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名师点评嘉宾高梦老师:接下来分享一下三号作品《琵琶行》。
长篇叙事诗的朗诵呢,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叙事的结构。我们拿到这个文本,不要从头读到尾,要进行段落的划分。也就是你得搞清楚这个故事是怎么开始的,怎么进展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因为故事它是在不停的变化。那么作为诵读者,跟随着时间的递进,镜头的变化,语气语调也会发生变化的。第一个要分段,那么《琵琶行》我们怎么分段呢?第一段是浔阳江头夜送客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是第一段描写环境,写离愁别恨,令人惆怅的感情基调。那么第一段是讲的这个事情的起因。第二段呢,转轴拨弦三两声。一直到唯见江心秋月白。正面描写了琵琶女子的高超技艺,还有别有幽愁暗恨生,不得意的忧愁暗恨。这一段呢,是全篇最精彩的一段描写演奏技艺的文字。所以我们诵读的时候,就是如同跟随文字的描述进行情境的转换。第三段沉吟放拨插弦中。一直到梦啼妆泪红阑干。这是第三段,描写的是琵琶女的半生的经历。第四段从我闻琵琶已叹息一直到结尾,是作者联系到自己的遭遇,抒发了自己的这种沦落之情。其中关键句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是重点句子。我们诵读的时候呢,要加以浓墨重彩的表达好,这就是对长篇叙事诗,首先要进行叙事结构的分析。然后划定每个段落的情感基调。
第二个就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叙事时要注意它的视角,就是谁在讲这段话,我们分为第三人称叙事,或者第二人称,或者是第一人称。那么,在《琵琶行》这篇文章为什么要进行划分段落呢?因为接下来,我们就得来分析一下谁在讲故事。一般我们讲故事,有第三人称在讲故事,第二人称在讲,第一人称在讲。显然在《琵琶行》这篇文章里,从我们看,从第二段是用旁观者欣赏者的这个角度来描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第三段变了,第三段是琵琶女自述自己的遭遇了,琵琶女在自己讲自己的故事。第四段又变了。第四段是作者联系到自己的遭遇,来抒发自己天涯沦落人的这个感情。所以第四段是作者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讲述。
我们搞清楚了每一段落的分段,搞清楚了每一段落究竟是谁在讲述当时的场景。那么我们在诵读的时候就明确自己的站位。很明确自己的诵读基调了。最后呢,来讲一下三号作品田凤勤出现的主要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分层次的问题;第二个就是诵读的主体对象,可以再调整一下;第三个就是字音,字音主要的问题是卷舌音,平舌音,还要多加练习。你比如说这个声音的声,水池、虫、说话的说、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珠。卷舌,平舌?第二个就是前鼻后鼻音,比如说冷啊,还有这个梦。还有梦不是mong,思啊,把这个字音要咬准,坚决果断,不要似是而非,好像是读这个音,又好像是读另外一个音。悦耳啊,耳朵的耳,蛤蟆铃,蛤蟆铃下住等等字音啊,我们可以多查一下这个最新版的,第12版的新华字典。手机上的百度。可以搜索一下APP,新华字典我们可以查一下。有很多以前我们会习惯性读的音,在最新调整的标准的新华字典当中已经没有了,我们还是按照最新的调整以后的标准来进行诵读。为了统一我们的普通话的读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