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冷静
-----《道德经》启示录之四十五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
老子《道德经》下篇--德经。
第45章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45章译文:天下最美好的东西似乎也有欠缺,但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天下最充实的东西好像也很空虚,但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笔直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清静可以克服扰动,寒冷可以克服炎热,做到清静无为,才可以统率天下。
思绪流萤:
老子曰:“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这是说自然界具有冷热制约和相互平衡的现象,人若保持清静的状态,亦能克服浮躁,从容统领自己的所为之事;这里所述的“冷静”,意在倡导人应冷静地观察和预测天地自然状态,以及社会的风云变换,进而正确地调整自己的人生所为。
“冷静”,本指人少而静,不热闹或人沉着而不感情用事的状态,出自关汉卿《金线池》第三折:“俺则这等吃酒可不冷静”;可是,人在五彩缤纷的社会环境中,想做到心静而及的冷静,却不容易;因为,每个人都始终深陷在“谁陪谁、谁信谁、谁骗谁、谁懂谁、谁是谁”的茫然、纠葛、判断、理解、协调、处理状态内,而悲欢、喜怒、忧虑、狂躁、兴奋等数不尽的情绪,也就一直缠绕着人们,人们真若想做到心无旁骛地冷静思考一切,确是一种难得的修行。
从古及今,冷静地处理事态,就是为人所渴求和推崇的修为,因为“冷静”可使人一边做事、一边保持不乱于心的“旁观者”角度,才会收到冷静判断所遇事态的效果;如若不然,一有刺激,人就“浮云蔽日”地情绪失控,被卷入事态漩涡,心里象坐“过山车”一样,时而阴云密布、电闪雷鸣,时而暴雨倾盆……也就难于收到依规律做事而获得的顺畅和高效感觉了;所以,人应努力养成“静观时局”的好习惯,才利于逐渐提升自己“处变不惊、临危不惧、化险为夷”等稳健成熟的过硬素质;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遂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打开城门,自己坐在在城楼上冷静地抚琴;司马懿见状,怀疑城内设有埋伏,忙引兵退去,待得知城内无兵的消息,想回去再战时,赵云已赶回解围,最终大胜了司马懿;这是冷静处理事情的典范。
人在没有任何东西可依赖的时候,就会变得强大起来,而强大的前提,就是“先冷静下来”,以一颗平常心,冷静客观地看待事物的变化,相信不管过去发生过什么,最好的尚未到来;既使生活给了自己一千个伤心的理由,也要找到一千零一个的开心的借口;不管现实多么残酷,仍要保持一颗释然的心,用笑容冰释所有冷漠;坚信前边的路上,仍有不期而遇的温暖;未来的路还很长,不忘记出发时的初心……也许每一个人经历了无数突如其来的繁华和苍凉后,才会变得冷静成熟,而丢失的自己,只能再一点一点地捡回来;人最根本的素质,是让别人放心,所以只能更好地约束自己,当懂得较多和看得较透之后,自然就会冷静下来,不再狂躁。
静观人生,利于从容作为: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只念过三年小学,大半生都在枪林弹雨中征战,16岁时腹部与头部严重负伤,右眼失明,20岁时又因关节硬化而卧床不起;面对命运的严峻挑战,他没有烦躁、发火、消极地对待人生,而是静观人生价值,发奋自强,在病床上读完了函授大学的全部课程和许多俄罗斯及世界文学的名著,然后自己以坚强的毅力,写出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因此而享誉世界。这也看出,人想修心到冷静的状态,须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议论改变不了事实,却可能搅乱自己的心;理解自己的人,不需要解释;不理解自己的人,不配去解释;再忙,都要留一点时间,去修炼自己的心灵。鬼谷子认为:急躁,是人生的大敌;急躁之人,往往性格缺少磨炼,遇事急于求成,匆匆下结论,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
