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棚冲的思念
——回忆我的外婆家
文/赵志超
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幻想,也是黄昏的沙滩上留着脚印两对半。
那是外婆拄着杖,将我手轻轻挽,踩着薄暮走向余晖暖暖的澎湖湾。一个脚印是笑意一串,消磨许多时光,直到月色吞没我俩在回家的路上......
每当听到或想起这首台湾校园歌曲,我便情不自禁地哼了起来,我的思绪倾刻也回到了乡下的外婆家。
外婆家位于湘潭县云湖桥镇古湖村(原熊家村)筲箕组。小时候,因为母亲回娘家学徒的缘故,我便寄居在外婆家,直到7岁时,才恋恋不舍地回老家石牛坝梅子树坳,进入学堂发蒙。
儿时的外婆家,并不在现在的筲箕组,而在山那边的纸棚冲,属另外一个生产队,即纸棚组队。这是一个宁静而闭塞的山村,长长的山冲里,有近百亩水田,几十户人家。这里离熊家屋场和枣林冲邃洞(即韶山灌区北干渠英雄关)大约六、七华里,外婆家购物、打米都要分别去哪里。纸棚冲有两口池塘。上游的叫窑塘,大约有十几亩水面,四季水塘满满的,碧波粼粼,清澈如镜,是当地村民的饮用水源,也是我小时候钓“木嫩”(一种小杂鱼)、捉泥鳅的好去处。窑塘下游百米处有一口池塘,的叫杈子塘,地势较低,大约二三亩水面,主要用来蓄水灌溉和养鱼。
解放前的窑塘,塘角弯里坐落着一栋大屋,人称卢家瓦屋,是一座“一担柴”式的庄园,坐西朝东,三砂筑成的院墙,高大而坚固,堪称高轩大牖,雕梁画栋,气势恢宏。里面住着卢姓人家,是当地有名的地主,拥有数十亩田地。卢家堂名“了缘堂”,祖上有一副对联,很有名:“了是便了;缘中有缘。”
卢家本是良湖人,良湖卢氏后裔。主人卢满阿公,先是教书,后来务农,与红军将领卢冬生烈士、佛禅画家卢望明系本家。土改时,卢先生家产被政府没收,田地收归集体所有,房子和家具则被分给村民。我的外祖父业南公因系卢家佃户,便和弟弟业田公分到了这里,兄弟俩分别居住在南、北各三间厢房,西头正中几间房子则为卢家人居住。
卢满阿公为人精明,斯斯文文的,但因系地主出身,解放后在土改和“文革”中没少挨批斗。好在卢家过去是开明地主,对长工、佃户还比较友善,因此土改中得到我外公王业南和叔外公王业田等人的暗中保护,免受了不少体罚。所以,他们家一直很感激我的外公,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总给我外婆家送上一份,两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打从我懂事起,我就常去卢家玩,称卢家主人为“满叔外公”“满叔外婆”,双方一见面总是那么亲切、和谐。那时候卢家已经破落,屋里空空如也,宽敞的大门,连门框门页都被拆了,墙壁上没有楼栿,一片空旷。只有卧房里挂着的老人身着绸服、头戴“瓜皮帽”的遗像,才能分辨出昔日老爷、太太的身份,感觉到丁点儿的奢华。
卢家后山,有一道高高的壕基,足有一丈多高,山上长着一棵高大的山枣树。山枣树枝繁叶茂,春天开花,夏天结果,秋天采摘。一到夏天,山枣树上结满了山枣,青涩的果子,像翡翠一般挂满枝头,摘一颗尝尝,酸酸的,连牙齿都是酸的。到了秋天,山枣熟了,金黄的果实缀满枝头,在秋风摇曳,爬上去摘几颗,吃起来又酸又甜,恰到好处。于是,每年金秋时节,山枣树下成了我时常光顾的乐园。
山枣又名酸枣,酸酸的、甜甜的,酸中带甜,名不虚传。山枣适合制作酸枣饼。将半生不熟的山枣采摘下来,用铁锅煮熟,去皮去核,加入红辣椒、橘子皮、甘草、紫苏等辅料,擂成浆,荡成饼泥,压成薄片,再撒上芝麻,放篮盘内晾晒干后,切成方寸小片,即是家人下饭的小菜,也可作生津开胃的待客零食。勤快的外婆,最爱晒制一些小吃,包括山枣片、盐辣椒、黄瓜皮、苦瓜皮、刀豆皮、盐菜、卜豆角等。一到夏末秋初,就是外婆最忙碌的时候,除了晒制各种小吃外,她总是一手提着竹篮,一手拿着竹竿,趁着山枣尚未完全成熟,爬到后山去摘山枣,回来时总是收获满满,山枣把竹篮堆得高高的,脸上也满是涔涔汗水。
