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加 “扫盲”的回忆(散文)
毋东汉

“扫盲”是“扫除文盲运动”的简称,就是教不识字的人识字,教没文化的人开始学文化。公元1958年,我的家乡王莽乡创建“文化乡”,家家门首写一首诗,歌颂社会主义。流行的一支歌曲好像这样唱:
“大河那个流水哗啦啦,
国家建设要文化。
男女老少姑娘小伙一起来,
大家一起来学文化。 ”

我升学考试遇到的作文题是《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我写的是帮助念芳嫂子识字的事,认为这次劳动有意义。估计没脱题,并获高分。后来我写了一首诗《嫂嫂学文化》,发表在1964年《延河》七、八月合刊上。诗曰:
“嫂嫂归来汗未干,
放下锄头端起碗。
一边吃来一边念,
A B C D随饭嚥。
我说嫂嫂真勤学,
嫂嫂笑着对我说:
‘ 小时家穷很可怜,
哪里有钱把书念?
如今翻身做主人,
还要攻下文化山。’”

我在长安樊川一中读书时是三年困难时期,团总支书记萧鸿儒老师带领我们去稻地江村扫盲。一个人包一个队,逐户动员不识字的人上夜校。我摸黑站在人家窗外,给已经脱衣盖被的人讲学文化的好处。我苦口婆心,喋喋不休,说了几十分钟,里边回答:“农民么,要那么多文化干啥?你也回学校早些睡,别误了睡觉,明天还上课呢!”我心里一急,诗性大发,在窗外说:
“学习文化很重要,
赶紧摘掉文盲帽。
写信算账不求人,
不把布证当粮票。”
窗内灯亮了,悉悉索索像是穿衣裳。灯灭了,门开了,人出来了。他说:“让你久等了!走走走,我服了你了。”他是个青年,没上过学,只会写自己名字,算半文盲,听了我的《劝学诗》,似有相关经历,就起来了。从此以后,跟我成了朋友,我把一本成语书送给他留念。我记得他名字有个“年”字,记不清姓张姓李了。他不但自己不缺课,还帮我合伙叫人。
那时物资短缺,凭票证供应布匹粮食,人们把布证粮票拿错是常见事。我的《劝学诗》刺到了文盲疼处。《劝学诗》成为扫盲动员词。
夜校教室空虚,明亮的电灯下,没凳子,只摆一张方桌,周围站着学员,结结绊绊地读着摊开在桌的《识字课本》。有念“人口刀手”的,有念“一二三四五,大家来拍手”的,有念“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的,不是一个年级。我给一位矮个子的女性讲“乃”字,说这字跟“是”字意思差不多,举例子是关羽介绍自己“吾乃关云长也”。又把“也”字解释半天。那女性有悟性,很快学会了。我夸奖她:“这娃聪明!”旁边有人笑我:“她比你大好几岁哩!娃?”并悄悄告诉我:“喔是媳妇,不是姑娘。”我连忙改口:“嫂子聪明!”
回来的路上,大家谈体会,我把《劝学诗》念给大家听。萧老师说:“生动着哩!”
第二天,有个同学见了我说:“吾乃关云长也!”我笑着说:“喔‘乃’字不好解释。”
参加扫盲,积累了生活,我在《长安日报》上还发表过一首叙事诗《二嫂和大娘》,开头是:
“去年村里办民校,
二嫂忙把大娘叫:
‘学习文化很重要,
快跟我去把名报。’……”
诗比较长,后边的想不起来,好像结尾有两句:
“雪花飘飘除夕到,
大娘摘掉了文盲帽。”……
总之,我在青年时代,就意识到“我手写我口”的道理,把写诗看作是对人宣传、对己消遣,表情达意的工具,对敌斗争的武器。在选材方面和主题方面,很注意“以写光明为主”,我认为无产阶级党性和人民性是永远应该一致的。我参加扫盲写扫盲,没毛病。值得一提的是,扫除我“诗盲”的是我的语文老师和本家仁兄毋克明先生,我发表的第一首诗和先生的诗同报同版,有星伴月之理趣。念芳嫂子给我讲故事《虎媒》和《王恩与石义》等。我教她识字,却传承着她的“文化”,教学相长,我没齿不忘。
2024-6-15-于樵仙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