想,交公粮是个光荣的事情,学校里老师讲,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我从来没进过粮所,只是有时候从那大门口路过。
爸爸在前面拉车,我和妈妈在后面推,倒也不太累,比前几天收割麦子要轻松许多。出了村庄来到大路上,前面后面看到大小车辆,都是去交公粮的。于是不免想快点到地方,早交上早完事儿。可是车上几大袋麦子,并不轻松,还要走好几里路,光着急不行的,弄得满头大汗,气儿不够喘的,让人看见笑话,慢悠悠的向前走吧。这么多人交公粮,去了也得排队等着。
果然,粮所大门口尽是交公粮的车辆,头尾紧挨着排成长队。我们只能停在后面,一点一点往前移动。看得出,人们来交公粮,都穿着齐整,特意换上像样的衣着,像走亲戚串门儿喝茶似的。但也容易看出脖子上、胳膊上哪儿还有尘土泥巴,尤其是手上老茧缝隙里,灰垢一时洗不干净。大家把车排在一起,躲到一边墙根、树下的阴凉地儿里,前面队伍动了,就过去把自家的车子往前移一移。
慢慢地,太阳升高,光照亮得晃眼,天气更热一些。但没办法,排队的车子看不到头,也看不到尾,只能耐心地等着。人们有相互认识的,打招呼,说话聊天,不认识的也搭讪着说两句,套套近乎。我在一边听,知道交公粮要经过验收评等级,麦子越粒大饱满,越晒得干,等级越高,价格也给的高。如果不符合要求,水分多,麦粒瘪巴不好看,有杂质沙土什么的,就给你定的等级低。甚至就不给你验收,让你拉回去。来回好多里路,谁也不愿再多麻烦,大家都把自家最好的麦子运来,重量只多不少,就怕交不上。听一个人讲,他们村里昨天有人来完粮,检查验收的说没晒干,不得不拉到旁边摊开晾晒,直到下午才交上。
车子慢慢往前移,我们进到两所里面。到处都是水泥地,平整干净,在这里晾晒麦子是最好不过了。几排大房子,应该是存放麦子的仓库。房子都是用水泥抹成的外墙,显得那么结实严密。和平常住人的房子不一样,墙的上半部才是窗子,一个连一个,大概是为了防潮、通风吧。人们坐在旁边的阴凉地里,随时过去移动移动车辆。眼看着快轮到验收自家麦子,脸上有些高兴,又有些紧张。说话聊天的少了,用心关注前面队伍的动静。
天气越来越热,人们躲在阴凉地里,戴着大草帽子,时时移动车辆,有的干脆站在大太阳底下,难免脸上变红,冒出汗来,增添一点焦虑的神情。前面有空车子不断返回,是顺利交上了。看步子轻快,真是放下了沉重的负担,把一袋袋麦子存到粮库里。可也没看出多么高兴,大概把这么些麦子交给粮所,心里有些失落,有些舍不得。虽说给你定级定价、称重,要给钱,胆这些钱先给村里,再给老百姓。可是从来都是老百姓给村里交钱,完成上级的各项税费、提留等任务,好像没有人从村里领到过粮所给的麦子钱。这些麦子从家里拉来,一下子全都倒在这里,两手空空回家去。大道理都知道,可这切身的感受也很自然,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忽然听到妈妈说:“大哥,你们来的这么早啊!”我抬头看看,是邻居一家子的大爷,正拉着车子往外走。大爷笑着说:“也快轮到你们了,天热,早交上早回家歇着。”大爷走到爸爸身边,停下来小声说:“那个验收的是你家的亲戚,大姑奶奶家的孙子,小时候上你家走亲戚的,还认得我呢。你过去和他打个招呼。”爸爸说:“不用吧,咱这麦子都没问题。”大爷说:“打个招呼有什么不行的?又不是不认识。”爸爸笑着点点头。大爷走远了,妈妈对爸爸说:“那你就过去看看吧。”爸爸自己到前面去,一会儿回来,对妈妈说:“是他,忙着验收呢。咱在这里等着就行。”一会儿我家的车也到了验收的地方,有一个人手持一根光滑明亮的铁棍似的东西,往前面那家的麦袋子里一插,再拔出来时,原来棍上有个细凹槽,里面便一颗颗排满了麦粒,清清楚楚。那人认真看一看,从中捡起一个麦粒,放进嘴里,用牙咬一咬。又挨个插那几个袋子,拔出来看一看,咬一咬麦粒,然后在一张纸条上写几个字,交给拉车的,算是验收合格,评定了等级。拉车的赶紧接过纸条,再往前去称重、归仓,就算万事大吉。
