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思絮
□ 王义文
这里是一片沃土,距市区西南二十里。
这里是历史上三国吴王孙权的帝都西苑。《武昌县志》载:“苑园院在县西南,本吴西苑,亦名瓜圻,久废”。苑鄂州园院虽废,但西苑的名称至今尚存。这地方虽小,却是战略要地,久负盛名。鄂州
公元221年,孙权自公安迁鄂,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开始营造宫殿城廊,并在西郊辟地兴建了这座集皇家园林、后勤保障、军事要塞、水军营地为一体的吴都西苑。“父子躬耕,荷锄种瓜,屯田储粮,富国强兵”,为的是“雄踞江东,三分天下,图谋霸业,称帝封疆”。
今天,带着一连串的刀光剑影、金戈铁马,我寻访这千年故地、万亩桑田。一路上亦思亦想、且行且看,这里房舍相连、绿幛层叠,到处是一畦一畦的稻菽瓜果,到处是连绵不断的温室大棚。真真实实是坦荡如桃源的美丽乡村,真真实实是一代风流挥洒绿色生命的天地,甚至想要找寻一处宫苑的残垣断壁都不可能。历史,变化得多快多惊人啊:昨天还有人在这里雄心勃勃、称帝逞威,今天竟夷为平地、一片葱茏。眼前只有庄稼在茂盛地生长,只有幸福的歌声在四处流淌,也只有有心人或者可以从那摇曳的田禾野花中寻找到历史悲壮的辛酸与无奈。原来屯兵用武之地,牧马狩猎之栏,竟似泥牛入海,消失得如此无影无踪。吴王西苑,已是遥远的往事,只有破碎的、迷离的梦还留着一些猜想,让我们慢慢地咀嚼、慢慢地品尝。
啊,这裸露着褐色胴体的土地,在新世纪风云里展现着销魂的风姿。那远远静立的西雷二山,宛如两尊威武的战神,抖落了血染的战袍,在满目苍翠中显出蓬勃进取、勇于攀登的青春气场。没有悲观、没有忧思、更没有荒唐,仅有的是激情奔放,仅有的是天天向上。梅城堡、仵城墙以及寻觅中的烽火台遗址,只是那个时代恪守自己信念的沉思,只是宣示那个时代一幕幕胜负决斗的古迹文物。
啊,在这坦荡起伏的沃土上,古老神奇的陈述是默默无声的:骄傲在这里消失了,悲壮也在这里消失了,“瓜圻日落来钟磬,枣墅香深奏管弦”,只是那段历史的画面,现在画册已翻开崭新的一页。当然,谁又不怀思自己故土的历史呢?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捐躯沙场的鬼雄,虽已湮没于樊湖荒丘和牧门鲊州的萋萋芳草之中,也还是可以从影视里吴大帝贴身的卫队、长驱的轻骑、勇猛的精兵、连营的军团,看出那古战场的悲怆神情,窥见那孙吴的浊泪和遗憾。这说明:昨天征战,昨天厮杀,昨天的不可一世和将士的血肉之躯,终难挽回梦想独霸天下的失败命运。倒是那岁月更替,斗转星移的时空穿越,在这里留下了至今仍在口口相传的西苑故事……。
今天,这里以和谐自然依旧了一切,秋风中的枝头硕果犹在给历史旁白,犹在给现实注解。那历史的沉浮起落已然随风飘逝,吴大帝的功过评说也已进入典籍。这里,山的平衡,水的平衡,生态的平衡,人心中爱的平衡,已从历史的反思中得到兴亡成败的最好诠释。这里是吴王西苑,这里是吴王瓜圻,这里就是新时代新世纪温馨、祥和、烂漫、兴旺的蒲团乡瓜圻村。
本文作者王义文,现年79岁,湖北省三国文化研究会会员、鄂州市方志专家库专家、鄂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鄂州市吴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鄂州市地名学会、鄂州市楹联学会会员、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鄂州市收藏家协会会员等多家文艺社团成员。鄂州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总工会、老干局、退役军人事务局共同推出的“鄂州市百名杰出老人”之一。

王义文长期从事地域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人文历史文化研究。2021年获得鄂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王义文"民间文艺守望者"荣誉称号,先后参与编辑《洋澜湖志》、《鄂城区地名志》、《吴山楚水话鄂城》、《鄂州市图书馆志》、《鄂州市姓氏文化专刊》等书刊。作品先后荣获鄂州市方言永久存档、鄂州市抗战七十周年征文活动一等奖。其作品收录于《三国文化研究论文集》、《观音阁》、《西山寻梅》、《八屋塆》、《精彩鄂州》、《鄂州市地名典故》、《鄂州市地名故事》、《导游鄂州》等书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