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 村
图 文/魏月星(江苏)
在镇江的东乡,大港新区,唯一遗留下了一个古村落,(属于丁岗镇管辖)至今未拆迁。
它位于长江以东南二十多公里的公山、母山连接马蹄山交汇中心位置。共计450.户人家,十几生产队大村,村名叫留村。
六月三日,我决定走访一下留村,顺便拜望我昔日的初高中同学和认识的人。听说,“留村现已改造成为现代化的新农村啦!”为此我想一睹华容,饱饱眼福!
刚一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殷家大祠堂。四方的房宇共有四进,栋栋排例整齐有序。山梁尖上的飞檐口层出不穷,好似久卧的长龙翘首昂天,随时都会腾云驾雾的姿势!……
然而门楼上的“殷氏宗堂”字样金光闪闪大而气派,远处看一目了然,大有殷氏家族光宗耀祖代代精英辈出之意!
解放前,殷氏祠堂是私熟学校,解放后改为留村小学,改革开放后取消了地方学校制。
2004年留村的后辈们为了传承文化遗产,开始重新修复。特被江苏省文物局例为明朝建筑,成为一级保护单位。
如今的殷氏宗祠,留村人没有忘记先辈遗传下的宗训,“以仁爱之心待人、积极向上努力学习,争做国家栋梁之材。”并在祠堂内设立大队村委会及党支部,始终专心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当你步入高宽的路坎时,向大门内一眼望去,突然间就有一种庭院深深盛气凌人感觉!好似皇宫一样的拘谨!
厢房两侧隐隐约约听见有人在说话,却言而无讯寻不到踪影。走过大厅的青石板,眼前的雕梁画栋、红木立柱,包裹着古色紫漆光彩夺目,根根力顶栋梁承载重任!
大庭的墙面上,有近代各个书法家的篆书挥笔豪情。另一侧却是绣了金边框的贴纸解讲,“殷氏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初年(1370年)堂名为(论叙堂)”一直引喻至今。
让人联想到旧社会是老百姓说理的地方,当然有殷氏族长“老官"说了算,按宗族规定办事。也许是我的猜测而已吧!……
出了门口,二匹石马昂首竖立在门的两侧,我跃身骑上石马,正如古诗人所写的诗意一样,“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样的意境,纵然享受一下先人当官的滋味!……
经改造后的留村,处处呈现了现代化的二层小洋楼。古老房子很少,一般都是祖传的舍不拆,他们也在等待拆迁呢!但我认为应该是文化遗产必须保护!也许是处处拆迁带来的后遗症,土地荒芜、杂草横生。但留村就治理的很好,土地承包给种粮大户,按比例缴费给村委会。村里还设立了理发店、个体百货商店,中西接合的小医院与粮食加工厂。老人们每月都能拿到保障金,这不是很好吗?不比城里人差。沿着弯弯曲曲巷道继续探行,不觉已到了“百家塘,”房屋很老旧,现以断墙倒壁的不可收拾了。门口坐着老阿婆告诉我,“她九十二岁了,从小就出生在这里,老头子是外村做上门女婿的,有二儿二女四个孩子。”她说,“她家门口有一块大塘,约几亩田大,是发财的塘,她们吃水、洗菜舀米,全用这塘水,每年逢年过节生产队都能分上好几条大鱼。”我说怎看不到塘啊?她说,“给村委会填土了,分给人家种菜园啦!”小时候我经常听人说,留村有个百家堂,是一百户人家。难道是,“堂与塘”的区别吗?
然后我继续问阿婆,百家塘怎没人住居啊?阿婆说,“年轻人都到城里卖房了,只有老年人住这里啦!”但我认为老人身体很健硕,头脑灵活耳聪目明,说话一点也不含糊,估计能活到一百岁!她说,“她们的老祖宗是做大官的,由于家族人丁兴旺,砌了一百家房子,然后门口开了个大塘,所以叫百家塘”。“民国时期她们的祖辈们在苏北开商铺,她父亲就是个大老板!”她又说,“百家塘是殷氏家族的大姓,方圆几十里是出了名的大户人家,如果你来留村不到百家塘作客,等于就是白来。”听了阿婆的解讲,我兴致正浓!在阿婆的侃侃而谈中,认为阿婆是大家闺秀出生的,我由衷地敬佩她!
早有耳闻听说,解放前无论是日本鬼子,国民党都不敢进百家塘作乱。敌人知道百家塘里藏着新四军,总是剿不尽!因为家家户户都连接相通,是打巷战的好地方。然后老人向西一指说,“那是百家塘的正门,以前门口有一对石马,历次革命运动时被敲掉了,只留了半截子方石墩子。”我看了果不其然是真的,事实证明了那个年代繁华的痕迹,到如今的时代变迁,他们的根始终落在这里……
当离开了百家塘时,遗憾的是往日多年同学未曾谋面叙旧,却意外地收获了对留村一点点了解!
姓名:魏月星,笔名云中月,63年出生,江苏镇江新区大港人。爱好诗词,曾是诗词学会会员,有作品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