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前街的记忆
作者:梅派老生
主播:婉 约
海港区旧貌
西前街曾是家乡繁华的商业老街,有着百余年的历史,随雨来散旧城改造如秋风落叶一般已无影无踪,但城市对它的记忆从来没有丢失。
家乡是小城,老街也是窄的。当年谁没在西前街留下逛街的脚步呢?没在这条街上的新华书店看过书呢?没在新光照相馆照过相、又有谁没在新闻影院看过电影呢?
我们用长焦镜头把尘封的岁月拉近,不少曾经的记忆会渐渐清晰起来。
西前街是东西走向的街道,沿街的门店大都是民国风格的建筑,它的东口与朝阳街、道德街相交,店铺一家挨着一家。
就在这个路口北侧,有一家照相馆,叫新光照相馆,两层楼,房屋外立面油漆彩画,橱窗内陈设着好大的照片样品,常引来行人驻足观看。一楼地面铺着亮晶晶几何状的瓷砖,特别新颖,看着就让你得加小心迈步。 每年春节,父母都要带着我们来这里照张全家福,这应该是我们最高兴的事了。那时候照相可称得上是件稀罕事,照全家福该算是奢侈的了。出发前,我们都要换上过年穿的新衣服,对着镜子打扮得整洁干净,像去串亲戚拜年一样。
我特别喜欢到照相馆的二搂去,那是我当年倍感新奇的地方,楼梯是木板的,地面也是木板的,走上去咚咚响,又新鲜又过瘾。照像室里有一台看上去特别厚重的立式照相机,一人来高,上面盖着红黑两面的大厚布。照相的时候我特别紧张,因为有好多灯对着你,摄影师还不时提醒你看着他手里攥着的胶皮球,皮球上有一个细管子与照相机相连。接着,他钻到盖着红黑大布的照相机后面,蒙得严严实实,再次提醒不要眨眼,要笑一笑。 一捏皮球,突然灯光一闪,咔嚓一声。小小照相馆,定格了一张张时代的烙印,沉淀了一个个岁月深处的眼神和微笑。后来这家照相馆更名为东风照相馆。又过了些年改为了西前街饭店,生意也是相当火爆。
在新光照相馆的对面,是两层楼的百货公司,由西前街转角到朝阳街。百货公司临街的橱窗特别大,能把缝纫机、自行车这样的大件商品摆放到橱窗里,常常引得逛街的人们围观。
再往西走,就到了北大布庄。这家商店的门脸是水刷石的,大门上方牌匾上刻有北大布庄四个字,二楼上方最高处挂有一只好大的银色飞机模型,很是新颖。 母亲常领着我来这里买布。进得店来,售货员会先递给跟随来的孩子一把水果糖,这要看母亲的眼色,如果母亲不允许,是绝对不能接的。柜台上摆放的全是布匹,售货员身后货架上整整齐齐排列着缠在木板上的各样花布。母亲选好布料,只见售货员量好尺寸双手一撕,“刺啦”一声,一块布就撕扯下来了,然后麻利地用包装纸将布料包成规矩的方块状,再用空中吊着的纸绳系好。
北大布庄西侧有个院落,黑色门框红漆大门,门楣上方挂有一匾额,上写“森源栈”三个字,老是板着面孔。小时候不知道匾额上的字是啥意思,后来知道了是家旅馆。它的旁边是富海轩理发店,店门旁一边一个转花圆柱筒灯,总是不知疲倦地旋转着,每到夜晚特别耀眼,常常引来孩子们的好奇。
我乐意光顾的新华书店也在这条街上,门脸方方正正,灰色调,棕红色店门。毛泽东手书的“新华书店”四个金色大字镌刻在红色长方形木板上,挂在大门上方,端庄醒目。 推开店门,还不及张眼四看,一股书籍特有的油墨清香就扑鼻而来。记得上小学时,攒上角八分,我就来这里买上一本小人书,能反复看好多次,从小人书里,我知道了很多历史故事,也学到了好多知识。每年春节前夕,书店的墙上、顶棚上都挂满了年画,品种、内容特别多,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祈福迎祥、戏曲四扇屏等等数不过来,后来又有了样板戏的年画。来这里买年画的人们挤满了书店,店员们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二十世纪80年代初,我曾在这里买过一张《连年有余》的年画,至今我还保存着,这应该是西前街新华书店留给我的纪念。
新华书店的西侧是一条小胡同,胡同口有一个修理钢笔的小摊点儿,摊主是位中年妇女,戴着劳动布的帽子、套袖和围裙,手上沾满了蓝色墨水。别看这个摊点小的不起眼儿,却常常顾客盈摊,是当年西前街上的一个小小亮点,没有不知道的。
那年月,钢笔是人们主要的书写工具,常常随身携带,坏了修理也是常事。这个小摊位,生意很是兴隆,摊位上挂着、摆放着各样的钢笔零件,摊主技术熟练,有毛病的钢笔交到她手里,片刻就能修好。如果是一支新钢笔,需要刻上心仪的词语,她拿起刻刀,笔走龙蛇,抹上金粉,再擦拭干净,钢笔立刻熠熠生辉,保你满意而去。
昏暗的路灯下,街口那个被人们围成一圈的修笔小摊位,是挥之不去的记忆。
胡同的西侧是新闻影院。这家影院面积不大,也就能容七八百观众,可名声不小,有过骄人的辉煌。1977年文化部召开“全国电影宣传工作会议”,全国只有三家影院获准参加,小小的新闻影院位列其中,引起轰动,来这里参观学习的全国各地同行络绎不绝。 记忆中,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这里还是露天剧场,只有围墙和大门,院内是废墟,晚上看电影要自带板凳,在城市里看露天电影这里可能是独此一家。后来加盖了房顶,改造成正式影剧院,取名海港礼堂。
七十年代进行了装修改造,剧场环境整洁舒适,更名为新闻影院。在那贫乏而单调的岁月里,新闻影院给了我太多的快乐,电影如一股喜悦的涌泉,只要捅开它,就会喷涌出无尽的欢乐。
再往西走,就是天龙百货店、委托商店、钟表修理社、鲜果市等店铺,与前面的双兴街商业区相接了。西前街是家乡一段岁月深处的记忆,是珍藏在城市历史中一部纸质发黄的线装书,有着我们寻觅已久的传统和文化。它没有吵杂的喧哗,只有清脆的车铃声;没有高楼大厦的衬托,只有淳朴与老街的完美结合;没有茫然的灯红酒绿,只有传统的家乡美食;没有炫人眼目的奢华珠宝,只有那朴拙的手工饰品。 西前街被现代化覆盖了,时光不再,容颜已改,留下的只有记忆,是一代一代人串联起来的乡愁。
作者:陈学礼。网名:梅派老生水墨画。居秦皇岛,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爱好写作,曾在《中国教育报》《中国体育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人间方圆》《秦皇岛日报》《秦皇岛晚报》《视听之友》等报刊上发表散文百余篇。著有散文集《正街漫笔》一书。
主播:李荣华,网名:婉约,现居秦皇岛市。桃李文化传媒签约主播。欢朗诵带来的喜悦和美好,追求内心的富足。愿和所有的朗诵爱好者一起把这份快乐传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