我们的车拉过去,爸爸对那人笑一笑。那人用那棍子捅了一个袋子,拉出来看一看,捡个麦粒咬一咬,便给写了条子,让爸爸拉车往里走。排在我们后面那一家的人脸上露出诧异的神色,但也没说什么。爸爸让我在原地等着,不一会的功夫,爸爸拉车出来,妈妈跟在后面,我们一家便往回走。
大概得有十一点了吧,粮所里的车子还满满的,大门外仍排着长队。幸好我们来的早,村子离粮所也算近,完粮很顺利。回家路上,看到还有农民,运送大车小车的麦子,一步步地走着,有的村庄离粮所有二十多里路,要走好长时间。记得刚过完年的时候,那个邻居一家子的大爷到我家串门,忘了和爸爸聊什么事情,忽然对我说:“你以后要是能在粮所里上班,那就太好了,里面粮食一堆一堆的,怎么也饿不着。”
知道大爷和我开玩笑,但也是心里话吧。几年前平时还吃不上白面馒头,老是啃煎饼,吃窝头。常听爷爷奶奶说,以前闹饥荒,过困难的日子,吃糠咽菜,日子很难过。人是铁饭是钢,没饭吃不行啊!粮食很珍贵。麦子磨成面,能蒸馒头、擀面条、包饺子,还能烙饼、炸藕盒、茄盒,可好吃了。改革开放了,日子越来越好过,能吃饱穿暖,心里有盼头,身上有劲,吃苦受累也不觉得。
后来大概是学校不再放麦假,我在镇上的中学住校读书,没有再回家割麦子,更没有再去粮所交公粮。但每年耕种收获,交公粮是少不了的。也曾经注意听村里电线杆上大喇叭里的声音,催促农民交公粮。每年交公粮,有时还不一样,麦子、玉米必须要交的,好像还交过花生、地瓜干儿等。几十年前的事情,记不清楚了。但那次和爸爸妈妈一块儿去完粮的情景,不知为什么,总是历久弥新的感觉。
这几年回老家,忽然觉得自己好像成了陌生的外乡人。农村变社区,平房变楼房,马路、花园、广场、商业街上,人们熙熙攘攘,只是许多面孔都那么年轻,那么生疏,简直要“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当年的大爷大娘、叔叔婶子都已七八十岁,我去他们家里串门儿看望,聊聊往事,找回家乡的感觉。他们尤其喜欢谈世道的变化,夸现在的好生活。说现在农村种地,不仅不交公粮,公家还给钱,这是从来没有,万辈子也想不到的好事儿。村里种地全部机械化,一点不累,人们也大多都不再种地。他们这些老人住上楼房,每人每年村里还给钱,年纪越大,给的越多,如果上了90岁,每月村里能给一百多块钱。所以一定要健健康康,好好生活,就能多挣钱呢。
看着长辈喜笑颜开的样子,我非常高兴。想着他们几十年当农民吃苦受累,现在熬到这么好的世道,确实要好好珍惜。这也是他们应得的,改革开放几十年。是他们,是无数中国农民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甘于奉献,终于有了这翻天覆地的变化。
想想过去,想想这几十年,很庆幸我曾和他们一起下地干活,一块儿去交公粮,为这奇迹般的时代巨变出过一份力气。但自己那时只是个少年,偶尔下地干点活,他们可是几十年如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出大力,流大汗,生活一天天地好起来,国家不断发展,还供我们上学读书,有更好的前程。
他们这一代人,我的父老乡亲,让我心生感动,无比崇敬。
作者简介:白水,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