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推介】
背景音乐:红楼梦序曲
·
有宾有主,因主及宾
--《红楼梦》中《黛玉入府》
·
【傅治同】
·
·
《黛玉入府》是《红楼梦》第三回的主要内容,也是全书最精彩的片段之一。作者先写林如海托请贾雨村送女进京,顺便介绍贾赦、贾政兄弟,为黛玉入府铺垫。再用"随起随落"之法将雨村到京后谋补了应天府缺之事交代一笔,伏下了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情节。然后分层次展开本回情节,精细地刻画人物。
先写黛玉"弃舟登岸"后的所思所见。客观地介绍了贾府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为人物以后的活动,提供广阔的背景。再细致描写初入荣国府与贾母等女眷的会见情景,重点描写的是贾母和王熙凤,其他人物虽然一一作了交代,以为后文铺垫,但都一笔带过,不作深人描写。贾母是贾氏家族的最高权威,维护贾府统治的重要支柱,又是全书主要人物之一,所以刚一出场,就浓笔重彩加以描写。作者通过黛玉之眼,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鬓发如银"的贵族老妇;然后着重写了她的动作、哭声以及她向黛玉介绍其他女眷的情形;接着又写她对凤姐的介绍,对宝玉的关照,显示出贾母的慈爱和他在贾府中的崇高地位。她一出场,其声音笑貌便深深嵌在读者的脑海里了。在这里,作者特别强调她对黛玉的钟爱,一见面就把黛玉"抱住,搂在怀中,‘心肝、肉儿'叫着,大哭起来"。这不能不是真情的表露,这情景同后来她发现宝、黛之间的爱情,即视为洪水猛兽,并终于拆散了这一对情侣,形成鲜明对照。这就是所谓"伏线千里"的一种手法。
凤姐(王熙凤)出场是第三回的重点情节。凤姐在全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出场自然要写得不同凡响。当黛玉与贾母正在叙谈吃药养病之事,众女眷及丫头都屏息敛声,忽然从院中传来笑声和"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高叫声。作者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即所谓"先声夺人"的写法,不仅使黛玉感到纳罕:"这些人个个皆是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而且使读者也急于想知道此人的来历地位,从而造成一种强烈的悬念。"放诞无礼"正道着凤姐的精神面貌。接着正面描写凤姐的外貌衣饰,先总写衣饰的"彩绣辉煌",外貌的"恍若神妃仙子",然后从头顶到脚下,层次井然写其肖像,使读者目睹了这一丽人的风采,留下了深刻印象。"彩绣辉煌"正写出凤姐的外在特征,即她的贵妇派头。黛玉此时已觉此人身份地位不凡,但悬念仍未解脱,急于等待贾母的介绍,读者心情也与黛玉相同。但贾母偏不正面点明,却说"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辣货,南京所谓‘辣子’,你只叫她'凤辣子'就是了"。这里没有点明凤姐的名字,但已使读者感到此人与贾母关系非同一般,最后由众姐妹告诉黛玉"这是琏二嫂子",才使黛玉想起母亲的话,点出王熙风的大名,她在贾府中的地位,以及四大家族中贾、王二家的姻亲关系。经过如此反复的渲染,凤姐在读者心目中已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他们将会随着情节的发展,紧紧盯住她不放,从而达到了作者所要突出人物的目的。
接着读者就要看凤姐的表演了。她的表演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先是笑着称赞黛玉的标致,接着是说起姑妈早逝,以手帕拭泪。当贾母叫她不要再"招我"时,她又"忙转悲为喜",她的情绪变得何等快速,何等自然。感情似乎已成为了这位魔术师手中的魔杖,随时可以变出各种花样。随机应变的能力,令人咋舌!而这一切的变化,又都是看贾母的脸色而来,善于逢迎,令人叹为观止。第二步是凤姐询问黛玉,六句话,六层意思,表面上处处为黛玉,处处想得周到,实际上处处表现出她讨好贾母,表现自己的春风得意。这又与她后来拆散宝黛姻缘和"哭向金陵"的悲惨结局,形成鲜明对照。第三步写她对婆子们的吩咐和同王夫人的对话,充分地表露出她在荣府中的管家奶奶的权威和地位,进一步写她同王夫人的特殊关系,为以后凤姐弄权荣国府、协理宁国府等一系列情节作了很好的铺垫。总之,凤姐刚一露面,读者便能窥见她的灵魂,对她有了难忘的印象。作者笔力之深厚,由此可见一斑。
·

·
