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后街记忆
作者:梅派老生
主播:书 东
海港区旧貌
西后街是家乡有着百余年历史的老街,夹杂着城市的烟火气。这条东西走向的老街,铺着石板,街边一侧竖立着木头电线杆子,电线缠绕着伸进沿街店铺宅院,如蛛网一样。东头连接道德街、民主北街、老市政府广场,西头与双兴街相交,是一条商业与民居互融的街巷。
60年代市政府办公楼 每日天刚亮,把东头孙家茶锅的汽笛就开始响起,一天不闲着,那声音能穿透几条街。这个买卖如今早已不见了,可在当年,老百姓居家过日子是离不开茶锅的。那年月家家烧煤炉子,不到做饭时间不打开火,临时用开水,到茶锅打一壶开水,很是方便。
茶锅是前店后宅式,四扇开门店铺朝南,烧煤的锅炉紧临门边,两个大水缸挨着锅炉,缸盖上放着白铁水舀子,煤池子在锅炉旁边,水嘴上缠有布条,为的是打水时不外溅,下面放水壶的木凳被水滴刷得已经没了棱角。老孙干净勤快,店铺门外时常掸水清扫,总能看到笤帚印儿。店内更甭说啦,门窗玻璃透亮,桌椅木纹清晰,锅炉、水缸、焦子地面每日擦得锃亮,哪怕是煤池子沿边也收拾得利索。茶锅生意很好,时不时用水舀子往锅炉里续水,暖水瓶在店里排队是常见,每每这时,老孙打开锅炉火门,用长长的铁火钩子捅几下,火苗瞬间蹿起,汽笛立马就会尖叫起来,特别响亮。
孙家茶锅的西边是一家酱菜铺,店铺货架上摆放着大大小小的酱釉色坛罐,上面贴着红纸标签,显得屋子里黑乎乎的,后院排着队放着好些腌制酱菜的大缸。去他家买八宝菜,着长衫戴蚂蚱腿眼镜的店家特别热情,用圆盘铜秤称完后,麻利装进一个特制的竹编小篓里,口上盖一张彩色油纸封皮,再用房顶上吊下来的纸绳一系,双手递过来,面带微笑说一声,您常来。
西后街洗染店,六个大字的店名牌每个字都有窗户那么大,是当年家乡规模最大的洗染店,临街玻璃窗总是被雾气蒙着,冬季冻成厚实的玻璃冰花。店铺里放着好些大矮缸,整日冒着热气,干活儿的人们夏天光着膀子,冬天也身着单衣,不停地拿着棍子在缸里搅和布匹。店铺房顶上架满了拉着绳子的木杆子,晾晒着层层布单,五颜六色,老远就能看到,好似招揽生意的广告。
思绪随岁月飘逝,仿佛一切过往的事情都与童年有了关联。
上小学时,一位同学住在西后街的一个四合院里,里面住了好几家人。我俩最爱去的地方就是他家旁边的老孟影人铺。影人就是皮影,只不过是用纸刻的。老孟技艺高超,刀子细长锋利,一回能刻厚厚的一打,玻璃橱窗上常年挂着影人样品,有的还涂上色彩,打上蜡,特别吸引孩子们。为了省零花钱,放学后我俩时常趴在橱窗上偷学模仿老孟的技艺,回家就练习刻,过足了瘾。
海港医院当年就坐落在西后街中段,是一座很深的四合院。两扇黑色大门厚重古朴,门前有三步青石台阶、门枕石、石狮子。进入大门是个门洞,两侧有挂号窗口。过了门洞是五正六厢的院落,门窗涂上了白色油漆,显得新潮,房屋分别是各个门诊科室,从正房穿过去又是一个五正六厢的院子,再后面的一个院子就是住院部了。
今非昔比的海港医院大楼 1976年7月大地震,我的脚被石子划伤了,来海港医院包扎,一路看到背着抱着、自行车驮着受伤人员接连不断奔向这里。四合院里医护人员接诊、治疗,上下台阶、掀竹帘子、过门槛、前后院忙里忙外一溜小跑。来就诊的患者陆续增多,挤满了诊室、院子,但窄小的四合院里秩序井然,并不嘈杂。医护人员迅速诊治的医技、认真负责的态度、汗水湿透的白大褂、每一句安抚的话语就是患者的定心九,记忆尤深。
为远近供居民用水的压水井
海港医院东侧有一个压水井,汩汩清澈井水滋养着方圆几十条胡同、街道的居民。压水井每天不闲着,咯吱咯吱的扁担颤悠声从早晨响到晚上,地面上滴溅的水迹伴你一路,冬天结成一条冰。后来,压水井改成了自来水,盖了一间低矮的水房,里面伸出一个水龙头,有专人看管,一挑水二分钱,休息日是用水高峰,从早上就开始排队,水桶排出好远。扁担撞击水桶声、铁钩碰铁链的哗啦声、水流注入水桶溅起的水声、家长里短饱蘸世情的唠嗑声、人们相互问候打招呼声,汇成了一首胡同生活交响曲。
如今每家每户不止一个水龙头,很难想象,当年好大一片居民区就靠这一个水龙头生活,家家饮用、洗衣、洗菜、做饭等等,啥事竟也没耽误过。
沿街向西走,手工做毛笔的小铺,久负盛名的东鲁药房,火爆的商业俱乐部都藏在西后街岁月深处。
在西后街最西头有一个废品站,别看它叫废品站,其实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旧货市场,尤其受到近郊县农民的喜欢,进城办事西后街废品站是必到之处。捎一捆报纸回家糊棚,拉一口旧缸腌咸菜,买一个旧暖壶装开水,给孩子买双手套、给老人买顶帽子,价钱便宜,每日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那年,我被批准上山下乡,照顾的生活物品票证中有一双旧军用胶鞋,价钱是五角,地点就是西后街废品站。第一次走进这里,让我惊讶,原以为是很破旧的场所,眼前见到的却是整整齐齐、井井有条的露天市场。地面是土地,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片纸屑、草棍儿。里面搭了一些简易棚子,各样物品按行归类,暖水瓶一排排摆在货架上,衣服一件件挂在铁架上,报纸一捆捆码放在角落里,旧军鞋、旧军手套一双双摆放在长凳上,旧军水壶一只只挂在墙上,像走进军营一般,没有一丝凌乱,难怪受到平民的欢迎。
岁月无声,墙上的"拆"字写在老街深处,一棵焦黑的老槐树上缠满铁丝电线,我抚摸着它,仿佛整条老街都滴出了不舍的泪珠。西后街已经成为回忆,当年走过千百遍的路,踏过的每一块石板,那熟悉的吆喝声,熟悉的味道,熟悉的人和事似乎就在昨天。它从历史深处走来,又相伴时光而去,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家乡人。
作者:陈学礼。网名:梅派老生水墨画。居秦皇岛,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爱好写作,曾在《中国教育报》《中国体育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人间方圆》《秦皇岛日报》《秦皇岛晚报》《视听之友》等报刊上发表散文百余篇。著有散文集《正街漫笔》一书。
主播:曹淑东,网名:书东,中学退休教师。酷爱读书和朗诵。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朗诵委员会副秘书长,秦皇岛朗诵艺术团副团长,“秦皇岛头条”主播。在河北省文研会举办的“红色记忆 百年风华”迎接建党一百周年朗诵活动中荣获“最美诵读者金奖”;在桃李文化传媒直播同题诵读《寻找心中那片落叶》一文竞赛中荣获“一等奖”。愿用甜美灵动的声音,诠释生活的美好,表达对幸福生活的挚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