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治钢,1983 年从事书法教学工作,高级教师,专职书法教研员。2010年被上海官方引进,穆治钢悬纸书法艺术馆在上海成立。现任上海悬纸书法研究院院长、大公书画院顾问、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与人生"讲座教授,首位连续十年当选吉沪两地政协委员;首位上海旅游区形象代言人和长白山旅游形象大使;首位央视春晚现场创作的书法家。
临欧阳通《道因法师碑》
启悟与教学心得
穆治钢
直面碑帖意慨叹,
道因法师韵超凡。
碑文尽述高僧迹,
岁月悠悠故事延。
欧阳笔,越千年,
墨香袅袅韵无边。
心沉碑韵临摹际,
文化传承意未阑。
身为一名书法教师,每次直面那些承载着悠悠历史与深厚艺术内涵的书法碑帖,心中总会涌起无尽的慨叹与深沉思索。而《道因法师碑》,更是在我的教学历程中引发了诸多深刻的启悟。
当我于课堂之上向学生们详细介绍《道因法师碑》的全名——《大唐故翻经大德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时,仿若能够穿越悠悠时空,亲眼目睹唐高宗龙朔三年其被刊立的那个时刻。它静静地矗立在西安碑林之中,历经悠悠岁月的淘洗与磨砺,向我们娓娓诉说着往昔的种种故事。此碑由李俨撰文,欧阳通书丹,范素镌刻,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古代先人的智慧结晶与心血付出。那碑身高达 312 厘米,宽至 103 厘米的宏大身形,三十四行且每行七十三字的严谨布局,碑额之上那精美的佛龛以及栩栩如生的佛像,无不让人深深感受到神圣庄严。
碑文完整而无缺地叙述了益州多宝寺高僧道因法师刻苦勤勉好学、心怀仁义的一生,这不仅仅是文字的简单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与延续。我引领着学生们去细细品读这些文字,让他们在字里行间体悟道因法师的高尚品德,领悟那种对知识与真理的执着追求与不懈探索。
欧阳父子韵非凡,
家风传承独树幡。
瘦硬劲挺含隶意,
笔锋刚健耀眸前。
父名显,子韵传,
严谨规范妙构全。
继承创新家族续,
书艺长河永绵延。
谈到欧阳通,这位初唐大书法家欧阳询的第四子,其书法成就着实令人赞叹不已。他的楷书虽源自其父,但却展现出了独树一帜的风格特色。其字更加瘦硬,更为劲挺,主笔横画在收笔时末锋扬起,蕴含着浓郁的隶意。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得他的书法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书法笔力刚劲遒健,险峻瘦怯,恰似一把犀利无比的利剑,光芒耀眼而夺目。然而,正如杨士奇所言,其书法亦存在“少含蓄之趣”的局限性,这也时刻提醒着我们在欣赏和学习时需全面客观地看待,不可盲目片面。
欧阳询作为欧阳通的父亲,其书法影响力可谓深远而持久。欧阳询的书法以严谨规范著称,其字体结构精妙绝伦,笔画挺拔有力。欧阳通在继承父亲风格的基础上,勇于进行创新与发展,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鲜明特色。这种父子之间的传承与创新,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书法艺术在家族中的延续与演变,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源远流长。
临碑教学意悠长,
点画结字细端方。
巡看学子勤关注,
传道授业解惑详。
励尝试,示锋芒,
初成神韵暖心房。
学书漫道坚持久,
乘风破波绽慧光。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强调临习此碑的关键要点。既要让学生们牢牢掌握欧阳通楷书点画谨严清劲、结字雅正、取势多端的特点,又要提醒他们留意避免其用笔过于生硬尖锐、字形过分扁平倾倒等问题。我会让学生们从一笔一划开始,认认真真地临摹,用心去感受那每一个笔画中所蕴含的力量与韵味。
在学生们临摹的过程中,我会在教室里不停地来回巡视,仔细观察他们的笔法、结构和神韵是否把握得恰到好处。当看到他们那认真而专注的模样,仿佛看到了一颗颗热爱书法艺术的种子正在悄然无声地发芽、生长。
我会在一旁轻声地指点,告诉他们如何更好地处理笔画的转折,如何让字的结构更加稳定且富有韵味。有的学生在起笔时会犹豫不决,我便鼓励他们大胆地去尝试,不要畏惧失败;有的学生对隶书的韵味把握不准,我便亲自示范,让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用笔变化独特魅力。
当学生们逐渐掌握了一些技巧,开始能够写出几分碑帖的神韵之时,他们眼中闪烁出的兴奋与自豪让我倍感欣慰。我告诉他们,书法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与坚持。正如道因法师的求学之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地努力前行。
讲解碑帖史韵添,
适时穿插趣相连。
学生好奇频询问,
细致解答启智渊。
互对比,灵光现,
分组讨论意喧阗。
交流互勉多思考,
领悟精神法前贤。
在讲解《道因法师碑》的过程中,我还会适时地穿插一些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风貌以及人们的精神追求。他们会好奇地询问关于唐朝的种种,关于欧阳通的生活经历,我都会耐心地逐一解答,为他们开启一扇通往历史文化的大门。
我会引导学生们去比较欧阳通与其他书法家的风格差异,让他们思考书法艺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书法,同时也能培养出独立思考和审美判断的能力。
有时,我会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临摹心得与体会。在交流中,他们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启发,迸发出更多的灵感火花。看着他们热烈讨论的场景,我深知,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在学习书法技巧,更是在感受书法背后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精神。
课程结束肩放松,
教学相长心相融。
坚持学习路途远,
欧阳父子细研踪。
徒尊师,师爱生,
持续挖掘责任重。
传承文化靠你我,
继续学习欧阳通。
这次上完关于《道因法师碑》的课程,有一种深深的满足感。因为我看到了学生们在书法学习道路上的进步与成长,看到了他们对这门古老艺术的热爱与执着。我坚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他们终将会在书法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广阔天地,就像欧阳通在书法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辉煌印记一样。而我,也将继续在这充满挑战与乐趣的教学之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行,为书法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还会持续不断地挖掘《道因法师碑》以及更多优秀碑帖的内涵与价值,将它们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让他们在书法的浩瀚海洋中尽情畅游,领略那无尽的艺术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我深知,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而培养新一代的书法爱好者和传承者,是我们每一位书法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时间的缓缓推移,我满心期待着学生们能够在书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带着从《道因法师碑》中学到的智慧和力量,去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而我,也将继续在这充满挑战与乐趣的教学之路上,坚定地探索前行,为书法教育事业全力以赴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欧阳通(625年—691年),字通师,潭州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人。唐代宰相、书法家,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之子。
门荫入仕,起家秘书郎,迁中书舍人。历任怀州刺史、卫尉卿、殿中监、兵部尚书、太常卿、刑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同平章事,册封渤海县子。天授初年,授礼部尚书。


编辑: 李 牧
编审: 马汝义
监制: 尹卓悦
主编: 王景惠
编委: 陈金福 杨桂珍 一 琳
胡 江 朱明杰 晏明华
李 凤 郑洪金 孙立芳
李迎春 白晓涛 郭建芬
策划: 刘颖华
顾问: 刘金享 张顺富 张守儒
杨 闯 王伟长 吴文昌
劳淑芹 王国清 方胜利
任 冉 王 谨 李淑琴
李德兰 刘春华 王启顺
韩玉春 谭 颖 闫三堂
齐玉山 李景春 甘会文
朱成华 刘兆亭 张文革
王根权 穆治钢
出品: 李 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