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斯人
(作者:曹解路)
春节期间,将唐诗翻看,读李白的诗最多,一个平头百姓对伟大的诗人是尊崇的。尤其李白是诗仙,自称:“五岁诵六甲。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千百年来,李白给世人是一种“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感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但我读其诗,觉得李白一生都在渴求入仕,在他的身上,看不到心怀天下的影子。他曾多次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权贵。
李白的父辈不知何事,在唐代李白是没有资格应试的,政审不合格,所以他先后给许多权贵名士写诗,写赋,先夸人家的才能,为的是博得人家认可,然后推荐他为官。他先见裴长史,谒见王公大臣,可均无果。他向裴罗列自己的许多优点,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志向高远,属宰相之才。然后把裴吹棒一番。然而裴长史对李白性格很是不满,认为其才能有限,张扬过甚,尚未如何,便以宰相之才示人。所以裴以李白不懂规矩,甚至非议圣人,大放厥词,裴長史再不与他接触。
李白自比大鹏,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荆州大都督府韩朝宗收到李白一封自荐信,韩朝宗喜欢提拔青年才俊,但对李白来信斟酌再三,决定用沉默回绝。信首李白先是奉承,“生不用封万户候,但愿一识韩荆州。”韩对李文中“十五好剑术,遍于诸候。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愿为辅弼、使环宇大定,海县清一。”认为李白张扬轻狂,刚出道就自比卿相,所以他不理会李白,并未回复。
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前后,李邕任渝州刺史。李白谒见李邕,他把李邕吹拍一番后,就高谈阔论引起李邕不悦。李白碰了一鼻子灰,很是恼火,想当面骂李邕、怕人家官高权重,当面没说什么。一时性起,写了一首诗《上李邕》,指名道姓送给李邕。其诗如下: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
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
闻余大言皆泠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
丈夫未可轻少年。
其意是世人见我爱发奇谈皆冷笑我,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你李邕只是个渝州刺史,还敢轻视我。
公元730年,李白到终南山,通过丹丘生想认识玉贞公主。玉贞公主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同母胞妹,他想通过他妹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所以李白写《玉贞公主词》,对玉贞公主极为肉麻地吹捧。说玉贞公主乘龙上天,与西王母相会。这首词文学价值不高,但作为一段历史颇值得研究。吹牛是没用的,你说自己心怀天下,连个乡长都不是,抱负再大一文不值。
天宝元年(742年)秋,李白经玉贞公主及贺知章的推荐到翰林院供职。四十二岁的李白兴奋异常,他杀鸡起舞,喝酒狂歌“…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入翰林,是他历史上最高光的时期,可惜他不会活人,不会利用大好形势,竟然叫高力土脱靴,正眼不看人,提笔龙飞凤舞,写了三首“清平乐”其实也是讨贵人高兴的诗句。
李白生性高傲,常以大鹏自比。有《大鹏赋》《明堂賦》为证。但他缺乏政治敏感性。谁若批他几句,他即就摔脸子。在翰林院他经常批评上司,对分管领导当面指骂。“骞驴”、“鱼目”只图嘴上痛快,其实自绝于官场,相当于自戕。追求自由,桀骜不逊。纵情酒色,也是他致命的缺陷。用于文学是催化剂,但在官场上却自绝于仕途。他经常与同道人“饮中八仙”,在瓦舍酒坊歇斯底里的干嚎“酒干倘卖无”。皇帝招唤,他却醉烂如泥。以此也为他被逐出宫廷铺好了道路。
天宝年(744年)三月,李白效仿贺知章上书皇帝,请求还山。皇帝竟未挽留,赐给他一些钱财,就打发他出了朝廷。这使李白很是失落。近两年的宫廷生活,他很眷恋,“归来入咸阳,谈笑皆王公”。其实,李白是被玄宗逐出宫廷的,所谓“赐金放还”,只是一种委婉的说法。