外婆家住在卢家大屋的北边厢房,土砖墙、茅草顶,紧挨山塘子边,出门便是塘角,因此挑水、洗濯都很方便。外婆家原先只有一间瓦房、两间茅房。到了七十年代初期,家里人口增加,住房不够,外公自力更生,将原有的房子拆了,重建五间茅房。我还记得当年房子的布局:东头为厨房兼猪栏,往西,门槛很高,抬脚上去,是一间卧房和一间堂屋,均为“过身屋”。穿过堂屋,西头并排有一间卧房和一间放农具兼厕所的杂屋。西南边那间卧房是舅舅的新房,舅舅当时在水电部六局(后为八局)沅陵凤滩水电站工作,舅妈在老家作田,勤俭持家,两夫妻恩恩爱爱。舅舅每次回来探亲,就睡在那间卧房。后来,表妹漾娥、表弟小刚就出生在那里。
外婆家的老屋是土砖墙。表妹至今还记得,砖缝里藏着许多小蜜蜂,她小时候常用竹枝到墙壁上找蜜蜂;到灶屋到卧房的门槛很高,她常常要爬着上去。她还记得,舅舅每次回来给她带吃的,如板栗、糖果等,常常放在竹椅子上给她吃;有次还带了糍粑回来,浸泡后切成片,煎熟,沾着白糖很好吃。
卢家瓦屋的北边的“抹角屋”,还住着一对五保老人,老头子姓李,人称“李满阿公”,老太太人称“李满阿婆”,我们叫她“八姑娭毑”。那时候,我和妹妹常去八姑娭毑家玩,有时也帮她家干点活,老太太待人很热情,总是找些山枣饼、南瓜皮之类的小零食给我们吃。
窑塘对面住着几户人家,其中有户姓彭,小时候我和妹妹常去找彭家的小伙伴们玩,在彭家地坪画上方格“踢房子”,玩具就是用山枣核串起来的“小圈圈”。
我从小在外婆家长大,外公虽然出身普通农家,但他的家世并不简单。由于没有家谱,外公到死都不知道他是湘乡永乐王氏后裔,祖上出过状元,而且是湘乡历史上唯一的状元。永乐王氏字辈歌中有“德业开先绪”之语,外公的父亲名叫王春林,属德字辈。外公名叫王业南,属于业字辈;他有四兄弟:长业树,住药铺子(今古湖村药铺组);次业南,住窑塘;三业桥,住如意梅湖(今属韶山市清溪镇);四业田,住窑塘。
永乐王氏始迁祖为五代名将王仝,永乐在原湘乡县鹤后乡第四保(今湘乡市金薮乡永乐村),永乐王氏宗祠则在永乐村王家冲组,即今永乐学校。王仝(?—929),楚王江华指挥使。五代后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岁(927),马殷为楚王,以潭州为长沙府,建国承制。四年(929),梅山瑶民攻入邵州,大肆抢掠。马殷闻讯,急派王仝率近万精兵进攻梅山。王仝因遭围困,殉节于安化驿头铺,死后被封为司徒、嘉应侯。如今,宁乡巷子口与安化交界处有司徒岭,即因葬司徒王仝而得名。王仝之子王浚奉主入湘,王浚之子王靖爱鹤山之灵秀,遂置业永乐。
在王仝的后裔中,出了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一位是北宋词人、抗金将领王以宁;一位是南宋状元、抗金名臣王容。
王以宁(约1090—1140后),字周士,号正信居士,湘乡人。少入太学。1121年,换文资为从事郎,任县尉。1123年,为发运司管勾文字,与陈与义、张元幹等交游唱和。1126年,金兵围攻汴京,王以宁上书言事,遂被召入京,授京畿提刑。6月,入河北河东路宣抚使李纲帅幕为参谋官,自请出兵袭金营,焚劫粮草,又亲冒矢石与敌斗,擒百余人。李纲罢帅,帅慕属官尽行遭贬,王以宁亦在贬中。1127年6月,李纲抵行在任宰相。命王以宁知鼎州。1129年,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之参议官,至兴元府,代张浚为文祭诸葛亮。1130年,任京西制置使,率部至潭州,为孔彦舟所败。1131年,因遭言者弹劾落职,责监台州酒务。次年,再贬永州别驾,潮州安置。1135年,特许自便。1140年,起复知全州。
