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光荣和短暂的一生
1922年10月24日,一名男婴在湖南长沙湘雅医院诞生,他就是时任中共湘区区委书记、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
1936年年底,毛岸英进入苏联莫斯科第二国际儿童院生活学习。毛岸英刻苦学习,很快就掌握了俄语,还兼修了英法德语。在此期间,毛岸英加入了苏联列宁共青团,当选团支部书记和国际儿童院所属团区委委员,后来又被批准加入苏联共产党,回国后同年申请转为中共党员。
1946年1月,毛岸英从苏联回国到了延安。他遵照父亲“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的要求,在解放区搞过土改、做过宣传工作、当过秘书;新中国成立初期,任过工厂的党总支部副书记。作为毛泽东的儿子,他总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和群众打成一片,还经常被有关部门请去当翻译,接待重要的苏联代表团。
开国大典刚刚结束不久,毛泽东就面临着一个古老而棘手的问题——很多人找他要官。毛岸英兄弟的童年时光大多是在外祖母家里度过的,他们与表舅向三立家接触很多,感情深厚。向三立寄书毛岸英:希望能给表哥杨开智在长沙谋个“厅长”的位置。毛岸英像他父亲那样,在处理亲友关系上,严格按照“三不”原则办事,即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私,济亲不为亲撑腰。他给表舅向三立写了一封信长达3000余字的书信,他在信中表示:“通过关系来升官,就像旧时代的封建思想一样。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不可能因为个人关系就开“走后门”的先例,否则和蒋介石、清政府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对家人的感情,绝对不能比为人民服务更重要”。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毛岸英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直接向彭德怀报名,初始被拒绝,后在毛泽东的劝说下,才如愿以偿成为第一个报名入朝参战的志愿军。这是毛岸英一生中第一次“利用职权”,也是最后一次。后来在朝鲜,彭德怀曾多次提起这件事,他语重心长地说:“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有些高干子弟,甚至高级干部本人就没有做到,但毛岸英做到了,毛岸英是坚决请求到朝鲜抗美援朝的!”
告别父亲和新婚不久的妻子刘思齐,毛岸英踏上征程,他的最后一个生日是在朝鲜度过的。1950年11月25日,在敌人飞机的轰炸下,毛岸英为了保护文件没有及时转移,结果牺牲在朝鲜大榆洞的作战室内。从报名参加志愿军到牺牲刚好50天。一条年轻的生命为了祖国的安宁、世界的和平终止在28岁那年的异国他乡。
毛岸英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值得后人缅怀和敬仰。正因为如此,他于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时隔十年,他又荣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