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原创首发】
从大师的仁爱之举引发的思考
文/许刚(山西)
最近,我从故事书上看到大师的仁爱之举。结合当下一些为富不仁的商家,形成鲜明的对比。
苏东坡被贬海南返回后,以全部积蓄500贯买了套别人的老宅。未迁入时曾散步月下,听到一破屋内有老妇人哭泣,原来正是售给他老宅之人的母亲。因儿子不务正途卖掉百年祖业,搬入此处,所以哭泣。东坡听罢很是同情,就将老宅退给她,并当面烧了买房契约,500贯也不再索还。自己无钱了,只好租房居住。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当山东潍县知县时,遇荒年,他就招来远近饥民,修筑城池,供给饭食,以工代赈。同时查封了富家粮仓,命他们煮粥施舍,平价卖米。有敢反对者,板桥严厉处置,令衙役揪其头,刺其面,终于镇住了为富不仁者,救活无数饥民。
还有一次,板桥巡夜路过一间破屋,里面传来阵阵书声。原来是一个叫韩梦周的贫苦青年,白天做工,晚上归来苦读。板桥立刻解囊相助,并帮助他完成了学业。后来,梦周中了进士,以板桥作楷模,为官清正廉洁。
最近,我从网上获悉,一个包工头,克扣农民工的血汗钱,被几个农民工一顿暴揍。包工头却把几位农民工告上法庭,法官说农民工不应该采取暴力手段,农民工应该通过法律来维权。但农民工是弱势群体,他们没有社会关系和人脉资源,他们的辛苦付出,被不良包工头克扣,他们一气之下,暴揍包工头,也是事出有因。在这里,农民工采取暴力手段来讨薪,我不支持这种过激手段。但我只是想说,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何等的迫切和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学雷锋做好事的人,反而被猜忌,被讹诈,甚至还受到不公平对待。这样以来,才出现了遇到老年人摔倒,该不该扶,小孩遇到危险,该不该帮的问题。在人们抱怨道德缺失,人情冷漠之时,不妨从自身做起,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在必行,责无旁贷,有你有我有他!
作者简介:
许刚(神采飘逸),笔名亦复,山西芮城人。自幼爱好文 学,喜欢写作。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精短文学学会会员,《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签约作家,《中国诗人作家网》签约诗人作家,哈尔滨市呼兰区萧乡文学社会员、签约作家,《当代新文学》社理事,华夏诗词文学社会员、《青年文学家》理事会百灵分会理事,鼓浪屿分会理事,《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第九届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都市头条,金榜头条认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