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五节的香气
作者:每小平
端五节里香气浓,粽子艾叶香包情。艾草门挂飘清香,百毒不侵人健康。娟玲文友发岀精致的五色香包,不由令我写出本文来。
粽叶飘香,米枣糯样。端五节习俗,人们吃粽子、煮鸡蛋,吃大蒜、喝雄黄酒,佩戴红艳艳五色香包、采集白艾蒿和菖蒲用红纸条扎成束后挂在门前,飘散发出诸多的香气来……
粽情端五,端五康宁。每逢端五节,按照民俗人们都要吃粽子、门上悬挂艾蒿和菖蒲、涂抹雄黄酒、佩戴香包等有散发香气的诸多民俗活动。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子黄。这里端阳,那里端阳;处处都端阳。” 端五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怕鱼虾损伤躯体而为之。而最初的寓意是祭祖及神灵的,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通过祭祀祖先神灵活动以祈福、求子、除瘟、祛灾、驱邪求吉祥等寓意。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粽子,到了晋代粽子才被定为端五节食品。
粽子称“角黍”、“筒粽”“粽籺”等,由粽叶包裹糯米或(陕北黄米)、大枣、豆沙、蜂蜜、猪肉、禽蛋黄、八宝粽馅料等蒸制而成。每到端五节,家家都要浸糯米、泡枣、洗粽叶、包粽子;从古流传至今并传到国外。煮熟后的粽子有粽叶固有的清香气味,令人囗舌生津,食欲大开。
包粽子多由心灵手巧的女人来包,如今男士也加入其中。因粽子主料是糯米,淀粉含量高,食时需要加热;因凉粽不易消化,不宜冷食、多食,晚餐少食。
民谚:“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五节,人们把插艾蒿叶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洒扫庭除,以艾叶、菖蒲插到门楣上、悬于堂中。从医学角度讲:艾叶是一种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可袪寒湿、暖子宫、驱蚊蝇等药用作用。长安民间在端五节门楣有插艾的习俗,村民把在少陵原坡、终南山、潏河水渠边采集成捆的艾条带进西安城,把一枝枝散发出清香气味的艾蒿条卖一角或二角不等价钱售给韦曲、西安城的市民。
相传:唐僖宗年间,黄巢起义;官府一面镇压,一面造谣惑众。黃巢率起义军到河南邓州,逃难妇女携两娃说:“黃巢要杀百姓!” 黃巢讲:“我是黃巢!回去给百姓说:家门挂艾草的不杀!”妇人回去后广为宣传。果然,黃巢率起义军在端五节攻进邓州,只杀县官恶覇,开仓分粮,不杀挂艾草的人家。从此,百姓为了纪念黃巢,便形成了端午节悬艾叶风俗。
艾蒿代表招百福,散发出浓郁的清香气,可以灭蚊驱虫杀菌,制成艾卷熏炽穴位,配合针刺治疗疾病。《荆楚岁时记》:“常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用灸驱验。” 描述端五采艾草、插带艾草的习俗。菖蒲天中五瑞之首,叶片呈剑形,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被人们视为可感“百阴之气” ,古时称为“水剑”,后称“蒲剑”,人们认为可以斩干邪,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民谚:“端五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民间认为五月是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毒出没时节,要用各种方法预防五毒之害。昔日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五毒被刺死,再不能伤害人咧。” 也有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馍饼上缀五毒图案的,炒食辣椒、葱、姜、蒜、香菜等含有五毒气味的,皆是驱五毒之意。
百毒不侵,诸邪退散。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的习俗,流传甚广。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一种毒蛇) 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端五时用雄黄酒的辛辣气味,涂抹小儿额头寓意驱避毒虫。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是借雄黄驱毒,二是借猛虎(“王”喻虎) 镇邪。
“五月初一做香包,五月端阳戴香包。” 昔日在端午节前,心灵手巧的老太太、媳妇、姑娘娃都要动手绣制香包,香包有大有小,以赠亲友和家人佩戴能祛毒辟邪。“香荷包”选用红布、内放棉团、香粉,再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的;有的用碎布缝成,内装香料(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等中草药制成) ,目的是驱毒避邪,防病健身。小巧玲珑、十分惹人喜爱。吾还曾义务为心灵手巧制做香包的婆婆,用单位生铁铸成碾碎中草药的碾槽子,坐在椅子上娴熟的用双脚滚动铁碾子碾面成粉的香料。此外,端五节给孩童佩挂香包,可用于避邪驱瘟疫。
七彩丝线缠香囊,香气溢满暖心房。在西安、长安城乡街头(韦曲老街道、文化街口等处),都有心灵手巧的老婆婆,戴着老花镜,边用各种彩色布和五彩线现场缝制“香荷包”、做成心形,有单形、也有两个连在一块的两个心形香包,结成一串,玲珑可爱。支架上吊挂着琳琅满目、形形色色、大小不同、用红绸布精心做成香气四溢的各种香包,内有朱砂、雄黄、香药等。伴着淡淡药香气味,妇女儿童购买活跃,也有不少青年男子也选购并佩戴或赠送给女友或亲人。
祈福香囊身上系,粽子虽小甜心房。曾记得儿时,母亲夜晩在灯下用红布五色彩线,一针一线精心制作成“心形香包”的情景,“心形香包”有大有小,一般都似鸡心大小,个别也有手心大的;将红黄丝线用针缝在小巧玲珑、心形香包四周上装饰佩挂。翌日,我用丝线吊挂在上衣对门襟胸前的纽门上,上学走起路来前后摇动,红艳艳的香包异香味侵人口鼻,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为使驱毒避邪,人人佩戴“香荷包”后,人没近前就香气四溢,散发出一股股醉人的香味,弥漫在房内外、飘散在四周空气中,给我们的幸福生活带来了更多的香气福气,氤氲出传统节日浓浓的氛围!
无论是植物散发出还是食物散发出的香气,人们在佩戴香包还是吃粽子,煮鸡蛋、吃大蒜、喝雄黄酒、佩戴七彩香包、门挂白艾蒿和菖蒲飘散发出诸多扑鼻诱人的香气,都会飘散在四周空气中,溢满在人心中,香甜在人的胃肠中……
一年一端五,一岁一安康!

每小平:笔名;每牧,每文,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民俗委员会主任,区诗词协会监事,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办公室副主任,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白鹿原分会副会长,陕西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原长安区政协委员,区政协特聘文史员,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人文地理、方言、习俗、社火文化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