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岳母一周年祭
作者:陈希文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老岳母离开我们已一年了。今天,当我和老伴及亲人们站在她的坟茔前肃立默哀,叩首跪拜,焚香化纸,洒酒祭奠时,一阵阵悲哀涌上心头,这哀痛已让我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岁月真无情啊!不经意间,老岳母与我们阴阳相隔已一年了,我再也见不到慈善和睦、忠厚待人的老岳母了。老岳母93岁离世,人们说她高寿正寝。我总以为她这么仁慈的人阳寿未尽,匆匆离世,芲天不公。她老人家的宽仁厚德、音容笑貌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岳母1931年出生在乾县铁佛乡寒门之家,姊妹四个她老大,还有三个农民弟弟,自幼均未上过学。她的二弟、三弟入赘他家,当了上门女婿。大弟取妻早亡,在家伺候着老母一同生活,家境十分艰难。我和妻婚后多年,岳母对娘家总是牵肠挂肚,放心不下,一有空就回娘家照料年迈的老母,关照三个弟弟的生计。
自幼在穷家长大的岳母,长期受到辛酸生活的磨砺,养成了省吃俭用、勤劳持家的好习惯。她把舍不得花积攒的零用钱,节衣缩食省下的一点吃穿,拿去帮顾老母,补贴生计艰难的弟弟。几个孩子常劝说岳母,这么大年纪了还时常惦记着娘家,却不顾自已。她却说娘家是她生长的根,亲人有难处,咋能眼看着不管呢?她常对我们说,人活在世上,要多关心穷人,要帮助受苦受难的人,要积福积德。平常,村邻谁有个难处,她总想着帮一把。谁有病,她知道了总要去看望。门上来个讨饭的,她总要给吃一口。善心济贫,这成了她多年的习惯。
岳母向来是个遵守“三从四德”的传统妇人。她和岳父一生要了四个子女。嫁夫随夫,唯命是从。为了支持在外工作的岳父,她孱弱的身体独自挑起了一大家人的生活重担。要照管年迈的婆婆,还要承担与小叔子一家十多口人的家务。她勤苦养家,终日操劳,经年受累。生活磨砺,她忍辱负重,有时还多受委屈,但她从不抱怨。为了把几个孩子拉扯大,她起早贪黑,纺线织布,洗衣浆衫,缝缝补补。婆婆说她像个造窝的母鸡,把儿女时刻守护在她的暖翼之下,精心喂养,看着他们一个个长大。岳母长年累月地吃苦劳作,她心甘情愿。在她看来,这都是她作为家庭主妇应该做的。
曾记得1979年我调安康铁路分局政治部工作,与妻订婚后回家探亲,总先到县城岳母家看望。岳母见我体质瘦弱,想必在外生活不好,就给我做好吃的。岳母做的拿手饭正是我喜欢吃的乾州酸汤面。这是陕西关中一带招待贵客的上等饭。岳母擀的面光、薄、筋,调的汤汪、煎、稀,味道鲜美,甚是好吃,我特别爱吃。每次从陕南巴蜀山区回到县城,总要到岳母家饱餐一顿酸汤面,以解解馋。每次饭前,岳母提前和面,反复揉面,薄擀细切,总要把传统的手艺用到极致。我也无所顾忌,吃的大汗淋漓。岳母见状会意地笑着说:“我娃这才叫吃痛快了”。那时我就注意到,她毎做好饭,总是看着我狼吞虎咽,自已却不吃,因她常有胃病发作。
1982年,我由安康铁路调乾县地方工作。1984年后,曾在县级部门和乡镇任职。工作忙时往往顾不上家,两个幼小的儿子就常到外婆家去生活。看到岳母患病给我带孩子,实不忍心让她受累,就在县城找了“看娃婆”看管。好在孩子的大姨妈家也在县城,有难处时即可伸手相助。每逢节假日或双休日,我们三家常聚一起,岳母就为我们准备了团圆饭。吃喝虽然平常,但几家人在一起总感到其乐融融。至今,我依然怀念那时的亲情团聚。后来,我家住在咸阳,妻为了方便看望老母,就学会了开车,领了驾照,和我毎个双休日回县看母。
岳母一生心底良善,总想着关心别人。虽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但她热心助人,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经常看到老姐妹们来家看她,带来了好吃的。她也常惦记着姐妹们,谁有个头疼脑热,她就让孩子们代她前去看望。她常告诫我们:“做人要善良,要厚道,多照顾穷苦人,老天就会睁眼照顾你。你看我一生行善积福,我的后辈儿孙多乖多壮”。事实应验了岳母的愿望。她的4个儿女和9个孙子都是大学生,其中孙子辈1个博士生,5个研究生,全部都工作,已成家立业,有几个已担任领导职务。1个曾孙大学毕业已上班,其余曾孙正在上学。老岳母在世时,四世同堂,家族近50口人,真是子孙满堂,家业兴旺。子孙们常回来㸔她,她心里总是乐呵呵的。
岳母广施善缘,广撒爱心。岳父去逝后,她将每月领的遗属补助、高龄补贴及我们平时给的零花钱积攒起来,她自已舍不得花,大都发给了孙子们。这个结婚呀,那个上学呀,过生日呀,过年发压岁钱呀,她都舍得为孙子曾孙们花。我们常劝她不要给了,孙子们都工作了,曾孙们有父母照管着,你再不用操心了。可岳母老人家总是执意要给,总要把她对后辈人的关爱释放出来,以了却她的心愿。
