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李云刚
皮鞋,皮包,皮帽,皮大衣……
长出白色斑点。菌菇,怂恿珍珠鸡
飞越磨憨,抵达老挝
西双十二城。阳光再也
驱不散烟雨,野象谷里行走的雾气
裹挟澜沧江洪流奔赴太平洋
东风农场喜报梅雨,拽住
独树成林和小勐拉,共享孔雀蓝屏
狗头枣、绿豆、花生、小米……
熬成八宝粥,煨干潮湿的打洛
李云刚的《梅雨》是一首融合了地域特色、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的现代诗,展现了梅雨季节独特的氛围与影响。
诗的开篇通过列举一系列皮革制品——皮鞋、皮包、皮帽、皮大衣等,长出白色斑点的现象,形象地描绘了梅雨季节潮湿的环境特征,皮革上生长的霉斑象征着这一时期特有的湿气与霉变。随后,作者用“菌菇,怂恿珍珠鸡飞越磨憨,抵达老挝”这样充满想象力的句子,将梅雨季节与生物活动联系起来,既展示了自然界的生机,也暗示了梅雨带来的微妙变化。
“西双十二城。阳光再也驱不散烟雨,野象谷里行走的雾气”,这一段落将读者带入了西双版纳的地域背景中,这里常年湿润,烟雨朦胧,即便是阳光也无法完全穿透厚重的雨幕。野象谷中的雾气更是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幽静,而“裹挟澜沧江洪流奔赴太平洋”的描述,则展现了梅雨季节河流水量充沛、奔腾不息的壮观场景。
接下来,“东风农场喜报梅雨,拽住独树成林和小勐拉,共享孔雀蓝屏”,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梅雨比作东风农场的喜讯,它不仅滋润了大地,还让独树成林和小勐拉这些地方共享了如孔雀开屏般美丽而生动的自然景观。这段描写不仅展现了梅雨对农作物生长的积极影响,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最后,“狗头枣、绿豆、花生、小米……熬成八宝粥,煨干潮湿的打洛”,作者以八宝粥的形象结尾,寓意着人们在梅雨季节中寻找温暖与慰藉的方式。八宝粥是由多种食材熬制而成,象征着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包容,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在自然环境面前的智慧与韧性,用传统食疗的方法对抗潮湿,保持身心的健康与愉悦。
整体而言,《梅雨》这首诗通过对梅雨季节的细腻观察与深情描绘,展现了西双版纳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这一季节复杂情感的体悟,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有对生活智慧的思考,是一首富有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