王以宁为人英豪狂宕,所为诗词,一如其人,词法精壮,无浮艳虚薄之习。南渡战乱后的词作,大多表现出英雄情怀,以气势见长,以豪情取胜。著有《王周士词》1卷。王以宁去逝后,葬湘乡十五都花桥中区赤竹庙,即今金薮乡普岭村普石桥附近滩上屋咀后山。王以宁夫人夏氏,殁后葬湘乡十五都花桥中区贺家冲下手仙女山中咀(今金薮乡普岭村老业屋场组)。
王容(1163—1207),字南强,号希颜,又号南涧,为王以宁第六世孙,永乐王氏十世祖。南宋隆兴元年(1163)十月初八,王容出生于金薮乡滩上屋咀。查永乐王氏族谱,王容的高祖父葬于金薮乡平地铺,曾祖父葬于永乐大塘塅,祖父王炳和葬滩上屋咀斜对门东冲塘龟形山(雨坛岭)甲山庚向,父亲王锡爵葬“本里大屋后乙山辛向石柱存墓”(本里即本地下里,湘乡过去划为上、中、下三里,大屋即滩上屋咀)。由族谱可知,王容出生于今金薮乡滩上屋咀。2023年3月,我曾再次赴金薮现场考察,得出了同样结论。所以说,金薮乡应该是真正的“状元故里”。
王容出生时,父亲王锡爵13岁,母亲卢氏14岁。王容6岁入金薮乡永乐村私塾,7岁入涟溪书室读书。后迁居湘乡市金石镇状元村(原弦歌乡十四都大湖村),并求学于长沙岳麓书院,师从山长张栻。
南宋淳熙己亥(1179)年,王容中举人。淳熙丁未(1187)年,24岁时中进士第一名,为状元。官至议政大夫、礼部侍郎。金军南侵时,王容力主驱除金兵,遭主和派忌劾,贬为绍兴签判。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 )复召回朝廷,任起居郎,掌记朝典(书记官)。宋开禧三年(1207)十二月十九日郁郁以终,年仅44岁。赠银青光禄大夫,入祀乡贤祠。葬宁乡乌江天马山,乾山巽向。修撰《光宗日历》,有《王光禄集》传世。
永乐王氏于宋绍熙间始修族谱,二修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三修于明洪武八年(1375),清时又凡三修,至1933年,共七修族谱。永乐王氏自二十三世始定派语,曰:“礼乐诗书,忠孝相承。英贤发祥,源绍庭宗。国正明安,万世昌隆。”又:“德业开先绪,文谟启后昆。修齐平治备,禄爵在其中。”又:“根本由江右,人才毓上湘,勋名垂竹帛,冠冕耀槐堂。”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湘潭县、市政协从事文史工作,根据王氏字辈歌,考证出外祖家属于永乐王氏,乃南宋状元王容的后裔,当时着实激动和兴奋了好一阵子。原来我这贫寒的外祖家,还有如此显赫的家世!2003年12月,我写了一本《思源——我的家世和我的亲人》,同时把外祖家的历史梳理了一番,也算是对外婆家抚育之恩的一种报答。
外公是一位朴实、能干的农民,身材高大魁梧,人称“十五阿公”,爱抽叶子烟,平时总是与外婆各吹一个铜制的水烟墩。外公聪明、勤劳,不仅写算俱全,而且扶犁掌耙、插田扮禾、撒谷种秧,各种农活都会干。他还会篾匠、砌匠、盖匠等手艺,我家老屋修建时,就是外公领衔修建的。外公一生辛苦操劳,为维持生计,白天到生产队里作田,晚上下煤矿挖煤,不分昼夜,仿佛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但严重的体力透支,加之营养不良,摧残了他的身体,中年时他便得了锡肺病,一年四季气喘吁吁,咳嗽不止。那年月缺医少药,没有条件到城市医院就医,就靠一点中草药苟延生命。外公在病榻上痛苦地呻吟了近两年后,溘然长逝,享年56岁。我记得那是1974年的农历二月初六日,表弟小刚才一岁零一个月,我尚在读小学五年级,来不及孝敬外公,外公永远离开了我们!等我闻讯赶去外婆家时,外公早已入殓......如今想起来,真是令人痛彻心扉。
