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散皮诗作
☘️《 端 午 》
这些新鲜的艾草,来自街市
有人提前出卖了她们的青春
但不是我阉割了她们
之前的屈原,误以为江水清可濯衣
纵身一跃,身既死兮神似灵
但汩罗江不是魂归之处
艾草挂到门楣以后,
循香气而来的蚊子
无力支撑飞翔,马革裹尸身先死
然而艾香不是杀人的利器
端午每年过一次,艾草枯了一批
蚊子晕了一批,江流依旧不缓不疾
然而过节的人,有的没来,有的已逝
❊ ❊ ❊ ❊ ❊ ❊
🌹【吉特赏析】
这首《端午》用艾草、屈原与蚊子,巧妙映射了节日背后的人生百态。对艾草“青春”的出卖与蚊子的“马革裹尸”,寓含了对生命无奈与脆弱的哀叹。屈原的投江不仅是对清白的执着,更是对世态炎凉的反抗。最后,节日的轮回与江流的永恒,映照出人生易逝、世事无常的悲凉。诗句简练而意蕴深长,令人回味。
🔸🔸🔸🔸🔸🔸🔸🔸🔸
🔸🔸🔸🔸🔸🔸🔸🔸🔸
散皮诗作
☘️《八咏楼的多重宇宙》
或许是八影楼,来自时间的八个方向
八个方向的集合聚成此刻的镜像
或许是隐藏了枝叶的植物,
沿着生长的脉络
呈现历史投射的温度
它看着每个行人,
从建筑的斗檐影壁间
收集南朝沈约八咏的回声
每个行人在凝视它,
在临江而立的楼台上
意会李清照慷慨抗金的演讲
三次重建,都为恢复最初的形制
仿佛历史只是被反复命名的建筑物
在慕名而来的仰望中
站成古人见过的风景
没有谁,规约来看什么
也没有约定来看谁
只是离楼远去的回蓦里
不知目送我们的是苏轼,还是赵孟頫?
❊ ❊ ❊ ❊ ❊ ❊
🌹【吉特赏析】
《八咏楼的多重宇宙》一诗,以八咏楼为媒介,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诗作捕捉了楼的古老气息与现代行人的交织感受,揭示了历史与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印记。通过斗檐影壁、南朝沈约、李清照等符号,作品展现了时间的流转与文化的传承。三次重建,形制如初,诗中的八咏楼似乎成为时间的见证者,让人在仰望中感受到古人的风采。全诗意境深远,引人遐想。
🔸🔸🔸🔸🔸🔸🔸🔸🔸
🔸🔸🔸🔸🔸🔸🔸🔸🔸
散皮诗作
☘️《大红岩下的启示》
这是大地的封面,从不轻易掀开。
当压抑的岩浆
刺破生命的羊水凌空出世
一座山,便是时间的结痂
封住沧桑的伤口
那些葱茏的树木
像是漂亮的女子,抚过
磅礴的胸膛
让颤栗抖落风尘
拾级而上的细风,撩开季节的裙裾
陈列生长的记忆
诗人们仰起毛发稀疏的头颅
惊叹雄起
却看见,水里面躺着另一幅山峦
从遥远的荡漾中
缓缓起伏
我很想深入量子的内部
找寻兀立峭壁的那一丝扰动,
待落叶 潸然而下
把一万年阳光沉入岩石的血液
写成风景的偏旁
❊ ❊ ❊ ❊ ❊ ❊
🌹【吉特赏析】
《大红岩下的启示》这首诗,为读者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与生命的坚韧。诗中以山为载体,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描绘了山的沧桑与生命的活力。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之美的赞赏溢于言表。通过富有哲学意味的诗句,探索量子世界的奥秘,体现了诗人对科学探索与人文情怀的完美结合。
🔸🔸🔸🔸🔸🔸🔸🔸🔸
🔸🔸🔸🔸🔸🔸🔸🔸🔸
散皮诗作
☘️《孔子墓前》
孔林的蚊子,都是悄不作声的
唯一的存在
是怕惊醒二千五佰年的梦
听说来这里的人
都有一腔热血,正好可以喂养
阳光下的飞翔
有人说,这里的蚊子
脑袋已经挤出了水
只有血色,才能低下远望的头颅
❊ ❊ ❊ ❊ ❊ ❊
🌹【吉特赏析】
《孔子墓前》这首诗,诗人细致地捕捉到坟头的“蚊子”,展开对生活的领悟和思考。孔子坟的蚊子“悄不作声”,传达了对古贤圣迹的敬重与敬畏,仿佛怕惊扰了千年的宁静。诗人用“一腔热血”喂养蚊子的想象,既幽默又深刻,暗讽世俗名利熏心的过客,且意向深远。“血色低下头颅”,写出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低下和尊重缺失。诗作意蕴悠长,充满了文化反省和现实关怀。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