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治钢,1983 年从事书法教学工作,高级教师,专职书法教研员。2010年被上海官方引进,穆治钢悬纸书法艺术馆在上海成立。现任上海悬纸书法研究院院长、大公书画院顾问、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与人生"讲座教授,首位连续十年当选吉沪两地政协委员;首位上海旅游区形象代言人和长白山旅游形象大使;首位央视春晚现场创作的书法家。
读苏轼《书论》启悟
穆治钢
一、研究苏轼《论书》提升教师水平
书法传情探古贤,
论书精义苏轼篇。
神骨气韵需兼备,
血肉情感必相连。
站高处,观古法,
继承创新贵实践。
教师进修提技艺,
育才有道耀华年。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古老文化的璀璨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内涵与人文情感。自古以来,众多书法名家留下了珍贵的墨宝和深邃的理论著作,其中苏轼的《论书》便是其中一部重要的经典。对于致力于书法教育事业的教师们来说,深入研究苏轼的《论书》不仅是对书法艺术的一次深刻探寻,更是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关键途径。
首先,苏轼在《论书》中深入探讨了书法的本质和规律。他认为,书法不仅是一种文字书写技能,更是一种集文化、艺术、哲学于一体的综合表现形式。书法能够表现书写者的个性、情感和审美追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因此,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书法的本质和规律,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其次,苏轼在《论书》中提出了书法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要素:神、气、骨、血、肉。这一观点对于书法教师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书法基本功,引导他们注重这五个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在书写中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境界。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形成独特的书写风格和表现手法。
此外,苏轼在《论书》中还对书法的进阶进行了深入论述。他认为,书法学习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正书入手,逐步扩展到行草等其他书体。这一观点对于书法教师来说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领悟书法的真谛。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在书法创作中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总之,深入研究苏轼的《论书》对于提升书法教师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书法的本质和规律,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它还能引导我们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书法人才贡献力量。
二、解析苏轼《论书》提升师资水平
苏轼论书启智慧,
难度挑战显精神。
执笔无定法中求,
思悟偶得赖深心。
技艺精,德为本,
文化传承底蕴深。
创新思维同探索,
翰墨飘香共日新。
在苏轼的《论书》中,其对书法的独到见解不仅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艺术指导,更为书法教师的成长指明了方向。其中,“世之所贵,必贵其难”这一句子,为我们揭示了书法艺术的核心价值及其学习过程中的艰辛。
首先,这句话启示书法教师,在传授书法艺术时,要着重强调书法的难度与挑战性。书法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书法的价值所在,激发他们克服困难、追求卓越的决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经验和体会,向学生传授学习书法的正确方法和态度,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其次,“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这一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书法教学的又一重要启示。书法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书法时,应强调执笔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每个人的手型、力量、习惯都不同,因此没有一种固定的执笔方法适合所有人。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执笔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这样,学生才能在书写过程中找到最舒适、最自然的状态,从而发挥出最佳的书写效果。
此外,苏轼的这些观点还提醒我们,书法教学不仅仅是传授书写技巧,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作为书法教师,我们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艺术视野。在传授书法技艺的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古代书法名家的作品,了解书法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让学生在感受书法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书法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书写风格和表现手法,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此外,我们还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进步。这样,学生才能在书法创作中发挥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个性魅力,为传承和发展书法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苏轼的《论书》为我们书法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应从中汲取营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艺术修养,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书法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从苏轼《论书》谈教师素质
书海深航责任重,
苏轼论书引航程。
笔墨精深须苦练,
文化广博自丰盈。
基础牢,惜东风,
书道千秋韵无穷。
言传身教树楷模,
德艺双馨攀高峰。
苏轼的《论书》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书法的本质和规律,更为书法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书法教师作为传承和弘扬书法艺术的重要角色,应当具备一系列素质,以更好地肩负起这一使命。
首先,书法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书法功底。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想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领略书法的魅力,教师自身必须拥有扎实的书法基础。这包括掌握各种书体的基本技法、熟悉书法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理解书法的审美标准等。只有具备深厚的书法功底,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传授给学生正确的书法知识和技巧。
其次,书法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书法艺术不仅仅是写字的技巧,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因此,书法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教师在传授书法技艺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了解书法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书法艺术。
再次,书法教师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书法艺术中,创新是推动其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书法教师应具备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进步。
