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广州东郊的黄埔建立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通称黄埔军校。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率国民党党政要员出席黄埔军校开学典礼(孙中山左:胡汉民,右:蒋介石)。


黄埔军校成立后,首任校长蒋介石亲自拟定“亲爱精诚”为校训,呈交孙中山先生核定后使用。 1925年元旦,蒋介石对黄埔军校学生训话中阐述:“亲爱”是要所有的革命同志能“相亲相爱”,本校的宗旨“精”是“精益求精”,“诚”是“诚心诚意”。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学校停办,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其本校毕业生52438人,各分校、训练班毕业生125500余人,总计约18万余人。 黄埔军校在抗日战争中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国民党员
蒋介石:首任校长。
廖仲恺:曾任国民党代表,
李宗仁:曾任校务委员、南宁分校总负责人,
陈诚:曾任军校军事教官、校长办公厅特别官佐,
李济深:曾任教练部主任。
邓演达:曾任教练部副主任兼总队长、教育长、武汉分校代校长,
汪精卫:曾任国民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顾祝同:曾任战术教官、管理部主任,
陈继承:曾任教官、教育长,
陈果夫:曾任招生委员会委员,
刘峙:曾任战术教官。
严重:曾任学生总队长,
蒋鼎文:曾任学生队区队长,
白崇禧:曾任校务委员,
缪斌:曾任政治教官,
王柏龄:曾任教授部主任,
戴季陶:曾任政治部主任,
邵元冲:曾任政治部主任,
林振雄:曾任管理部主任,
周骏彦:曾任军需部主任,
俞飞鹏:曾任军需部副主任,
宋荣昌:曾任军医部主任,
李其芳:曾任军医部副主任,
杜景祺:曾任军医部主任,
何应钦:曾任战术总教官;教育长;潮汕分校校长兼教育长,
胡谦:曾任教育长,
王柏龄:曾任教育长
钱大钧:曾任兵器教官、参谋处长,
石醉六:曾任长沙分校校长,
顾孟余:曾任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徐谦:曾任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方鼎英:曾任伍生部主任、教育长,
张治中:曾任武汉分校教育长、南京中央军校训练部主任、教育长,
邵力子:曾任校长办公厅秘书长、政治部主任,
程潜:曾任校务委员,长沙分校校务委员会主任,
林熏南:黄埔军校一期教官。

中共党员
周恩来:曾任政治部主任,
叶剑英:曾任教授部副主任,
张申府:曾任政治部副主任,
周佛海:曾任政治部主任,
包惠僧:曾任政治部主任,
熊雄:曾任政治部主任,
聂荣臻:曾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
鲁易:曾任政治部秘书,
恽代英:曾任总政治教官;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夏曦:曾任长沙分校政治部主任,
项英:曾任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阳翰笙:曾任政治部秘书、中共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总支书记,
陈毅:曾任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中共武汉分校校党委书记,
董必武:曾任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陈潭秋:曾任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李达:曾任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治总教官,
郭沫若:曾任政治部教官,
毛泽覃:曾任政治部科员,
瞿秋白:曾任政治教官,
张秋人:曾任政治教官,
萧楚女:曾任政治教官,
张国焘:曾任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历史上黄埔军校先后出现过两首校歌,第一首校歌为《陆军军官学校校歌》(简称校歌),创作于1924年。第二首校歌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歌》(简称黄埔校歌),创作于1926年。
第一版(一)
作者:戴季陶
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
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
同学同道,乐遵教导,终始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第一版(二)
莘莘学生,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典型。
革命军人,奋斗牺牲,再接再厉,继续先烈精神。
同学同道,以学以教,终始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纪律神圣,重于生命,服从遵守,革命军人本性。
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第二版 
词:陈祖康 曲:林庆培
这是革命的黄埔。
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
预备作奋斗的先锋。
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
携着手,向前行,
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
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结晶,具有深厚的红色传统,在“爱国、革命”黄埔精神的激励下,黄埔军校师生为中国近现代史书写了不朽篇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今天,我们缅怀黄埔先辈,弘扬黄埔精神,助力国家统一大业和民族复兴伟业,利用好独有的历史积淀和政治优势,不断深化两岸同胞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凝聚起反“独”促统的磅礴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齐心协力,共同追求国家完全统一的美好未来。
2024年6月16日,国家邮政局将发行《纪念黄埔军校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