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庙新天地街区,在后边能见到一尊“清江督造船厂”横方形碑。
此为督造船厂工部衙门所在。
《漕船志》载:永乐初,平江伯陈公瑄督漕,查闲旷之地,建盖厂房,令各卫所官旗鳞次而居,以为造船之所。其地南枕运河,淮水萦回,钵池环拱,肆烟津树,映带帆樯,亦淮南之形胜也。
工部位于今慈云寺东,“工部厂东西三百五十步,南北一百五十步,永乐十三年建。”①
陈瑄在清江浦督导漕运时,将总督漕运府别署设在厅门口巷(即王叔相故居,今财富广场东),设一座漕运门,故称厅门口。
而工部分司公署,在今华城小区东,西临水巷。

这座碑不是当年遗物,是后造的。原在文庙新天地的后方,靠近河岸的地方。现在已不复存在了。
工部分司东西一百三十步,南北一百二十二步,永乐十三年建。
东西牌坊二座,扁曰“利涉济漕”;大门,三间;扁曰“工部分司”;左右听事直宿房,各四间;左右廊房,各六间;仪门,三间,扁曰“淮南漕政”;正堂,三间,扁曰“济川”;捲轩,三间;退堂,三间,扁曰“青天白日”;东书房,三间,扁曰“思补”;东西书办皂隶房,各三间;东西文卷库房,各三间;东庖湢房,三间;西慎独轩,三间;益民堂,三间,在正堂之左;一鉴亭,三间,在益民堂之前,主事陈君焕建;葵亭,一间,在一鉴亭之前,主事姚君文灏建;积翠亭,一间,在葵亭之左;内寝堂,三间,扁曰“清慎勤”;东西围房,各五间;崇景堂,三间,主事邵君经济建,;后堂,三间;土神祠,三间;西虚白亭,一座,;人匠房,五间;更夫房,三间;朝阳留晖门,二座,主事任君恩建;眺远楼。一座。②
看上去,这些建筑应是统一规划,而各个部门办公场所则有各主事领导建筑。工部厂职责为:组织督理四总厂造船、修船,检验漕船质量,确保完成指令性计划。除督管造船厂外,还负责管理四闸(移风、清江、福兴、新庄)、东坝、西坝及抽分厂等相关事务。

清江提举司为明朝工部所属机构,设提举一人,正八品,副提举二人,正九品,后革副提举,掌供办物料诸事。
工部,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置工部侍郎一人,后代相沿不改。
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与吏、户(度支)、礼、兵、刑并称六部。如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陈宏谋曾任工部尚书。③
1368年(洪武元年)沿置,隶属中书省,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
明清工部下设四司:营缮清吏司,掌宫室官衙营造修缮;虞衡清吏司,掌制造、收发各种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铸钱;都水清吏司,掌估销工程费用,主管制造诏册、官书等事;屯田清吏司,掌陵寝修缮及核销费用,支领物料及部分税收。
工部,亦称工部厂,下设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
工部司为工部头司,掌营建之政令与工部庶务;
屯田司掌天下田垦;
虞部司掌山川水泽之利;
水部司掌水利。
工部尚书品级,在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清江浦的工部是中央派出机构,最高首长是工部都水司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主事等官。
此厂非工厂之厂,而是与东厂、西厂平齐的机关。

户部分司、工部分司均驻扎清江浦。
永乐十三年,设置督理清江船厂官员时,设置工部厂、工部分司。
正统元年(1457)建提举司,正统二年(1458)主事胡臻始请设提举司官二员。
嘉靖九年(1530)邵经济督理船厂后,又建了清江造船总厂和卫河造船总厂。其官员设置为:把总官五员,清江厂四员,卫河厂一员,作为管理厂务的官员,“旧设二员,遇缺漕运衙门访取各卫指挥贤能者,俱以本等职衔分理造船事务。
正德四年(1509),始假以把总名色;各总厂官四十员,其中清江厂官三十六员,南京三十四厂设十二员,中都总十二厂设十员,直隶总十八厂设十四员;卫河厂四员,山东总七厂二员,遮洋总十一厂二员,各造船厂“船数多者特设专官管理,少者附各厂兼摄”。(《漕船志》卷五《公署》)。
倾国家之力,造船、理漕、治河。
目的就是一个——打通航运线,确保运漕粮。
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成祖因会通河全面通航,决定停止海运,改走内河漕运,由陈瑄负责。“会通河成,朝廷议罢海运,仍以瑄董漕运。议造浅船二千余艘,初运二百万石,浸至五百石,国用以饶。”④
“江南漕舟抵淮安,率陆运过坝,逾淮达清河,劳费其钜。”
既然劳费其钜,国家为何还要浚河通漕呢?
