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赣州
朱振艺
最是那一抹橙香,萦绕在鼻间;最是那长长古城墙,辗转在梦间;最是那江水激荡声,回响在耳边。赣州,我的母亲之城,历经千年而风韵犹存:她虽无北方的壮丽辽阔,但却有江南独有的温婉秀美;她虽无老舍笔下的“黄包车”,但却有着望舒怀念的寂寥“雨巷”;她虽无漫天大雪纷纷,但却有春夜细雨绵绵。故乡,如一位小家碧玉,在岁月的流逝中,保持她独有的宁静恬淡。人们认为她仅是一璞温润美玉,但谁能料想到她温润的外表下有着一颗炙热无比而不屈的心呢。!
“三月春风似剪刀”,剪开了冬的萧杀,故乡也随之抖落了冬季穿上的“厚棉袄”。春雨洗去一冬的灰蒙与阴暗,带来新的希望。故乡多树,其中以榕树为最,我家门前就有两棵,春天一到,淅淅沥沥的小雨一下,树上的叶仿佛在一夜之间换上了新衣,嫩润嫩润的。整个城市就像脱去棉袄,穿上轻透薄凉的春装的小姑娘,浑身带着朝气,带着希望。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呢,一改冬天畏畏缩缩的样子,面带微笑地大口呼吸着,感受春的气息。若是寻一个雨后初晴的日子,在下午漫步在路旁的林荫道上,阳光透过叶与叶之间的缝隙散落在地上,地上落着几片旧叶,脚踩在半湿的地上,空气里传来雨和泥的“邀约”。自己仿佛觉得身处于森林里,但耳旁传来街头巷尾的买卖吆喝声却又在瞬间把你拉回现实。多么神奇嗬,好一个“建在森林里的都市”。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是稼轩站在郁孤台上登高远望之际的有感而发,那时的故乡不叫赣州,叫做虔城。我曾因好奇为何言之为虔,上网搜索过,但说法却各有不同。而我,宁愿认为虔,是虔诚虔洁之意也,正如这里人们的品性一般,诚实而纯洁。郁孤台屹立于江水畔,如同一位沉默的守护者,温柔看护着这千古之城,楼阁上斑驳的痕迹是它对时光岁月的见证。登临而上,远处群山,黛青色的山体连绵起伏,像极了女子似蹙非蹙的黛眉。近处两江于此合流,整个城区似粉雕玉琢的娃娃,被两条玉臂似的江水环抱,宁静而安详。
夜晚的故乡不同于白天,白天是温婉秀雅的小城姑娘,夜晚,却是慵懒魅惑的女郎。在月似升非升,日似落非落之际,走在江边的栈道上,看着暮色逐渐与江水融为一体,起初是淡淡的金色映在水面上,微风浮动着搅碎了平静的水面,带起了层层闪着金光的褶皱,像是质地光滑的丝绸被聚拢又散开。然后,慢慢地变成淡淡的粉红,像是一抹胭脂,薄薄地把江水染得微明。继而渐渐地紫,慢慢地墨蓝,最终与江水一同坠入夜的黑纱中。远远的路灯飘散下微弱的灯光,闪烁在江面上,化成细碎的星星点点。江畔柳树上修长的柳条在风的邀请下,生生揉碎了夜的迷蒙,惊醒了这座城市的酣眠。广场上出来散步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充满活力的大妈们跳起了广场舞,这座城市开始了夜的狂欢。喧嚣不再只是白天的权利,而温婉也不一定就是故乡的代名词。如果你能够站在这座城市的最高处向下看去,你将会看到,那遍布大街小巷的灯光,那于最繁华处发出的喧闹,都在向你证明她秀雅外表下不羁的心。
江南多雨,故乡正是极好的代表。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每逢一二月,二三月下的“寒雨”。故乡的寒雨,能将寒意丝丝缕缕地嵌入骨髓,透心彻骨地使你清醒。心里的丁点躁动烦闷都被清冷的雨洗涤得干干净净。于故乡的寒雨中,你会觉着内心莫名的澄净和惆怅,正如望舒的《雨巷》中那般结着愁怨的心境,这也是为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北方大汉所哂的南方人特有的脾性。但细听着洒落在枯叶上寒雨的低吟浅唱,尤其是在这乍暖还寒的天气里,在午夜梦回时分,不也独有一份意味么。我想,这就是故乡的魅力所在吧!思忆故乡,故乡的春,故乡的树,故乡的景,故乡的夜,故乡的雨,点点滴滴印刻于我心,惟愿她一直祥和安平。
作者简介:朱振艺,土生土长江西赣州人,2018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为某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偶尔动态,偶尔存在,一个能力很小欲望很大的普通人。喜欢文学,常读苏东坡、李清照的诗句。钟情王勃醉时写下的《滕王阁序》。喜欢记录有趣的句子,偶尔也心血来潮写长篇大论的文章。最爱汪曾祺。最喜欢的一句话:人生南北多歧路,君向潇湘我向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