李白被逐,虽因一些人的非议,但都不是主要的。李白写诗指骂小人谗言陷害,怒火难消,愤然写下千古绝唱《行路难》。他一直不能醒悟,是自己害了自己。把皇上当成了大老爷了,还不反省,只怪他人。
李白心无城府,傲岸不群,得罪了一些人是事实。高力土是皇帝宠信的宦官,他人巴结倘不能,李白却常捉弄他。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有评论说:高力士、杨贵妃、李林甫,加害李白。我个人认为,这并非事实。
唐代等级森严,而李白仅是一个六品翰林待诏,而李林甫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正眼都不瞧李白,没有必要与李白犯口舌;高力士虽是宦官,也是权高位显,其文才也是了得,也是从二品。以高的气量,犯不着与李白去较劲。杨贵妃读李白之诗心中甚喜。至于说到赵飞燕,出身贫寒,但也作过皇后。而扬贵妃也并非多高贵的出身。《新唐书》中说李白被逐是扬贵妃多次刁难。这种说法有些牵强。李白不过是一个善写诗词的文人,杨贵妃根本没有必要和他过不去。“赐金放还”说法很多,但可信度不高。但可信的是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李公新墓碑序》中所说:“玄宗甚爱其才。或虑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恐有后患,惜而逐之”。是否惜而逐之有待考证。因李白在天宝二年秋写了几首忧怨诗。《玉阶怨》《怨歌行》触怒了玄宗。写诗作文李白是捷才,辅政治国李白并非其才也。玄宗皇帝不是俗君,更不是庸君,对李白的政治能力,他是深知的。更恼人的是李白放浪不羁,与宫廷权贵格格不入,为一个御用文人,得罪倚重的近臣,是很不合算的。唐玄宗私下认为:“李白非廊庙之器。”“此人困穷相”。这在《本事诗》里是有记载的。李白辞职,正入下怀,大笔一揮“同意”。李白想说话的机会都不给。
李白虽有安邦济民的抱负,但政治上不敏感。安史之乱后,永王李璘请他为官,许多明眼人都觉察到李璘之心不可测,而李白急急地到李璘帐下当了幕僚,还写诗赞颂李璘,把不疼的指头硬是塞到磨眼里。有人说李白的诗是被强迫下写的,我看并非如此,不妨将诗录于此,请识者察之。
《永王东巡歌》
祖龙浮海不成桥,
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
却似文皇欲渡辽。
诗中把李璘比成唐太宗,而且超过了秦始皇和汉武帝。李璘本来是造反,这首诗当然是反诗。李璘被杀,李白也险些身首两异。亏得郭子仪相救。才被发配到夜郞。走到白帝城,李白遇大赦。死里逃生,李白一时兴奋,写下著名快诗《早发白帝城》。
公元761年,六十一岁的李白要单人独骑参军讨伐叛逆,中途病倒未果。廉颇老矣。公元762年,李白投靠其叔李阳冰,将平生所写的诗稿交给李阳冰。李阳冰为李白编成《草城集序》。
有关李白之死,众说不一。《旧唐书》中说李醉死宣城。又有说李白在江上饮酒,醉酒跳入水中捉月而死。北宋梅尧臣在《莱石田下赠功甫》中说李白“醉中爱同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后元代辛文嘉《唐才子传》记有:“李白度牛渚矶乘酒提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后有联璧台,捉月台是明代才出现的。
在《草堂集序》中李阳泳写有“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公疚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忱上受简,俾为序。”李阳冰是李白的亲戚,他的文字是有一定的可靠性的。临死时仍以大鹏自比,写有《临路歌》/《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
中天催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
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诗仙已去,遗迹留了千年。今天人们只记得伟大的诗人李白,而记得李林甫、高力土甚而唐玄宗又有几人呢?
我一平头草民,一时之兴,写写李白,并非贬诗仙,只是觉得他无城府、政治上不敏感。千年前的古人,也不能与我对质,所以恣意而写。若说当代名人,名人也懒得与我计较,其粉丝也不会饶过我的,所以还是慎言为是。
2023年春节

作者简介:曹解路,1950年10月生,礼泉县药王洞王店寨子村人。2010年从礼泉县人民法院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