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庄村人的“十二八” 临朐县东城街道,某老板,乃寺头镇王庄村人,自幼在外闯荡,后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渐具规模,生意日隆,适值企业成立二十周年之际,他想请全体员工吃顿饭,以最朴实的行动和语言回馈全体员工,同时,对跟随自己创业的老员工,根据年限分别又给予现金和物质奖励。

老板心思缜密,虑事周全,想到企业的员工大都来自农村,对家乡菜肴有种特别的眷恋,家乡的饭,透着对故土的浓浓乡情。为此,他专门把家乡做十二八宴席的乡厨请到厂里,就在厂里摆一场家乡味道的宴席,让全体员工以及那些退休人员,集合到一起,大家伙热热闹闹的一起吃一顿。
王庄村的乡厨,刘兴高,今年67岁,在村里做十二八宴席已有二十余年。王庄溜共有十几个自然村,刘兴高的厨艺,得到了本村,附近邻村老少爷们的认可,他甚至还到城里做十二八宴席,可谓名声在外。
刘兴高自备厨具,锅灶,茶水炉,二十多桌的锅碗瓢盆,以及大翁,泔水桶等,所需家把什,一应俱全。企业负责筹备桌椅板凳,所需肉蛋奶鱼,芹菜芫荽,八角茴香,油盐酱醋等等,都是刘兴高开了单子,企业按图索骥,自己购买的放心食材。
刘兴高在村里操办酒席,凡是二十桌以下,每天只是象征性的收300元,乡亲们感觉他年龄大了,操持那些桌饭,十分辛苦,想多给报酬,他严词拒绝,一概不收。他认为都是乡里乡亲,来干活,多是帮忙的成分,要钱多了便变了滋味。他不带帮工,所有的事都是由他一个人操办,有时实在忙不过来,也让主家从左邻右舍里找个帮厨的。
十二八宴席,并非山珍海味,菜肴对胃口,香喷喷的很好吃,也许吃的更多的是一种氛围,是舌尖上的滋味,也是浓浓的一份乡愁。当木柴的锅灶的炉火燃烧起来,大口锅上,弥漫着浓浓的白雾,这才是真正的人间烟火气息啊。十二八宴席的制作,已非昨日,也与时俱进的进行了变革,菜品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十二八宴席的灵魂,全在那一锅老汤,不管是哪道菜都少不了它。宴席办几天,大锅里的鸡汤和大骨头便煮几天。炒菜的肉,先焯水,也需要放到老汤炖,而后才切片炒菜,这样肉才入味,口感好,也不柴。用的油,是猪大油和花生油的混合油,炒出来的味道自然厚敦。
置办十二八,杀猪自然是少不了的,一来可保证食材的新鲜,二来也是菜品的花色品种需要。多年以来,乡村大席都叫办公事,换一句话说,所谓公事就是大家伙的事,街坊四邻谁也不能攀比,反正都是一个标准,满桌子几乎都是肉,有点青菜也是为了点缀。为此,不了解情况的还以为和乡厨有仇,说不定乡厨就和谁有仇,却不知道这是多年延续下来的习俗,在农村,宴席的档次取决于肉量的多少。反正这猪是自家养的,又不用花钱去买,杀了也不心痛,再说,关键时候,不能省,否则就是“嘎咕种,吝啬鬼”,这可是事关颜面的大事。
红烧肉,是整个宴席的灵魂,先把肥瘦相间肉煮到八分熟,出锅晾干后,蘸一蘸1:20的蜂蜜水,再下油锅炸透捞出,稍微改刀再用老汤煮一个半小时以上。真是软糯可口,入口即化,食客无不大呼解馋,过瘾。
香肠,是宴席的精致菜肴,前腿肉切片,加葱、姜、盐、十三香,腌制一小时,加点泡发的木耳,就直接灌入鲜小肠,或蒸或煮,出锅后再经过烧烤,然后再抹上香油,不干不柴,肉香缠绵,回味悠长。
炸咸刀鱼,是拉饭的菜肴。咸刀鱼切块,只加面粉和鸡蛋,先稍炸定型,再凉油下锅复炸直至酥脆,再用老汤炖至入味。炸肉,不加葱姜,只是少许盐,纯粹的肉、面和鸡蛋,炸出来再炖,入味就靠那老汤。
十二八的大锅菜,都是白菜垫底,浇头分别红烧肉皮、炸肉和丸子。肉丸子是宴席的最后一道菜,只用瘦肉,加葱姜盐调馅,团成丸子,热老汤下锅,至到入味。
在乡村吃十二八,千万别文绉绉的,要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上道菜就下茬子,一家人抢着吃才有味,碗里的菜汤子也不能浪费,端起碗,一人一口的轮着喝,所谓的餐桌文明,与“扒土窝”的吃十二八,是不沾边的。
刘兴高,不愧乡村名厨,他做的这一顿十二八大席,色香味俱全,让我欲罢不能,吃了个肚大腰圆饱撑撑,吃了个大快朵颐不亦乐乎!
作者:周义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