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佛教的诞生
文/妙之门
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诞生于古印度,即现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他的创始人是古印度北部城邦,迦毗罗卫城君主净饭王之子悉达多.乔答摩。悉达多.乔答摩被后人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有感于社会诸多痛苦和世间一切无常,在二十九岁时,毅然放弃王储地位,于一天夜晚离开王宫,进入荒野森林中修行。为寻求救世之道,他遍访名师,但始终未果。直到六年后的一天,当他接受了一位牧女奉献的奶粥后,便走到尼连禅的小河畔,端坐在荜钵罗树(后人称此树为菩提树,即觉悟之树)下静思。突然灵光一闪,悟出了世间真谛,获得彻底觉悟(即经文中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此释迦牟尼便有了佛陀的尊号。佛陀简称佛,意为觉悟者。
曾一度追随释迦牟尼苦行的阿若桥陈如等五人,就在释迦牟尼即将觉悟成道时,觉得释迦牟尼欲放弃苦行,是意志不坚的表现,旋即离他而去。后来释迦牟尼在波罗奈城(今瓦腊纳西城)外的鹿野苑找到这五人,当五人倾听了释迦牟尼悟解出的真谛以后欣然皈依,成为释迦牟尼第一批弟子。于是佛教便在古印度诞生了,史称“初转法轮”。
释迦牟尼创建佛教后,一直到他涅槃的45年里,带领弟子走遍了恒河两岸各国,致力于传道说法。在释迦牟尼的感化下,上至国王、贵族、富商,下至乞丐、妓女、奴隶,纷纷皈依佛门。皈依佛门的信众或出家随佛学法,或在家持戒修行。很快在恒河流域,形成了一个由比丘(出家成年男僧)、比丘尼 (出家成年女僧)、优婆塞(在家修佛法的男子--男居士)、优婆夷(在家修佛法的女子--女居士)、沙弥 (小和尚)、沙弥尼(小女尼)、式叉摩那(学法女)七个级别构成的庞大佛教信徒团体。
释迦牟尼在80岁时,自知大限将近,却依旧支撑着虚弱的身体,奔波忙碌,讲法立规,进行最后的游说。一天,释迦牟尼走到拘尸那迦罗小城外的婆罗树林中时,感觉力不能支,只好躺卧在两棵大树之下,当接纳须跋陀罗为最后一名亲传弟子后,便安详地“涅槃”了。
释迦牟尼以精辟的义理折服了千万人,自己却从未亲手写过一部经典,他的学说全靠弟子们心记、笔录得以保存。释迦牟尼去世后,弟子们赶紧在王舍城举行第一次“结集”,共同忆诵、记录佛陀的说教,整理出最早一批佛教经典。后来,这些经典通过进一步补充修订,编纂成了第一部佛经汇聚--《阿含经》,《阿含经》梵文意为“结集佛陀的经典”。自此,佛教便在古印度的大地上蓬勃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