席书在《漕船志》中写道:“国家既迁河朔,以控天下之大势,而江南之粟不可废也。乃于淮安南清河、山东北清河设二厂,以提举舟事,百年于兹。由是观之,漕舟所系,匪惟控御南北,所以跨四海而肃百蛮者,亦尚倚壮于斯。于戏,盛哉!”
漕运,国家之重计,储漕粮数百万,衔尾而输京师,漕运倚于舟,不亦重乎?漕舟利国,可控天下大势。⑤
等待万千漕粮以果腹者,不仅是京都皇家老少、三宫六院,还有远在关外为国戍边的将士们。那里北元残部贼心不死,鞑靼、瓦刺虎视眈眈,蒙古各部肆虐边境,女真兵已虎啸山林。朱棣将京都由南京迁都北京,实是“天子戍边”,无奈之举。
要是漕运断流,大家都得扎脖子不吃,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越过长城,整个大明朝就得完蛋。
于是,漕运“有劳于国,有功于民”。
自然界的伟力开始在国家机器运作下:成千上万的人,在集中统一指挥下,像一部机器般开动起来,开凿河道,疏通运河,建造船厂,构筑城池,让大运河这条国家主动脉强烈搏动起来,其规模之大是以前不敢想象的。

当年这里可是交通要道,帆樯林立,百舸争流。一艘艘大漕船云集于此,担当着漕粮转输的重任。
“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只从明府到,人信有清官。”⑥
工部官员,任职一方,即承担执造、监管、保漕使命。
一批工部主事忠于职守,清廉为官、政务勤勉、为政宽仁、刚正不阿、兴利除弊。
由于漕运油水大,有利可图,谁都把眼珠子瞪得老大。
对于制度上的漏洞,正直的官员看不下去,就挺身而出,予以纠正。
明正德年间,工部主事陈焕,浙江余姚人,历任江西按察使、布政使,后为光禄寺卿。他向朝廷汇报:“先年木价不能依期解到,多系赊借商人木料预造,以致重揭冒领,其弊多端,钱粮虚费,船只脆薄,字号混淆。”他提出:“置立本部挂号关防及提举司印信官票,填写本船原报字号、年分、先今旗甲姓名,出给官军领付,木客收执。围与新料一分,待本船看工之后,许商人执此,随本厂官识赴部投销关领料价,如无原票决不准支。”
明嘉靖初年,工部主事张絅,在奏议中指出:“各军原有军、民、运字及一十百千号数,……年久而莫考,有一号而三年两造者,有同年而一号重支者,甚有年分未及,预动虚号、指号、捏号之弊,皆船号不清所致也。合行吊取各卫所船号底册、花销册、本司号册查对覆实,……又覆查造,庶卷册无舛,而字号不淆,料价有稽,而运减可核矣。”
明嘉靖年间,负责造船的把总官员(秩比正七品,次于军中统率千名战兵之千总守备,麾下约有战兵四百四十人),私谒苟且,贪赃枉法。
工部主事邵经济,把造船把总官告上朝廷,进行揭露:“近来各把总官不行堂参,专希私叙,同行进见,则皆挺身抗揖,独行私恳,亦或曲膝行礼,体统破裂,侵越渐深,事属反常,实非旧格。由此赧颜监督,事每掣肘难行。……今思若不改正,再尔含容,此非各官矫抗跋扈,能倚势而怙终,必缘本职阘茸苟且,欲媚下以自利也。”他建议:“今后船厂把总官员有事到部,止令堂参,不必私款,则监督有体,而嫌疑不生矣。”⑦
明代工部主事这个职位,为正六品,在工部相当于办事员。
但职低位卑的主事,并不因身份低而谨言懦弱,不敢放言。为国家利益,他们不顾身份,斗胆上书,直面权贵,抨击弊端,在皇权至上的朝野,能够如此强势上疏、指窖止贪、弹劾宠幸,品质实难贵也!