养成遇事冷静的习惯,利于应对外交尴尬和难题;古代的晏婴出使楚国,楚王见他身材矮小,就故意刁难,让他钻狗洞进入;晏婴冷静地说:“只有到狗国访问才钻狗洞”;之后,楚王抓住齐国的人,又戏称齐国人不遵纪守法;晏婴又冷静地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齐国人在齐国遵纪守法,到了楚国就是犯罪的人,这应是受楚国坏风气影响所致”。这个事例,说明急躁的人如不能冷静,在处理矛盾时,不仅无法收到满意的效果,而且也易激化矛盾;人生在世,本来就是一场修行,在滚滚红尘之中,种种曲折或磨难,时常伴随,若不能很好地控制心态与情绪,遇事只知愤怒和发火,待事情办砸,既使后悔,也只能用剩余的时光,去慢慢抚平自己的性格,可创伤却永远无法填平。俗话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愤怒一时爽,结果可能是毁半生;人需要冷静,冷静可使人清醒、聪慧、沉着、理智、稳健、宽厚、豁达和心有灵犀、高瞻远瞩、有条不紊、少犯错误,但冷静不等同于冷漠,也万不可泯灭自己蓬勃的激情;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情绪起伏,但能控制情绪的人,便是修炼好了自己的性格,也会拥有对应的世界,而没有耐心和耐力的人,必会遭到现实的惩罚。
冷静,对一个人来说,不仅仅是思想修养和性格涵养的体现,而且是工作能力和才华本领的反映;对一个政党或国家来说,更是检验其是否成熟或政权稳固与否的标志。所谓冷静,就是在急躁面前保持清醒、在冲动面前保持平静、在侵害面前保持忍耐、在争斗面前保持宽容、在鼓噪面前保持理智、在恐惧面前保持英勇、在困难面前保持坚定、在胜利面前保持谦逊……多数情况下,力量并不来自于权力,更不来自于盲动,而是来自于冷静和智慧,正如莎士比亚所说:“谁能够在惊愕之中保持冷静,在盛怒之下保持稳定,在激愤之间保持清醒,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冷”可降“热”,“静”能制“动”,一降一制,犹如一张一弛,竟能引起事物本质上的变化;例如:抗日战争时期,一些人在日军疯狂侵略面前,惊慌失措,不敢反抗,抛出了“亡国论”;另一些人却热血沸腾,急于求胜,提出了“速胜论”;只有毛泽东以及其冷静的态度,做出了科学的判断,提出了“持久战”,事实也雄辩地证实了这个论断的正确。再如,我党对“西安事变”的处理意见,更是冷静中的冷静,就连蒋介石亦感到意外,只好答应抗日,组成统一战线,实现了逼蒋抗日的目的。实践证明,以冷静面对社会,利于顺境与逆境中的反思;以冷静面对生活,利于苦乐中的洗炼,可尽享人生中的惬意;以冷静面对他人,利于善恶中的辨识,可亲君子而远小人;以冷静面对名利,利于道德上的筛选,可提高人品和素质;以冷静面对坎坷,利于安危中的权衡,可除恶果保康宁……冷静,可使人们大度、理智、无私和聪颖;冷静,是知识和智慧的独到涵养;冷静,更是理性和大度的深刻感悟……人们面对高速发展的物质世界,须具有人性的冷静成熟美;否则,既使成功送到面前,亦可能在浮躁中接不住,或在毛糙中失败。
面对错综复杂的客观世界,人既需要冷静,又需要激情;身处千钧一发的关头,人要有激情和冷静;被人误解、嫉妒、猜疑时,人需要冷静;朋友有难、伤感、颓废时,人要有激情;得意、顺利、富足、荣耀时,人需要冷静;失意、挫折、穷困、低迷时,人要有激情;面对金钱、美色、物欲的诱惑时,人需要冷静;面临理想、前途、命运的抉择时,人要有激情……想培养自己的静心习惯,就须先努力成为一个冷静、深沉、含蓄、有修养、有情趣的人,进而才能实现以冷静的姿态,去处理好复杂的生活和多维的社会交际,唯盼人们“静观人间三千事,漫道无忧前路滞;红尘从容乐为诗,当歌山水化锦池”。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