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上第二篇作品的第一部分
衷心祝福老巫晚年快乐长寿
序:余自从踏入社会后,历经英语翻译、电台记者、外贸人员等三种职业。横跨铁路、新闻、贸易三个行当。退休后的今天,余细思:此三个行当中,最令我喜欢并难忘的乃是当年干得风生水起的播音员兼采访记者的新闻生涯。今日心血来潮,想重温那一段快乐时光,于是决定:发三篇旧作,回忆一下我与当时英语播音界赫赫有名的几位同事、好友的交往细节。文章将陆陆续续第发表,今天发第二篇文章:《巫大户与拎只鸡》的第一部分,望读者诸君喜欢。
“巫大户”与“拎只鸡”
文/龚如仲(Ralph)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部有两位重量级人物必须提及,因为他们既是当时英语播音的领军人物,同时又是中国英语广播收听率的保障。这二位仁兄都是海外归来的华侨,一位是来自牙买加的老巫,叫巫振昌;另一位是来自澳大利亚的老林,叫林织基。
老巫皮肤略黑,个子不高,但身材颇为壮硕。他平时不爱说话,是一个看上去有点木讷的中年汉子。这也可能是因为他那一口让人不易听懂的广东普通话吧。由于老巫常年生活在国外,所以他的中文表达能力真的是让人不敢恭维。然而奇怪的是,等到要正式录音时(当时所有对外广播节目都必须先录音后播出,不允许直播),他只要往录音间里一坐,就像是立马换了一个人。他那镇定自若的风度,雄浑厚重的声音,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都让人叹服不已。所以老巫成了大家眼中公认的播音组执牛耳的大牌,他也因此成了播送政府文件等重要文章的“专业大户”。
其实,之所以让老巫播送这些极有分量的大块文章,除了他播音风格严肃庄重、雄浑厚重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有一项别人难以企及的绝技:越是时间紧迫,越是事关重大,他越是能够气定神闲、处变不惊。无论是对严肃正式的政府声明或评论,还是对任何洋洋洒洒的长篇社论,老巫读起来如同行云流水、从无停顿或间断。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此公底气很足,再长的句子、甚至是整段的内容,他都可中途无须换气、一气呵成。
这种超乎寻常的播音绝技是难能可贵的,有时也是必需的。因为按照政府的惯例,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一旦发生,政府在认为有必要时一定要让全世界在第一时间内知晓,这时侯对稿件播出的时间性要求极高。如果有这类重大事情发生,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相关播音员就必须马上出现在电台录音间,而整个节目的录制和播出也会分秒必争、环环相扣,中间不能有任何拖延或差错。这对播音员来说,绝对是很严峻的挑战。而在我们国际广播电台英语部,也只有象老巫这样播音功底深厚者才能担当此重任。这也就难怪大家对老巫如此推崇备至了。
老巫不仅是播音方面的“专业大户”,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算得上是“大户人家”。在当时那个年代,大家工资都不高,除了养家糊口,手头上的钱就所剩无几。而老巫身为归国华侨,薪水比我们一般人要高。加上他远在牙买加的父母还会时不时地给他以经济资助,所以未婚的老巫可以称得上是多金的“巫大户”。老巫为人正直而仗义,且从不随着政治气候而左右摇摆。在生活上,老巫更是慷慨大方、乐于助人。工作之余,“巫大户”有三大爱好:一是下象棋,但棋艺极差,下不了几盘,对手便兴趣索然。二是“巫大户”喜欢拉着英语部的几个单身小伙子打牌,今天“打百分”,明天玩“拱猪”,乐此不疲,虽说老巫的牌技也是二流水平,但他从不在乎输赢,可能是借此多多与人相处,以解思乡之愁吧。老巫的第三个爱好就是喜欢美食。他口袋里银子不缺,手头又握有用国外寄来的外汇所换得的“外汇券”。而这种外国人或华侨才有的“外汇券”可以在中国的特供商店里买到普通中国人难以问津的好东西。老巫就常常自掏腰包、用外汇券买些美食和好酒,然后与和他下棋、打牌的玩伴一起享用。