宝玉出场是第三回描写的又一重要场面。当黛玉与凤姐见面之后,贾母命两个老嬷嬷带了黛玉去见两个舅舅,这是礼节所需,也是情节发展的必然。因为黛玉初进舅家岂有不拜见舅舅之理,而通过拜见,又把荣府的自然环境进行了详细描写,为以后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广阔天地,也为以后荣府的衰败提供了参照物。黛玉见贾赦,只得到一声嘱咐:"不忍相见。"黛玉见贾政,贾政却斋戒去了,但也留下了话。两处均未见面,而写法不同,可见作者在细微处亦不苟且。不写黛玉与两个舅舅相见,正是作者"狡猾"之处,既避免了易与见贾母场面雷同的危险,留下了后文写赦、政二人的广阔余地;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即正面介绍环境和侧面介绍书中男主人公宝玉,为下文宝玉出场作了铺垫。
接着正面写宝玉的出场。从表面上看,宝玉出场与凤姐出场都采用"先声夺人"的手法,都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但是实际上对二者的写法是同中有异,在对比中表现二者的不同性格,做到了"相映而不相犯"。凤姐的"声"是说话声,宝玉的"声"却是"一阵脚步响"。在贾母接客之时,敢于把脚步踩得震天价响的,恐怕在全贾府中只有宝玉一人,可见宝玉在贾母心中的地位,而宝玉是自觉到这一点的。"一阵脚步响"说明脚步重,走得快,既表现了宝玉年少有朝气的性格,又反映了他与贾母的亲昵关系。如果是去见贾政,他肯定不会走得如此欢快,如此放肆了。宝玉一出场,就由丫头报道"宝玉来了",正面点出姓名,在写法上与凤姐出场不雷同,同时也唤起读者对第二回冷子兴所介绍情况的回顾和王夫人对黛玉所作介绍的联想,显得文笔缜密,无懈可击。宝、凤出场都曾引起黛玉的心理活动。黛玉心里对凤姐的评价是"放诞无礼",对宝玉的印象却是"惫懒人物"。但及到见时却是一个"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光彩照人的英俊少年,与黛玉所想,形成强烈反差。为了加强宝玉形象在读者心中的印象,作者不仅采用了画家三染之法,反复加以渲染,而且用欲扬故抑的手法。先是让黛玉大吃一惊"倒像在哪里见过,何等眼熟",照应第一回空空道人所说的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故事,表现了两个叛逆者一见如故,心灵相通的特殊情感。接着又用较大篇幅描写宝玉外貌。先写他的穿戴,表现了贵族公子的豪华,反映了他在这个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再写他的容貌,表现了宝玉的外在美。继而写宝玉褪去华丽服饰,身穿半旧衣服,而在黛玉看来,却又是一番风韵,确实是"淡妆浓抹总相宜"了。这样反复渲染之后,读者心中已有一个貌如美玉的少年公子了。接着对人们所关心的内在美,却用了两首《西江月》来表现,似贬实褒,似抑实扬,揭示宝玉的叛逆精神。
接着正面描写宝、黛的见面,写法与黛玉见贾母、黛玉见凤姐完全不同。一是写他的对话,表现了他坦诚、爽朗的性格和离经叛道的思想。黛玉一见宝玉,只在心里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的。"而宝玉却心直口快,直接说出:"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写出两个人物个性不同而又心心相印。又如他一见面便给黛玉送"字",而且说"除了《四书》外,杜撰的也太多"。多么爽快又多么痛快!二是写他的行为﹣﹣摔玉。他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黛玉告诉他"没有玉",他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自己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人的高下不识,还说灵不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他的又一理由是"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儿;如今来了这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这真是神来之笔!几句"呆话",一个动作,表现出了人物非常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他与黛玉一见钟情的深厚感情。在他看来.什么"命根子",同黛玉相比,便成了"劳什子",从此种下了他同黛玉生死不渝的情根情种;在他看来,人的价值才是最高的价值,那代表着封建家世利益不识"人的高下"的通灵宝玉实在只有摔破为是;在他看来,人应当是平等的,人人皆无而唯我独有的东西便不是好东西。综上所述,可见宝玉刚一出场,便表现出他的叛逆精神,也照应了王夫人对黛玉的介绍:"一时有无天日,一时又疯疯傻傻。"贾母、王夫人之辈是无法理解宝玉的,他们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摔玉之事又伏下了全书后边失玉、得玉等许多情节。总之,这一节无论是人物的刻画、情节的安排,都十分精当,宝玉是全书第一号人物,他的出场写得的确不同凡响。
