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风车筑一座围城
文/吴华
端午节前几天的一个上午,刚进办公室一会儿,突然接到诗友王老师的电话,邀约我去甘家沟参加聚会。
甘家沟是白果乡的一个村,是青神县椪柑产业的核心区。地理位置近邻县城,域内有青神到仁寿井研的公路经过,第一届青神椪柑节就在村里举办,客商云集,盛况空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庙宇般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的村委会办公楼,曾是县椪柑产业管委会的住地,现公示栏上仅张贴了村党委村委班子成员像片,显然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
椪柑广场西侧一道朴素的木门外,站立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束发男子,腰上还系着上灶的围帕,热情大方地迎接我们进去。
进去一看,立刻被密密匝匝首尾相接的一长串风车吸引。几亩大长方形的一个园子,以农村风谷的木质风车紧密排列为墙,上盖黑瓦遮阳挡雨,墙外藤蔓攀高枝,墙内鲜花盛开蝴蝶飞。
之前有一次,他曾经说过要四处张罗收购一百架风车。我当时还在疑惑,哪里有那么多房间供他摆放?想不到他独创出这个别具一格的风车围墙。
一圈风车筑城,他把自己圈禁在小小的一方天地,孜孜不倦地分割剪枝造型,填土浇灌摆放一盆盆的金弹子。
园内主体是水池,剩东面三分之一安置二栋旧木楼,听说是花大价钱去大山里整体拆迁搬运回来的。一来一去的拆散运输重新安装,都是精细活,费了老鼻子的劲。一段时间,园里一直请人干活,吃住在附近的农家乐,只支无收,朋友都替他着急。但他很喜欢,说是纯天然无污染难得一见的建筑珍品,宝贝得很。还计划着楼下展石、品茗、生活,楼上做卧室,朋友来了也可一人安排一个房间。反正甘家沟的空气好,吃水果方便,留得住人。
木楼是壳,奇石镶里。上下高门坎往内,四面架子上全是奇奇怪怪的鹅卵石:数字编号0至10,外文字母A到Z,各种各样的动物造型,汉字形象,人物风景构图……。石痴,石神,石怪,石醉,斗转星移,醉里梦里都是石。奇石先后在乐山、峨眉山、青神竹林湿地公园多地展出。各地官方、民间机构邀请去建展馆,他最终选择了这里。
王宇春老师曾在这里举办书画展,杨幼平会长带培训班学员来教习书法。四方石友、花友前来交流。
长廊下一溜长桌,以茶会友,品茗赏石,嬉水探花。年后二三月,藤花垂吊,花仙子满屋,心里欢喜得不行不行。
园外漫山遍野的柑橘花不甘示弱,竞相开放,夜里梦里鼻里胸腔里都弥漫着花香,真可谓是沁人心脾。这时节,男人不是泥捏的,女人不是水做的,男人女人都是花做的,花仙子。
尿急如厕,一路走过去才发现墙壁上挂犁头弯锄铁耙蓑衣竹笠,农具用品用作装饰。
偏偏主人又喜厨艺,党参沙参红枣枸杞与跑山的土鸡搭配,河里的青鱼翘壳与酸菜粉丝为伍,花生米老腊肉泡酒更不必说。吃饭的时候,陪座的一位年轻人叫师爷,我又想是什么师爷?他说过和空山新雨、木言兰舍、碧山秘境等一帮农家乐老板玩得好,帮助出谋划策,不会是指这个方面吧。但也不对,他之前介绍说是兄弟伙。那可能就是称呼汪老师吧。
等到一大帮画家书法家诗人作家摄影家,高朋满座,喧宾夺主,主人在一旁乐逍遥。
主人洋洋自得地说:我有九十九架风车,全市只有我最多。我的奇石放不下,大都还锁在金沙坪的老房子里。
怡然自得地沉浸在九十九架风车的围城里玩花赏石,坠入白天黑夜的孤单寂寞而不自觉,这就是奇人程文利。他常常自嘲:我是扑石,你是吴华,我们能够耍得在一起。
后来在青神唤鱼公园水下宫殿苏母祠参观后不禁产生联想,青神的程姓人囗不多,程文利的程与苏东坡母亲的程,会不会是一脉相承?如果属实,那他就是北方贵族程氏的一个分支。
(编发/赵文碧,青神作协散文学会会员)
吴华,幼年放歌天池山中,后执教乡村中学,辗转于局机关、多地乡镇政府,奔波于县城和乡村,作品多发于省市县报刊,终因江郎才尽,遂湮没于尘世。《三苏文学》“父亲节”征文启事
如果说母爱是温暖和煦的太阳,父亲便是夜空中的月亮,含蓄且深沉,内敛而漫长,或许要在岁月的长河中奔波许久,才能懂得那些不可言说的温柔,在6月16日父亲节将至之际,在这个专属于父亲的暖心时节,为了让更多人有机会向父表达关心,在平时鲜少提到的爱。也能借机大声地说出口,《三苏文学》特征集关爱父亲的诗词、散文、小说、随笔等,将择优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都市头条《三苏文学》专栏、今日头条《三苏文学》专栏、VV平台、百度等同步发表,欢迎文朋诗友们赐稿,投稿请加微信/ZWB612462,作品发私聊窗。
三苏文学社
2024年6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