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蒲扇消夏自难忘
家乡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夏天喜爱蒲扇,它是用南方植物蒲葵叶天然制成,故,也叫蒲葵扇。蒲扇呈“爱心”形,质轻价廉,携带方便。民间传说中,济公活佛手不离扇,正是此物。

蒲扇。
悠悠夏日长,蒲扇送微凉。的确,从夏到秋,蒲扇轻摇,得一份清凉,也可用之驱蚊,得一份安适。早年,家乡人生火煮饭,也以之加大火力,故有“煽风点火”之成语(“煽”同扇)。
在当代城市,蒲扇几乎成了稀罕之物,只夜市地摊偶见,但于我而言,蒲扇与家乡人存有一份特殊情感,成为永远不可磨灭的记忆。
少年时代,家乡人很少使用电风扇,更不用说空调了。每当夏季来临,家家户户都备几把大蒲扇,用于纳凉。一把蒲扇成本仅几毛钱,可使用很多年,最初淡绿色,再变成金黄色,最后成棕红色,若边缘破损,用花布条包起来,细密的针脚随蒲扇的弧度起伏,构成拙朴的手工艺品,可谓物美价廉,是消夏解暑绿色环保无法替代的日用品。
每年夏至,母亲便把经年的蒲扇拿出来,拂去灰尘,擦拭干净。每个炎热的午后或傍晚,都会派上用场。蒲扇握在手中自由运作,一丝丝、一袭袭、一阵阵的凉爽送到面前。俗话所说“打伞不如云遮日,空调不如自来风。”正是这个道理。那时,孩子们常常坐(躺)在大人的左侧,以便享受父母右手执扇带来的清爽。
农人从田间归来,放下农具后第一件事是抄起蒲扇,清风徐来,劳作的疲惫很快缓解,取而代之的是流进心田的惬意和舒畅。午休时离不开蒲扇,聊天、听评书、看露天电影,都会手摇大蒲扇。放学后,我常拎个小马扎,一把蒲扇,一本小人书,到屋外老槐树下,蒲扇摇清凉,背景音乐是鸟鸣蝉噪乐享天籁之音。知了——知了——这样的纳凉方式我乐此不倦。吃罢晚饭,一家人会提凳执扇到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歇凉;有时还要搭梯上房顶,铺上草编凉席,当然也要执蒲葵扇。集群的老人们唠着农事和家常,给孩子们讲神话故事,伴随着蒲扇有节奏地晃动,不知不觉中,一夏的炎热时刻就悄悄过去了。
蒲扇除了扇风之外,还能驱蚊。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母亲独自挥扇,上下舞动,蚊虫不得近身。有时,我会从母亲的手中抢过蒲扇,企图让母亲也“享受”一下凉爽,殊不知,只挥了几下,顿感双手乏力难以坚持,只好物归原主。
年逾八旬的母亲视蒲扇为宝,迄今不知用过多少把。近日回家,发现她身边放着两把蒲扇,一把从集市上新买的,淡绿色,还飘着一缕粽叶般的馨香;另一把呈棕黄色,用素雅的细碎花布包了边沿,扇面完好无损,手柄早已失去棱角,油光可鉴。母亲把新蒲扇递给我,说才花了2块钱。我轻轻摇动,凉风习习,倍儿爽!
透过这把蒲扇,我仿佛看到了夏日劳作之后的农人,那份执拗的娴恬,那份怡然的自足。我知道,蒲扇不用时都会被母亲妥善保管,先用旧布包裹,放少许旱烟丝防虫蛀,挂在通风干燥处防潮湿霉变,免挤压。
古朴呆板的蒲扇,已渐渐失宠,成为一道悠远的记忆风景。但它在绿色环保、节能低碳方面的作用,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