“明镜昭廉,砥节守公,心勤民事,惠施桑梓”。以一身正气,直言忠谨,不惧权贵,清风可昭日月,此心无愧神明。
对这份事业有深厚情感,才能生出爱心与传承心。
明朝成化年间,工部主事毛泰,河南南阳人,成化五年进士,后任吏部左侍郎。在清江厂时,明成化十五年(1479),他的一位同僚户部主事邵珪在清江浦户部分司西侧的空地上,建一凉亭。
毛泰专门为凉亭题写《户部分司题名碑记》:
成化己亥,员外郎邵君文敬来淮,暇于分司西隙地结小亭,以“寄寄”名之,越二载,仆应故事来,朝夕亭上,有所感曰:文敬以身之不能久于亭,与其亭之不能久于世,故以“寄寄”名之矣。岁月逾迈,前辈日湮,题名之碑可容已乎?故刻所得之名而虚其左,以俟继者续刻之。
成化十七年十二月
亭寄相思,碑寄历史。
一声“寄寄”,饱含浓情。
字里行间,盼事业传承,盼伟业鼎盛。

《漕船志》是记载明代官船厂的专著之一。
《漕船志》增修,还有作者丁瓒、邵经济、朱家相。
丁瓒,名医丁元祯儿子,字敬夫,丹徒人。正德十二年(1517)他考中进士,历官按察司副使。正德十五年(1520)至嘉靖元年,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后来做到了温州知府。为官时,还以精通医学特长,为民治病。他“来视厂事,以志迄弘治辛酉(十四年,1501),而近事或阙如也,乃重加修订。”
邵经济,字仲才,仁和(今浙江杭州)人,进士,历官知府,嘉靖九年(1530)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分司清江船厂,嘉靖十一年作志补。
朱家相,字伯邻,号南川子,归德(今河南商丘)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嘉靖二十二年(1543)任工部都水司主事,“来莅厂事,复增修焉”。⑧
这三位都和席书一样,在工部做过事,且是主事。
主事也做文秘人员的案头工作,他们的主职是搞大型建造设计,清江浦督造船厂的漕船的设计与谋划,有不少出自他们的手笔。
邵经济言:“役于淮三年,昧于事,事弗足以身兹役,而岁深焉。疲神殚虑,或摅一得于兴革者,一遵昔贤元山公建置。”⑨
据胡琏《济漕志补略序》:“淮安清江厂督理漕舰,榷征商货,帑藏出纳,岁计不赀。工曹郎浙杭邵君仲才继司厂事,且三年矣。清才远猷,雅不自用。考诸志,盖席元山其主盟,有师承之道。”
还有一位主事,也是彪炳史册的人物。
明成化五年(1469),屠勋为都水主事,司清江浦。
“成化己丑,擢进士,授工部都水主事,分司清江浦。督修造运舟,持廉秉公,通融物力。未几,百废具兴,有题诗释亭以美其事者。总督漕运涞水张公鹏、丰城李公裕、总理河道三原王公恕交章荐之。满考,改刑部。”⑩
这些主事,均夙夜秉公,勤政廉洁,为督造漕船,付出心血和汗水,因此受到长官推荐,受到朝廷重用。
有了大河畔的历练,清江浦督造船厂,也是他们走向更加辉煌人生的起点。

“惟运河国计所系,凡宗庙军国之需,营建宴赏之费,与夫四夷薄海之朝贡,京师万姓之仰给,举由是以达。”(明·刘天和《问水集》卷五《治河功成举劾疏》)清江督造船厂的重要之力,无疑是承担漕粮转运的一根架海金梁。
为此,席书专门为清江造船厂亲自撰文,刻石铭记:南于淮安清江,北于临清卫河,设二提举司以职专理,是即先行舟楫之署,尚念经理非人,则利济之功缺,复于都水部各出郎官一名,监领厂事。(《清江厂名题名记》席主事书撰)