"黛玉入府"的全部情节,大都是从黛玉眼中看出,大都是黛玉的"主观镜头"。护花主人评曰:"第三回专写黛玉形貌神情是此回之主,中间带写王熙凤、迎春、探春、惜春是因主及宾。"就全回而言,连宝玉亦是"宾",只不过比起其他人来,他是"宾中之主"而已。那么作为这一回的"主"的黛玉,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作者巧妙之处在于似乎处处未着意写黛玉,其实处处都在写黛玉。尽管书中细致地写了贾母出场、凤姐出场、宝玉出场,其实全回书所写的都是黛玉出场,其他人的出场都是宾。黛玉出场的背景是母死无依,不得不寄人篱下,这就给黛玉性格的形成提供了依据。她看到贾府的琼楼玉宇、锦衣玉食,不是激起羡恋之情,而是暗自嘱咐自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表现出黛玉心细而自尊的性格,这种性格是她全部性格的基本因素,并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命运。她同贾母的会见,主要写她的病,癞头和尚的话更暗示黛玉一生的悲剧性及其不可挽回的必然性。同凤姐的会见,只有凤姐的戏,但全从黛玉的眼中看出。在她冷眼旁观中,可以看出她目光的犀利,未见其人,便知此人的"放诞无礼"。凤姐对她从头到脚的打量,唠唠叨叨的问话,又哭又笑的表演,忙忙乎乎的张罗,她都只是一言不发,实践着她"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的行为规范。接着写她拜访两位舅舅时的情景,也都是这种性格描写的延续。写她与宝玉的会见,作者除了进一步运用心理描写外,还运用对比、悬念等手法来突出她的性格。一方面是黛玉眼中的宝玉,通过黛玉对宝玉的评价,表现黛玉同宝玉心心相印和相见恨晚的心理。凤姐一连问黛玉六个问题,黛玉不答,而宝玉问黛玉"可曾读书"、"尊名"、"有无表字"、"可有玉没玉",黛玉都一一作答,可见她对宝玉的好感,除了对宝玉外貌的倾心外,更主要是对宝玉叛逆思想的认同。最后写她独自伤心,自己淌泪,抹泪,固然照应"还泪"之说,也显示了黛玉性格的又一特征,为以后对她的流泪情节的反复描写张本。在描写黛玉性格的同时,作者通过宝玉之眼描写了她的外貌。不仅抓住了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特点,而且反映了宝玉的强烈的感情色彩,在宝玉看来连黛玉的病态也是难得的美,正是"情人眼里出西施"。通过心理的刻画,肖像的描写,在读者心中出现了一个活脱脱的林黛玉。
·

·
第三回集中写黛玉进府,是全书的真正开始,为全书的人物描写、情节发展作了铺垫。主要人物都在本回出场,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已在本回初露端倪,主要人物的命运,已在本回得到暗示,人物活动的场所在本回得到详细介绍。所以说,"全部正书自黛玉入荣府始"是一点不错的。在艺术上,先用随起随落之法,带过贾雨村的事,结尾处又随手点出薛家之事,带起第四回情节,引出另一主要人物薛宝钗,承上启下,章法严谨。大量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和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在运用过程中,又因人而异,有的主要描写心理活动(如黛玉),有的主要写动作与对话(如贾母、凤姐、宝玉),这都是根据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而定的。此外还用了悬念和强烈反差来表现人物,使人物一出场就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
参考视频:1987年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之“黛玉入府”(提示:观看视频前应先关闭文首音频)
·
(编者注:本文源于恩师傅治同2012年所赠《治同文存续编》一书。201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
【作者简介】傅治同(1936-2020),男,湖南湘乡人,195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先后在辽宁师范学院、湖南邵阳师专和邵阳学院从事高等教育工作48年。中文系资深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编者恩师傅治同)
·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点击链接-傅治同作品
点击链接-“邵阳师专”系列文章
点击链接-肖殿群《先河》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