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火共铸时代之刃
一一抗美援朝电视剧《冰雪尖刀连》观感
特约作者:饶晓辉
岁月匆匆,斗转星移,转眼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抗美援朝的硝烟,因为一部以长津湖战役为题材的电视剧《冰雪尖刀连》,而再一次清晰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段永远被铭记的战争史里,无数英雄用血肉之躯保家卫国,这种精神一次又一次激荡着我们的心扉。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发生在长津湖地区的一场战役。这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一流、战功显赫的敌人第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进行了激烈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敌人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敌人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的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该剧叙事精炼,场面宏大,情节紧凑,通过杜淳、王子奇等实力派演员入木三分的表演,还原了当时惨烈的战争场景。看完这部电视剧,作为生长在新中国的我们,岂不叫人热血澎湃,更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伍千里,是抗美援朝第九兵团尖刀七连连长,他的家国情怀令人印象深刻。在家,他是顶梁柱,一心为家人着想。在战场,他更是硬汉形象。敌人喝热咖啡,我国志愿军只能吃冰雪、啃冻土豆充饥,在基本的温饱都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可当有人问起,这场长津湖战役一定要打吗?得到的答案令人哽咽:如果我们不打这一仗,就要看到外来侵略者,扛着枪站在我们的家门口。“和平不在这里,我们过江去拿。”这是连长伍千里在剧中常给七连战士说的一句话。也正是这种坚定的信仰做支撑,我抗美援朝的将士,才能克服严寒低温,取得长津湖战役的最后胜利。
伍家老三伍万里,一个本来是在家里和一帮熊孩子在河边打打水漂,捉捉鱼虾的孩子。却因为二哥伍千里护送牺牲大哥伍百里的遗骸回家后,而萌生参军的念头。到了部队什么都不会,连子弹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天真一览无遗,但正是这样一个孩子,却要杀敌当英雄,真是让人担忧。直到二哥和炮排长雷爹给他讲了战争的目的和意义,他才摒弃个人英雄主义,融于连队,在战场上跟敌人周旋,利用自身手疾眼快的天生优势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硬是把自己淬炼成一个勇敢的战士。
最冷的夜,最热的血。最可爱的人们,最坚毅的军魂。长津湖这场冰天雪地里的血泪之战、惨烈之战,真让人不忍回忆。这是留给我们永远的伤痛,但也是永恒的荣耀。历史不容忘却,英雄必须铭记。尽管再高明的电影叙事,终究也说不尽这段史诗的波澜壮阔与沉雄悲壮。在很长一段岁月里,“长津湖战役”,已成战争的传奇,已是信仰的图腾。
纵使冰身冻骨,也不退让一分。就算凝成“塑像”,也不动摇分毫。钢铁一般的意识,铸成钢铁一般的防线。这是血肉之躯在苦寒之地立起的伟岸“长城”,御敌于外、退敌千里,守住家国安宁,守来长久和平。冰雪冻住了战士们的躯体,却封不住他们不朽的军魂。这军魂,是对国家和民族最澄澈的爱;这军魂,是军纪如山,是铁流浩荡。“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正如剧中七连炮排长雷爹问连长伍千里:“百里,千里,万里,你们老伍家这是要走多少里呀?”“走到彻底消灭侵略者,走到全中国的解放”伍千里坚定地回答道。
长津湖,也曾绵延冰封,也曾静水流深。岁月可证,流水有声。那是伟大斗士的号角,那是铁血军魂的咆哮。抗美援朝长津湖一役,雄浑苍凉、动人心魄。即使已过去了七十多年,但这场惨烈的、英勇的血战,将化作丰碑永存,迸发出着澎湃的力量。其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历史不会忘记,人民永远铭记长津湖的冰雪,和卧冰爬雪里,那群最可爱的人的不朽军魂。
(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