为保障造船厂有效运转,工部分司还设抽分厂税课司大使1员,专理商税,副使1员专理抽分,闸官4员,以及书办、算手、农民、门子、老人、阴阳生、皂隶、巡拦、军余、水手、船头、总小甲等,负责看守各坝验收抽分号票、缉查匿税货物、驾船应用、看守厂库等杂役。
还有书办二名,各厂军职内选用;
算手一名,旧规二名,今减去一名,各厂军职内选用;
农民八名,山阳、清河二县申送,分为二班,每班四名听用;
门子四名,山阳县徭役内编送,分为内外二班听用;
老人二名,山阳县申送,看守桥闸各坝,验收抽分号票;
阴阳生二名,淮安府阴阳学申送;
皂隶十六名,邳州并清河县徭役内编送,分为内外二班应役;
巡拦五名,山阳县徭役内编送,看守桥闸各坝,缉查匿税货物;
军余十名,各厂用工军役内取用,分为二班,以供差遣;
水手五名,各闸取用,以供差遣;
船头十二名,淮安递运所、清口驿、洪泽驿每年申送,驾船应用;
总小甲四名,地方送用,率领巡更人役,看守厂库。○11
同时,船厂还管辖建于清江浦运河上的板闸、移风闸、清江闸、福兴闸、新庄闸五闸,清江东坝、清江西坝二坝,以便于运送造船物料等。
明嘉靖十八年,叶选督理船厂后,还建了清江书院、清江义学,颇得民声。
明嘉靖年间,撤销卫河提举司,全部工程均由清江提举司负责。
清江提举司设在板闸与移凤闸之间。此后,又将此权交给漕运总督,由他选择有能力卫所指挥二人公理船政,并以千户、百户、镇抚等卫所官为各厂头目。
万历四十年(1612),漕运总督陈荐建议设立东河、西河两船政厅,由这两个船政厅管理全部船厂事务。东河船政厅由淮安府的一名同知负责,西河厅则由扬州府的一名同知负责。○12
东河厅管理南京、山东二总厂,西河厅管理凤阳、直隶二总厂。这两个船政厅都设在清江浦。
清顺治二年(1645)南京厂改为江宁厂,直隶厂改为江南厂。江宁厂的造船业务转给龙江造船厂,剩下的船厂时设时停。
康熙七年(1668),又将西河厅并入东河厅。
到了雍正二年(1724),清政府彻底关闭这里所有船厂,终止了近300年官办造船业。
但它的船坞码头大概存在了很长时间,乾隆皇帝下江南过淮时,他的龙舟就多驻泊在直隶厂。
当年这个工部厂还兼收税,凡造船用的竹木等物,应于船料者,三十税一。视货物之多寡为盈缩,初无定额,每岁约12000两为准。后来抽及货物,其有涉漕造者,为抽分,为余羡,为船钞。有兼济河工者,为由闸,为石价,为梁头,为扣利,为折夫诸名色,共抽分银51225.1两。○13
康熙九年(1670),该厂归并淮关后即废止。
都水清吏司是清代工部下设的机构。
设郎中6人(满5人,汉1人)、员外郎 6人(满5人、汉1人)、主事 6人(满4人,汉2人)。笔帖式若干人,经承9人。司下设都吏、河防、桥道、织造、柜、杂六科和算房、火房,分掌本司事务。
都水司掌稽核、估销河道、海塘、江防、沟渠、水利、桥梁、道路工程经费;各省修造战船、渡船及其他各种船只并核销河防官兵俸饷;修制祭器、乐器;征收船、货税及一部分木税。
朝廷计算,大约每年需要“多达12000艘的船只用于运输漕粮,另外有2000艘用于运输各种各样的物品,如何维持管理这些船只,就是一大难题。根据船板质量,船只的平均使用年龄为5到10年。这样,每年需要大约2000艘新船填补进去。”○14
为打造新船,工部在临清、南京和清江浦,各自建立一个船坞。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由卫所调遣分布在长江以南的船只,规定就地打造;临清、南京和清江浦三大船坞,限于打造漕河上和沿线船只。
