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那是三十年前的悠悠岁月,每逢麦收的前夕,家里便会弥漫着一种独特的忙碌氛围。
父亲总会提前将家里的那几把镰刀精心打磨得锃亮,那闪耀的光芒仿佛是对即将到来的丰收的一种期盼。每一次的打磨,父亲都极为认真,神情专注,似乎在对待一件极为珍贵的宝物。而母亲呢,则会一趟趟地前往地头,仔细查看那麦子究竟熟了几成。她的脚步轻盈而又坚定,眼神中满是对土地的关切与对丰收的渴望。那片麦田,仿佛是她心中的一块圣地,承载着一家人生活的希望。
奶奶也没闲着,她会把平日里积攒下来的鸡蛋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瓷盆里,然后用那大盐粒子仔细地腌上。她的动作轻柔而熟练,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腌好之后,奶奶又会小心翼翼地将瓷盆放到床底盖好,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奶奶常说,等到地里开始动镰的时候,这咸鸡蛋也差不多就腌好了。那一颗颗鸡蛋,不仅仅是普通的食物,更像是一种家的味道,一种温暖的象征。
父亲他们弟兄三个,每家都有三亩地,这加起来便是九亩麦田。一旦到了割麦子的时候,那可真是一场极为忙碌的场景。那一片片金黄的麦浪中,大人们弯着腰,挥舞着镰刀,一把把地将麦子割下。他们的动作熟练而有力,每一刀下去,都带着对收获的喜悦和对生活的坚定。割下来的麦子被一捆捆地系好,整齐地放置在一旁,就像是士兵在等待着检阅。
接着,便是将一捆捆的麦子装上车子,拉到场里。那装满麦子的车子在路上缓缓前行,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故事。到了场里,一遍遍地碾压开始了。那沉重的石磙在麦秆上滚动,将麦粒从麦秆中分离出来。大人们的汗水挥洒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然后,是一锨锨地扬场。扬起的麦粒在空中飞舞,如同金色的雪花般飘落。那扬起的不仅仅是麦粒,更是农家人的希望和喜悦。最后,将干净的麦粒一袋袋地装起来,拉回家中。回到家后,还得将这些麦粒摊在院里或屋顶上晾干,以确保它们能够妥善保存。
这前前后后的忙碌,持续了个把月的时间。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为了丰收而努力。孩子们也会在一旁帮忙,虽然力量有限,但那股认真劲却让人忍俊不禁。麦收的日子里,大家虽然疲惫,但心中却充满了喜悦。
那时候的麦收,不仅仅是一场劳作,更是一种生活的仪式。它见证了农家人的勤劳与坚韧,也见证了岁月的流转和变迁。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深深的情感和对土地的热爱。那锃亮的镰刀、那金黄的麦浪、那忙碌的身影,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成为了我童年记忆中最珍贵的一部分。
如今,时光已经悄然流逝了三十年。随着科技的发展,麦收的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型收割机取代了人工收割,效率大大提高。但那曾经的麦收记忆,却依然在我心中挥之不去。它让我懂得了珍惜粮食,懂得了劳动的意义,更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每当我回忆起那段麦收的岁月,心中便会涌起一股温暖的情感。那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期许。我知道,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无论生活如何变化,那片麦田永远都在那里,那麦收的记忆也永远都不会褪色。它将伴随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改成和父亲有关的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