正当岳母晚年与子孙们享受天伦之乐时,却传来了不幸的消息,她患了间歇性的脑神经分裂症,精神恍惚。她常对着电视机画面自言自语,与我们说话语无伦次,不着边际。尤为白天昏睡,夜间少睡,往往半夜两三点起床,拄拐棍在房间走来走去,打门叫窗,折腾得其他人也无法入睡。找神经科的医生、专家多次看过,镇静、安眠、调解神经的药用过不少,却难以见效。医生说老人年纪大了,精神方面出问题是不好治的,需要镇静休息,慢慢调养。再也没有好的办法。妻弟为了照顾老娘的病,就申请提前退居二线,回家精心伺侯老娘。他很有效心,总给老娘做可口的饭菜,时刻关注她的饮食起居,专心在家陪伴她。为了减轻妻弟的負担,我的老伴和妹常去看
娘。毎次去都带好吃的,给娘洗澡換衣,修头修脚,多方关照,无微不至。岳母的病越来越严重,妻就常接母来我家住,住𣎴到十几二十天,她就耐不住了,吵闹着要回去。妻妹见此就接到她家照顾,往往去不了几天也嚷着要回儿子家。可能老人认为儿子的家才是她的家,女儿女婿家是亲戚家。不管到那家,她的病反复发作,愈来愈严重了,折腾得儿女们身心疲惫,老岳母也痛苦受罪。
2019年6月30日,是个星期天。这次岳母来我家刚三天,午夜就和妻子吵嚷着要回家,我好言相劝,她情绪亢奋,一直吵闹着赶天明就要回去。我和妻商量,前两天下过一场雨,趁今天天气凉,咱推上轮椅,让老娘到人们常聚的古渡廊桥去游玩,换个环境,可能心情会好些。这个主意还真灵。到了廊桥,老娘看到东流的渭河,平静的湖水,雄伟的廊桥建筑,熙熙攘攘的游人,紧蹙的眉头舒展开来,露出了罕见的笑容。她对我俩说:"这个地方好,人多热闹,我爱这个地方。前几年,你们陪我还坐过游船呢”。看到岳母高兴,我推着轮椅边走边讲,她听得入神,我讲得仔细,到了桥正中,正是渭河与咸阳湖的分界线,岳母竟然不愿坐轮椅,她拄着拐棍独自行走,她要定睛看看这人间奇迹,天地美景。此时,老伴举着手机给娘拍照,留下这珍贵难忘的瞬间。我也有感而发,随附小诗以记之:
渭河涛涛向东流,
湖岸青青百里秀。
九十老娘廊桥游,
湖美色秀眼底收。
仲夏清风拂面来,
陪娘游览心开怀。
花红柳绿随人意,
烦心事儿不复来。
↗
世间母爱情最深,
儿女难报母的恩。
母身受罪儿辛酸,
娘开心时儿女欢。
廊桥景盛游人恋,
随娘徜徉乐其间。
笑口常开寻常事,
快乐生活每一天。
可见,优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心态,调节人的情绪。当盛夏的烈日升起之时,我们已返回家。老岳毌像变了个人似的,情绪稳定,面带笑容,似乎把吵闹着要回家的事全完了。我和妻紧张的心情也平复了许多。
记得有一年冬季我去看岳母,她拿出了亲手缝的一条布裤带送我,说我腰粗,系的皮带常往下溜,换上布裤带就不溜了。看到她一针一线缝的布裤带,我当时感动得眼泪快淌下来。心想,她这么大年纪,老眼昏花,还操心着我的生活小事。前年春暖花开,我又去看岳母,她老人家用颤抖的双手,拿出了她密针细线纳的几双鞋垫给我,并说她给儿女、女婿、孙子们都纳了鞋垫,每人两双。我见她纳成的鞋垫一梱一梱整齐的堆放着,就劝她说:“您这么大年纪了,身体又有病,还纳了这么多鞋垫,真不容易。你再不要干活了,多休息,保重身体”。老人的心常常操在儿孙身上,总是脚手不闲,干这干那。听老伴说,老母临终前共纳了200多双鞋底,亲朋每人几双都用不完,这让我心底好酸楚呀!又好感动啊!感动就要好好行孝,让她老人家少受疾病折磨,少受痛苦。而我们为老人能做的却很少很少。“谁言寸草心,报德三春晖。”老人一生对儿女、子孙们的深恩厚爱,是需要用一生来报答的,岂是区区寸草之心能报答得了的。
老岳母离世一年来,她的音容笑貌、与我们一起生活的片断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引发了我的多次回忆。记得她在世时,我就写了《岳母安好》《车推岳母狂廊桥》等文章,真实地记述了她生前的生活片断。去年她弥留之际,我又写了《与老岳母诀别的日子》和多首诗歌,我老伴在守灵的日日夜夜,含着血泪写出了《无尽地思念》。这些怀念追思老岳母的作品,今天读来仍然让人撕心裂肺,潸然泪下。今天,是老岳母一周年祭日,我仅以这些文字,缅怀她的恩德,表达对她的追思。愿她长眠地下,一切安好,含笑九泉。
作者简介:
陈希文,陕西乾县人。大学本科,高级政工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員,咸阳市职工作家协会顾问。一生务过农,当过铁路工人,从事党政工作四十三年。曾先后任过乾县团县委书记,乡镇长,党委书记,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委宣传部长。后又调任永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等职。多年的职场生涯养成了酷爱学习,勤于思老,务实敬业,笔耕不辍的好习惯。曾出版文论专集《情怀》和纪实文学《驿路心雨》。《品茗幽香》《人到中年》《青出于蓝》是作者花甲年后的散文诗歌专集,真实地记录了退休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人生感悟,弘扬了主旋律,充满了正能量,对后代人的学习、成长、进歩、做人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伟大征程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57762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