最后,书法教师还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深远的影响。书法教师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他们应以诚信、敬业、严谨、谦逊等品质为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教师还应具备亲和力、耐心、细心等素质,以便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对照苏轼的《论书》,我们可以看出书法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书法功底、广博的文化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等素质。这些素质是书法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他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书法艺术的关键所在。
四、苏轼《论书》对后世的影响
翰墨瑰宝论书篇,
东坡大名传万年。
理论精深揭本质,
五要素里寻甘甜。
兴趣足,尽开颜,
书道追求贵心专。
文化交融添活力,
致敬前贤鹧鸪天。
苏轼的《论书》不仅是一篇书法理论的瑰宝,更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其论述深入、见解独到,为书法艺术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苏轼的《论书》深化了人们对书法艺术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在文中,苏轼提出了书法五要素等核心观点,这些观点不仅系统地揭示了书法的艺术特点,也为后世书法艺术的学习、创作和鉴赏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正是基于这些理论,后世书法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书法艺术,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
其次,苏轼的《论书》激发了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和热爱。通过深入研究《论书》中的观点和论述,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书法的魅力和价值,从而激发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和热爱。这种兴趣和热爱是推动书法艺术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让更多的人投身于书法艺术的学习和创作中,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再者,苏轼的《论书》促进了书法艺术与其他文化领域的交流和融合。在《论书》中,苏轼不仅探讨了书法艺术本身的问题,还涉及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这种跨学科的探讨方式使得书法艺术与其他文化领域产生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和互动,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通过与其他文化领域的交流和融合,书法艺术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和营养,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综上所述,苏轼的《论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深化了人们对书法艺术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还激发了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促进了书法艺术与其他文化领域的交流和融合。这些影响不仅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也为其他文化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五、从《书论》谈书法家字外功
笔墨飞腾颂子瞻,
诗词书法共缠绵。
文学深厚书魂铸,
知识广博意韵添。
阅历丰,心自安,
唯道是从意超然。
继承传统求创新,
书论导航永向前。
苏轼,这位文学与书法并重的大家,其诗词作品流传千古,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更映照出书法艺术所需具备的字外功。
首先,书法教师及书法家应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书法与文学紧密相连,每一笔、每一划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学内涵。 苏轼的诗词作品,无论是豪放不羁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是婉约动人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都展现了他对文字运用的独到见解和深邃情感。因此,书法教师及书法家应广泛涉猎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以更深入地理解书法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同时为自己的书法 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其次,书法教师及书法家应具备广博的历史知识。历史是书法艺术的重要背景和基础,它影响着书法作品的风格和特点。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常常融入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如《赤壁赋》中对三国历史的描绘。因此,书法教师及书法家应具备广博的历史知识,了解书法艺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以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书法艺术的精髓。
此外,书法教师及书法家还应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思想感悟。书法艺术不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苏轼的一生经历了起伏跌宕,他的诗词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生、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因此,书法教师及书法家应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性,从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样,他们的书法作品才能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更能打动人心。
最后,书法教师及书法家还应具备创新精神。书法艺术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苏轼在书法艺术上也有着独特的创新和尝试,他的书法作品既有传统的韵味,又不拘泥于形式,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书法教师及书法家应具备创新精神,勇于尝试新的书法风格和表现形式,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从苏轼的诗词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书法教师及书法家应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广博的历史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思想感悟以及创新精神。这些字外功是书法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对于提高书法教师及书法家的艺术水平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还应将苏轼的书法艺术精神和教育思想传承下去,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书法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穆治钢于教师进修学校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编辑: 李 牧
编审: 马汝义
监制: 尹卓悦
主编: 王景惠
编委: 陈金福 杨桂珍 一 琳
胡 江 朱明杰 晏明华
李 凤 郑洪金 孙立芳
李迎春 白晓涛 郭建芬
策划: 刘颖华
顾问: 刘金享 张顺富 张守儒
杨 闯 王伟长 吴文昌
劳淑芹 王国清 方胜利
任 冉 王 谨 李淑琴
李德兰 刘春华 王启顺
韩玉春 谭 颖 闫三堂
齐玉山 李景春 甘会文
朱成华 刘兆亭 张文革
王根权 穆治钢
出品: 李 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