明嘉靖三年(1524),临清船坞被关闭,打造漕船的任务转给清江浦船坞。主要因为是清江浦获取原料要容易些。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后,南京龙江船厂只打造战船以及兵部管辖下的船只,至于为漕粮船队打造船只的任务,同样归由清江浦造船厂负责。
一个细节是:嘉靖三年(1524年),为何裁撤临清造船厂,并入清江造船厂呢?其因是临清不产造船用的木料,每年为造船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到南方采买木材。更深的原因是——不仅成本过高,且增加中间环节,一些中饱私囊之官乘机横征敛财。朝廷深恶痛绝,决定船厂南迁清江浦。○15
这是腐败直接拉低GDP的鲜明活例。
此时,清江浦毫无疑问地成为全国最大的漕船制造厂。
在这期间,运输漕粮的船只,其他地方也在打造,如安庆、苏州、北新关、九江、樟树镇和饶州等地船厂,皆负责打造漕船。但是,这些地方没有一个能在规模上同清江浦船坞相比。○16

碧水长淮,以湛蓝清波告诉我们:当一方地域上升为与国家利益等量齐观时,它便具有家国命运的份量、支撑社稷的重量和温暖民心的力量。这是须臾不可忽略的。
清晨水岸,迷蒙如梦。
如林漕船停泊在岸畔,航道上不时有满载漕船驶过。
漕户们、船工们正驾驶漕船穿梭于大河之上。
这是明清时清江浦河道常见的场景。
于惯见场景中,能看出国家产业的巨大规模与效益,亦能读出其中的官场潜规则与猫腻。官场是一把无形的刀,杀人不见血。官场上没有对错,只有结果;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利益的结合;没有真理观,只有存在感。那些工部主事以强烈的使命感,义愤填膺地举报贪腐,让人感到“在官场上做人比做事更重要”的道理。
临清造船厂裁撤,即是明例。
那么,清江督造船厂就没有贪腐吗?
清江浦的故事,是我们的祷语。
听故事,写故事,需要有敬意,哪怕这故事本身桀骜不驯,无法无天。
因为这个“大漕船”的故事,天生就赋有十分精彩、烂漫风光的美学机制与艺术要素,富有经历风浪、一往无前的曲折情节,拥有形象各异、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和故事核,故而能产生彪炳史册、熠耀时世的好作品。
从一开始走近这个故事,我就明白:这个故事是寓言之言,它带有某种上天赋予的神秘密码,解读它,委实吃力。必须把自己的精血融进去,像母亲孕育生命一样,用血脉去滋养,用心血去浇灌,唯有这样,这个故事才能超越它本身的边界,承载更大、更重要的信息,这个故事才能成为我们集体旅程中的路标。
【注释】
① 《漕船志》卷之五 公署
② 《漕船志》卷之五 公署
③ 《唐六典》卷七·尚书工部
④ 《明史》陈瑄传
⑤ 《漕船志》序
⑥ 《薛明府去思口号》金·元好问
⑦ 《漕船志》前言
⑧ 《增修清江漕船志叙》明·潘埙 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正中书局,据《玄
览堂丛书》明嘉靖甲辰刊本影印
⑨ 《漕船志》序
⑩ 《东江家藏集》卷二八《故刑部尚书致仕东湖屠公行状》
11、《漕船志》卷五 人役
12、 《国榷》卷82 万历四十一年三月乙酉
13、 《漕船志》前言
14、《明代的漕运》黄仁宇 九州出版社
15、《明代的漕运》黄仁宇 九州出版社
16、《临清造船厂兴衰史实》人民政协报(2017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