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包粽子]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首诗是为纪念屈原写下的,端午节也是为了纪念屈原流传下来的。为什么要纪念他呢?请听我细细道来。
战国时期,屈原担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当时连年混战,民不聊生,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屈原劝楚怀王重用贤能,爱护百姓。所以屈原深得楚怀王的信任和百姓的爱戴。楚国的贵族却十分憎恨屈原,常常在楚怀王面前诬陷他,楚怀王便渐渐疏远了屈原。尽管如此,屈原仍然经常劝谏楚怀王。一次秦国使者到楚国,请楚怀王到秦国去,屈原劝他不要去。楚怀王不听劝阻,执意去了秦国,谁知刚到秦国,楚怀王就被秦王扣留了。于是群臣拥立太子即位为楚顷襄王。楚顷襄王革掉了屈原职位,把他流放到江南。屈原还是希望有朝一日楚顷襄王能醒悟。时间一天天过去,屈原等白了头发,也不见楚顷襄王醒悟。
楚秦襄王二十一年,楚国要灭亡了。屈原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五月初五,屈原投汨罗江而死。江上的渔民见状连忙打捞,却什么也没有捞到。后来人们每到五月初五都要包粽子投入江中,并且划龙舟将这天命名为端午节。人们又将投粽子改为吃粽子。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妈妈教我包粽子,我们准备了材料,回到家中,妈妈拿起两片粽叶,一边说着一边做示范动作:“首先取两片粽叶叠在一起,然后折成锥形,放入糯米。然后用勺子把糯米压紧放一个大枣,最后把粽叶包起来,用细绳扎好。”不一会儿,妈妈就包好了一个可爱的粽子。
我照着妈妈的步骤包起来。可是我发现粽子好吃,但不好包呀,我不是把粽叶弄破了,就是没有扎紧,我好不容易才包了一个不怎么好看粽子。我有点儿泄气了。妈妈说:“佳佳,你别着急呀,等你包熟练了,肯定包得比我好。”一个上午过去,我包了很多粽子,越包越好看,到最后已经跟妈妈包的一样了。我把粽子串在一起,爷爷说过这样象征着好运连连。该煮粽子了,到处都是粽子的清香。我都有点迫不及待了。
吃着香甜的粽子,我心中却有种淡淡的失落感。或许是因为社会不那么重视传统节日,或许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热衷于过“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端午节的气氛在逐渐减弱。端午节和众多中国的传统节日一样,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不应该渐渐遗忘它们。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于发掘和弘扬。有时我们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被某些人冷漠,是因为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传统文化绝不代表“封建”“落后”,而应该成为我们引以为傲的民族瑰宝!
这篇作文立意好,以讴歌爱国诗人屈原为引子,回到端午节妈妈教孩子包粽子的现实中来,然后,由吃粽子联想了传统文化的淡化,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不过比起以往的作文来,这篇作文有些表现不集中,开头对于屈原的表述过程有些细,但却缺少了最重要的表述(村民往江里抛粽子是为了让鱼虾吃,而不让伤害屈原)。
2024年6月14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