外婆是一位心地善良且非常聪慧的农家妇女,娘家在宁乡三仙坳,名叫成瑞莲。在我的印象中,外婆好像没下过田,不会插田扮禾,但是包揽了所有家务,三餐热饭热菜,外公和舅妈收工回家,总是吃得津津有味。外婆心灵手巧,不仅会操持家务,而且会女红,缝衣、绣花、纳鞋底,飞针走线,样样会做。外婆最疼爱我们,每年都要为我和妹妹做一双平口布鞋,隔年还要做一双棉鞋。外婆年纪大了后,视力差了,便叮嘱我们爱惜点穿,以后难得做了。但说归说做归做,外婆依旧照做不误,直到我参加工作、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为止。外婆还会剪纸,窗花剪得非常漂亮。记得我结婚时,新房的“囍”字和“鸾凤和鸣”的图案都是外婆亲手剪的。外婆早年丧父、中年丧夫、晚年丧子,一生经历了许多不幸,但老人家意志坚强,生命力也很顽强,直到2004年8月寿终正寝,享年84岁。
听妈妈说,外公和外婆是表姐弟开亲,外婆比外公长一岁;幸运的是,近亲繁殖的弊端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子女。母亲和舅舅不仅发育正常,而且继承了外公外婆优秀的遗传基因,姐弟俩共同的特点是:一聪明能干,二吃苦耐劳,三为人豪爽。舅舅本名王开义,热情好客,讲义气。参加工作后,他干的是风钻工,业余时间自学成才,在工地学会了木工,干得一手漂亮的木匠活,什柜、木箱、桌椅、板凳等家具,样样都做得十分精致。后来,他改名王开艺,以示手艺人的追求。
舅舅对我和我全家人都很好,我家有困难,他总是尽心帮助我们。小时候,舅舅不仅是我最亲的人,而且是我的偶像。他长得英俊潇洒,一头天然的卷发,显得阳光帅气。他给我买零食,买学习用品,逗我玩,带我跳远;还教我唱《红灯记》“临行喝妈一碗酒”,《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那气势,那一招一式,真有点李玉和、杨子荣的风度。后来,我去常德读书,装行李的大木箱,就是舅舅亲自做好并送到学校的。可惜的是,舅舅因操劳过度,加上抽烟太多,不幸步了外公的后尘,才52岁便英年早逝了。
参加工作后,我每年都要去外婆家拜年。那是我最高兴的事情,踏着田间小路,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的时光。但感觉不爽的是交通极不方便,每年春节,天上下雨,去筲箕塘的道路泥泞不堪,车轮打滑,泥巴飞溅,车子常常被累成“盐鸭蛋”,人的身上也弄得脏兮兮的。好几年前,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地村支部书记向我反映,村上拟筹工筹劳,修通一条两公里的村道,但资金有困难。我便向市交通部门主要领导反映了这个情况,并陪同其到村上实地考察了一番,那位领导认为符合相关政策,回去便安排了专项资金,帮助村上修通了这条村道,从而实现了组组通、户户通,外婆家的乡亲们个个喜笑颜开。
纸棚冲、窑塘、筲箕塘,是我儿时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有疼爱我的亲人,那里留下了我童年的脚印,“那里有我许多的童年幻想”,那里的一山一水养育过我,那里的一草一木经常出现在我的梦里......我深深地眷恋着这个地方。令人郝颜的是,由于本人能力太小,无以为报,唯有以这篇文章聊献一瓣心香,寄托对外婆家的一片思念。(2024年6月11日)
作者简介:赵志超,笔名赵斐,湘潭县云湖桥人。曾任湘潭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中共湘潭市委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先后出版发表作品30余部,累计900余万字。代表作有《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毛泽东一家人》《走出丰泽园》《播种芳菲》《飞越重霄》《追梦》《执著》《笃实》《吃在湘潭》《耘斋新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