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山 路“踩”出新时代
作者/冯 华 豫
每个人都有值得萦怀的童年。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刚记事时起,在我心目中印象最深刻的事,要数家乡那条普普通通的小山路。
它,弯弯曲曲,绕山越岭,连绵起伏,两边长满了野草和山花。它,一头连着深山,一头接着集镇,是山村与集市之间的重要纽带。村民们进山打柴,乡邻们上街赶集,娃娃们上学读书,都要踏着碎石从这条小山路上走过。
小山路留下了乡亲们的欢声笑语,也留下了一串串讲不完的故事。
小山路的历史,谁也没去考证。听爷爷讲,他当孩子的时候,他的爷爷就牵着他的手,经常走这条路,可见年代已经十分久远。
小山路是一位传奇童话中的长寿老人。他见证了家乡长年累月的贫瘠与荒凉,见证了父老前辈们为生计顽强拼搏的心酸故事,见证了山民们祖祖辈辈渴望改变家乡面貌的梦想,也见证了我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涯。
在这条小山路上,我曾经光着脊梁,同父辈们一起割草拾粪;
在这条小山路上,我曾经赤着双脚,同父辈们一起放牛牧羊;
在这条小山路上,我曾经戴着红领巾,背着小书包,带领村里20多个小朋友,稚气十足地放声高歌:“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共产党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
歌声中,小山路送别了我的童年,我从小学依次升入初中和高中。它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听候着人们的种种诉说。
有一天放学回家,我突然发现小山路中的一段被截断了。伴随着拖拉机的轰鸣声,道路两边的土地合成了一大块。一群赶集的村民围在断路处大吵大闹,有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用拐杖指着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说:“我们人老几代都走这条路,现在毁掉了,以后叫我们怎样从这里过啊?”那人解释说:“老大爷,现在全国都在学大寨,我们这里要合队并地,走机械化道路。你看,北边不远处留有一条路,今后你们就绕道从那条路上走吧!”
谁知第二天早晨,我在上学时发现,刚犁过的土地上,又赫然出现了一道弯弯曲曲、十分清晰的脚印。“管他呢,别人既然走了,我们也跟着走吧!”
于是,在刚翻过的土地上,又出现了一条坎坷不平的小路。严冬的大雪、酷暑的泥泞、人为的破坏,都不能将它毁掉,它年复一年,仍默默地躺在那里,为山民们提供着交通便利,其性格更像我那祖祖辈辈坚守深山、长年累月默默奉献又略显保守的父老前辈们。
这条小山路,是泌阳县交通闭塞的一个典型缩影。
在历史上,泌阳县以偏远山区、道路难行而闻名中原,长期以来,被人们称为“背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泌阳还是河南省唯一一个不通油路的县。到九十年代末,全县277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9条公路,总长度不足350公里。
当时,社会上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个南方客商乘车千里迢迢试图来泌阳投资开发乡村旅游,一路上,客商在奔波劳顿中进入了梦乡。正在熟睡之际,听见车子“咣当”一声巨响,将客商从梦中惊醒,同行的人告诉客商:“到泌阳了!”
最终的结局是,客商嫌泌阳交通条件太差,放弃了在泌阳投资开发旅游项目的初衷,把资金投到了相邻的桐柏县,开发出桐柏县水帘洞风景旅游区。
这个故事,初听起来可笑,仔细琢磨可悲。故事的背后,凸显了泌阳山区的落后、贫穷与荒凉。
又是若干年过去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荡涤着乡民们的传统观念,促进了山区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迅速改变着乡村的贫困面貌。小山路再也无法承载快速发展的现代化交通工具,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近年来,泌阳县先后投入各类公路建设资金 80多亿元,修建了高速公路117公里,省道247公里,县道173公里。乡道306公里,村村通道路1960公里,形成了3条高速、4条省道贯穿全境,乡村路网星罗棋布的泌阳县交通大格局。在泌阳县的高速公路上,可以直达中国的任何一个大城市。
如今,家乡那条非常熟悉的、承载着村民们多少代悲欢离合的小山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大道,旁边是横空出世的新阳高速公路,同县域内的焦桐高速、沪陕高速连接成网。
道路通,百业兴,交通的大发展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大繁荣。泌阳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特色富县、科教兴县”四大战略,突出“新型城镇化、产业集聚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民生工程”四个重点,加强“平安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四项建设,努力推动泌阳高质量跨越发展,着力打造活力泌阳、和谐泌阳、生态泌阳,各项经济指标逐年攀升。
富裕起来的村民们驾驶着崭新的小汽车,自豪地走出山外,驶向远方,真正实现了“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昔日的小山路早已失去了踪影,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记忆。然而我们并不惋惜,因为值得自豪的是,小山路同父老乡亲们一起,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泌阳不背,山沟不土。”这句在民间流行了多年的梦想,如今终于变成了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