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觅端阳》
作者:江闻
朗诵:黎明
清晨,我伫立南窗。远处,群山朦胧迷茫,湿漉漉的龙海路从小区南门前,向105国道蜿蜒而去,行道树随风摇曳,滴滴水珠打湿了地面。电视屏幕上出现了江苏盐城2024中华龙舟大赛和开普敦等地华人江河竞舟的盛况画面。
噢,今天是五月初五,一年一度的端阳节,插艾条、图雄黄、看龙舟是这个节日特有的节目。
可是,近十几年来,端午的概念似乎已经淡化了,淡化的似平不存在了。如果不是偶尔看见人们手中的菖蒲、艾条和粽子,这个端阳节就是再也平凡不过的日子,有谁还能记得起这个传承了数千年的节日呢?
淅淅沥沥的端午水,把思绪带回到从前。
家乡是个山城,它被周围三条河环绕着。在小山城的东边,父老乡亲称为夹江口的地方汇合,变成河面更宽,江水更涌的大河径直奔向远方。
小时候的端阳节,充满了童真童趣。为了赶上看龙舟,这天的午饭格外的早,而且有天亮就去排队持票买回的白豆腐、猪肉做成的酿豆腐、春筒等平常难得一见的佳肴。涂抹了雄黄酒后,蹦着走出插有菖蒲艾条的家门,随着四乡八方涌出的人流走向了犁头嘴——这个龙舟竞赛的起点与终点。
从大人们的口口相传中,知晓了端阳是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但是,他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端阳节一定要划龙舟,向河里抛洒撒粽子等一概不知,不知道也从没去深究背后原因。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长大后才知晓,因《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骚体而驰名的诗人屈原,是战时楚国秭归人,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相传楚国郢都被秦攻破后,他于农历五月初五日自沉汩罗江,以身殉国。百姓闻讯,驾舟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因怕江河之鱼吃掉他的身体,把米团投入江中,由此演变成端阳节划龙舟,吃粽子的习俗沿袭至今。
中午时分,我又像往年一样,从中山桥头由老房子拆建成的滨江广场出发,沿着滨江路、下豆行、犁头嘴,踏上了寻找端阳记忆的路。
这条路,留下了我几十年对端阳忘不了的记忆。这条路在脑海里,是充满欢乐的路;这条路是感知艾香和屈原的路;这条路留下了我几十年看龙舟的足迹。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里,店铺照开,没甚生意的,三五成群的在聊天喝茶,行人迈着不紧不慢的步子;这里,并没有记忆中四面八方涌来的人潮,没有了当年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结伴而来的父老乡亲,没有了熙熙攘攘,人声鼎沸。
去年为迎接迎接第三十二届世客会而拆掉古城墙上民居而新建的城墙,始于解放桥北侧,依次沿城南、城东、城西三个方向,一直延伸到桃江南岸下西门即镇安门。
登上位于犁头嘴城墙的楼阁,夹江口绮丽的风光一览无遗。桃江、渥江、濂江从三个方向逶迤而来,在此汇集成一江,奔涌着直奔龙迳口。这里,曾是全县龙舟进度的唯一地点,也是父老乡亲们观赏龙舟进度唯一的打卡地。这里,河面宽广,河水清澈,河滩平坦,树木葱荣。每逢端阳,以犁头嘴码头龙舟竞赛会场主席台为中心,渥江的城区与龙洲、濂江的杨坊、桃江的水西坝的岸上、河畔,都是从四乡八里赶来看龙船的人群,放眼望去,真是人头攒动,人山人海。河中是奋力前行,争先恐后的龙舟。急促震撼的鼓点,划船人随鼓点,在整齐划一的“ceilou,palou”呐喊中,埋头挥桨,飞起片片水花。岸上,有领舟人奔跑的身影,为龙舟加油的鞭炮一阵连着一阵。更有爬上树梢的少年,踮脚引颈眺望龙舟的人群……
可是,此时此刻,我没有看见这一幕幕场景。河里是空荡荡,只见三江水静静流淌;河畔是静悄悄的,只有风儿轻轻吹过。昨天的端阳已成为过去,不再重现,昨天的竞舟赏舟已经成为历史,变成一代人的回忆。这回忆是千回百转还是魂牵梦绕?不知道。眼前,河还在,防洪堤的建设,让它变得更美;水更秀,雨水污水处理分流,使它变得更清。只是,这座百丈龙滩之南的千年古城传承的端阳的大戏,不知什么时候悄悄落下了帷幕,悄然迁移到百里之外那口号称十五亩的池塘中,据称和池塘龙舟竞赛同时上演的还有千人宴。何况今年还有为文旅节目《山水间的家》第三季前往杨村取景的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前来捧场。古镇火热的龙船会与山城无舟可划的冷清,形成强烈的对比。但愿此景难长久。让人们梦断的记忆重新接续,愿端阳的鼓声、呐喊声、炮竹声又在夹江口响起……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