每到周末,老巫还会用高价从特供店买上几斤上等的带皮五花肉。回到住处后,他会把肉切成大块,往锅里一放,倒上水和酱油,然后把锅放在用几块耐火砖垒成的简易炉子上慢慢地炖煮。每当这时候,宿舍楼满楼道内便会飘荡着红烧肉的奇香,令人闻之垂涎欲滴。有时候为了品尝这种美味,连我这个有家之人碰到周末下班时,也会偶尔有意不回家,到单身宿舍陪老巫打牌。“醉翁之意不在酒”,我也无非是趁打牌之便享受红烧肉的美味罢了。除了下棋、打牌、吃肉外,巫大户还是一位助人为乐、急公好义的热心人,只要部里的同事有难处,他定会在金钱上作些资助。
光阴似箭,转眼间三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后来返回牙买加的老巫是否已成家?近况又如何?但我坚信:对于这位善良、慷慨、正直的“巫大户,上天一定会让他过上不错的日子。
序:余自从踏入社会后,历经英语翻译、电台记者、外贸人员等三种职业。横跨铁路、新闻、贸易三个行当。退休后的今天,余细思:此三个行当中,最令我喜欢并难忘的乃是当年干得风生水起的播音员兼采访记者的新闻生涯。今日心血来潮,想重温那一段快乐时光,于是决定:发三篇旧作,回忆一下我与当时英语播音界赫赫有名的几位同事、好友的交往细节。文章将陆陆续续第发表,今天发第一篇文章:《将门虎子与名门才女》的第二部分,望读者诸君喜欢。
将门虎子与名门才女
文/龚如仲(Ralph)
(续上)
吴晓镛出类拔萃,小洪晃也不输半分。这个当时还不到二十岁的小女孩以一口纯正流利的美式英语赢得了大家的交口称赞。由于从小被送到美国留学,洪晃的英语水平很高。如果不谋其面、仅听其声,您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个美国女孩在讲话,而绝不会想到她是个地道的北京妞。洪晃到电台从事播音后,立刻就得到各方面的认可,很快成了一名最年轻的重量级播音高手。
我必须提及的是,小小年纪的她不仅英文了得,其中文功力也极其深厚。对于许多唐诗宋词或是古文名著,这小女子无不熟读勤学、颇有心得。我与她的认真交谈便是从闲聊唐诗开始的。我原以为既然洪晃长年留洋,她对中国的古文、尤其是诗词歌赋自然是无甚了解。但一接触之后我才发现,她不仅能背诵多首唐诗,而且对李白、杜甫、王勃、张籍等名家作品分析得头头是道。
或许出自于共同爱好吧,洪晃一直对我相当友好。有一回,她盛情邀请我到她家中做客。妻和我就利用了一个休息日来到她位于史家胡同的住所。写到这里,我必须提一下这位洪姑娘的来历:洪晃出身名门,其生父洪先生是北京一所著名高等学府的大教授,其继父更是名声显赫,他就是曾任原中国外交部长的一代才子乔冠华。洪晃的母亲章含之曾经是毛泽东主席的英文老师,而洪姑娘的外祖父乃是民国元老章世钊。章先生辛亥革命后曾任教育总长,同时还是一位大学者、大律师。位于史家胡同的这座四合院原是章世钊先生的故居,后来传至乔冠华、章含之夫妇。当妻和我到了洪晃家中时,其母章含之也在。彼此寒暄之后,章女士便到后院正房去照顾正在病中的丈夫乔冠华。
洪姑娘领我们在四合院中走了一圈,不经意间来到章老先生当年专用的书房。书房正中有一硕大花瓶,瓶中插满画轴。出于对书画的爱好,我从瓶中取出书画来一一鉴赏,发现其中不少画作和墨宝乃是珍品。见我如此好于此道,洪姑娘便让我随便挑几轴画作或墨宝作为送我的礼物。可我感到,头一回到朋友家里做客,怎么好意思收取如此厚礼?于是我婉言谢绝了她的好意。直到多少年之后,偶与妻谈及此事,我突然想到:倘若当年“厚着脸皮”挑上一两幅墨宝或名画,现如今拿去拍卖是能换回大把银子的(一笑)。
洪晃国际广播电台英语部只干了短短的几年,然后便辞去工作、自行创业了。由于她为人仗义又聪明能干,加上各方面人脉极佳,不几年间,她便创下属于自己的一片大好事业。洪晃现在是中国互动媒体集团的掌门人,也是《世界都市》杂志的主编兼出版人,更是一位常在电视上露脸的中国时尚界和出版界的名人,也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名门才女。
2000年愚人节那天,我回到北京,开始以一家美国大公司驻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身份在国内发展事业,我一度想过给名人洪晃打个电话,希望听听她的建议。但后来又一想:“名人的洪晃如今必然日理万机又应酬繁忙”。所以我就没有打扰她。但作为旧日朋友和同事,我衷心地祝她事业干得更顺,日子过得更好。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