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绚丽的鲜花,人们可以欣赏在眼睛里,品味在心灵中,但是,却不可能人人都具备“盛开”在手上的能力,例如,绸绢刺绣以花,草苇编织以花,丹青绘画以花,纸塑折叠以花;再如陶瓷彩釉以花、竹木镌刻以花、金属镂印以花,等等。花开手上,称本事可,称功夫可,称天才可,称艺术亦可。
人们大抵都晓得“看花容易绣花难”的道理,然而,有的人虽然对绣花一窍不通,不会插一针,不善引一线,却能对绣花者所绣之花,抱着膀子,掰着指头,煞有介事地评头品足一番,说上三长两短。
这就是两种人生角色:埋头苦干与袖手旁观。
我们不妨把看花者称之为“看功”,把绣花者称之为“做功”。从古至今,“做功”与“看功”一直在相互矛盾着,是“做功”创造了人类文明,还是“看功”推动了历史车轮?“君子动口不动手”,呜呼,往往是“做功”者气力费尽,不一定有功,“看功”者一手没伸,却永远无过。
执着的“做功”者不管谁说啥,仍然埋头于自己所钟爱的事业追求,无论功成与否,一直默默地做下去。“看功”者无论阴晴雨雪,斗转星移,仍在喋喋不休地评论着。然而,毕竟成就功业须亲身,前行道路,需要自己往前走。看花者永远也不会得到绣花者那种成功后的喜悦与惬意。如此说来,看花者巧一时之舌,绣花者享胸中锦绣。
“做功”者从“看功”者的点评里受到了启发与提醒,得到了力量与教训,于是,正在做着的功业便逐渐趋于完善了;尽管完美后仍然会有“看功”者评头品足,指手画脚。
如果“看功”者从自己的观察中发现了自己的缺陷,在“做功”者身上见到了高明于自己之处,猛省之,学习之,效仿之,人间的美好与祥和,可能就会逐渐地多起来了。诸君以为如何?
最近读清人史震林的《西青散记》,里边有这样几句话,读后令人深思:“一生可惜事:幼无名师,长无良友,壮无善事,老无令名。贫贱人可惜事:面承唾为求列,膝生胝为求荣。富贵人可惜事:临大义沮于吝,荷重任败于贪。聪明人可惜事:妄讥议谓之薄,自炫奖谓之骄,怀愤激谓之躁。豪侠人可惜事:助凶人得暴名,挥泛财得败名,纳庸客得滥名。”
古人为啥能说出这么多“可惜事”?我的理解是,人生苦短,要珍惜时日。人间许多事,当自己回过头去审视自己所作所为的时候,发现了许多过错与失误,叹息也罢,后悔也罢,“生米做成了熟饭”,一切都晚了。
幼无名师,如生在一个家庭,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成人之后没有结交到良友,那就是自己的事了。孔子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交友是人生大事,重在“近”与“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少傅箴》)”。所以,孟子的母亲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学习好,“三迁择邻”。农村有句俗话叫“守啥人儿学啥人儿,守着巫婆跳假神儿”。“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治家格言》)。和品行恶劣的人在一起,天长日久,必然受到连累。再加上碌碌无为,虚度时光,少有善事,很难保证“老有令名”;“令名”就是有成就、有好名声。有的人为了官爵职位,不惜“面承唾”、“膝生茧”而讨好权贵,实为人生一大悲哀。富贵人临义而吝重贪,有钱可以挥霍无度,羞于施舍接济,至于修桥补路、帮扶冻馁,更是冷若冰霜,无动于衷。更是为人类所不耻。
所以,我们无论出生在何处、成长在何方,都要倍加珍惜自己人生旅程,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勤奋刻苦、不懒惰拖沓;在埋头本业的时候,诚实敬业、不偷奸取巧;在临财近物的时候,公私分明、廉洁保德。让自己的人生少一些遗憾悔恨,多一份平凡满足。珍惜生命,惜时如金,若《木几冗谈》里所指出的那样:“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