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心声冲霄汉
——民众之声是倾听还是害怕?
荣桓战功刘应合
2024.6.13日
在那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之后,岁月的河流静静流淌,但那场战争的痕迹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淡去。牺牲的烈士们,他们的身影依然如兵马俑般在南陵排列,守护着那片他们曾经浴血奋战的土地。幸存者中,许多英年早逝,许多病痛缠身,他们的心或许已如死灰,但那份对战友、对国家的深情,却从未消逝。
岁岁清明,是人们缅怀先人的时刻。但对于那些老兵来说,这却是一个心气浮躁、思绪万千的日子。他们的心中,总是萦绕着战场上的那一幕幕战友们倒下的身影,如同刻骨铭心的烙印,永远印在他们的心上。清明祭扫,成为了他们心中的痛,也是他们对逝去战友的深深思念。
幸存的烈士妈妈们,她们的数量已经所剩无几。去年,邵阳县的一位烈士妈妈,在临终前仍然竭尽全力呼唤着她那十九岁就在战场牺牲的儿子。她们的儿子,为了国家的安宁,为了民族的尊严,在异国他乡英勇牺牲,忠魂归国,如今安息在陵园之中,渴望着祖国的祭奠,渴望着与昔日战友的再次相聚。
2023年的清明前夕,许多幸存者克服重重困难,顶着“二月春风”,赴南陵祭扫墓园。从网络上,我们可以看到潮水般的65式军装,三点红点缀其间,那一幕幕壮观的场景,让人深感震撼。寂寞的陵园因为他们的到来而沸腾起来,排排军魂披新彩,座座陵墓擦碑台。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明全国老兵南疆扫墓寄情思》这篇文章应运而生,它迅速疯传全国,引起了老兵和全国人民的共鸣。成千成百万的读者,成千成千计的评论,代表着几百万民众的心声,也代表着5700万老兵的心声。这篇文章观文舒情,放飞心情,表达了民心,讲出了民意。它是一篇顺民心、解民意的奇文,也是政界各层级了解民心、达成民意的好题材。
然而,现实却是那么无情,行为是那么残酷。就在人们欢庆传统佳节,赛龙舟、投粽子、插蒿艾的端午节之际,那篇聚民心、表民意的热文《清明全国老兵赴南疆扫墓寄情思》却被悄无声息地封杀了。尽管后来出于民方压力又解封了,但最终还是因为惧于某种压力,在解封不足三小时后再次被封。
人民不禁要问:民心真的可怕吗?民心所向,能够无拘无束地表达其意、表述其心声,这是依法治国的大好事。倾听民心,制定解决之措施,本是官之所为、民之所向。然而,当权力者采用无视之态,以权力之威施压于民时,这无疑是治国之大忌。昔日大禹治水传颂千古,他开河引渠,使水顺滔滔而奔腾,造福华夏。而今民众之心,呼天唤地,却感动不了权力之心?民心似水,涛涛洪水来临时,我们究竟应该选择何种方式去治理?是鲧治水般的堵塞压制,还是大禹治水般的疏导顺应?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手握权力者深思的问题。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真正倾听民众的声音,让每一个人的心声都能被尊重、被理解、被实现,被释怀。
【作者简介】
荣桓战功刘应合,湖南省衡东县人,与共和国元帅罗荣桓是同乡,是祖国的忠诚卫士。曾弃笔从戎,青春在军营里度过,生命砺炼战火考验,在浴火中重生。青春献国防,热血洒疆场,三次立功,四次授奖。
一九七三年入伍野战部队,一九七九年参加对越作战。战后继续留部队服役,一九八一年退伍回乡村。战功安排工作被不法遗漏,血染战功档案在政府密室中被“丢失”,公民平等权利遭不法侵犯。十八提出的“清零行动”“一人不落”的国家承诺被失信无视。立战功从未享受过战功奖励政策,生活在贫病中艰难度日。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者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介书生,文武兼修。紧握手中笔,妙写雨霁章。
代表作有《实话实说,想说就说》《青春岁月,战火春天》《祖国美,故乡情》《正义在呼唤》《诗歌扬溢》《战友访谈见闻录》等系列。
弃笔从戎报国防,满腔热血洒疆场。
梦臣战功遭奸篡,知节匡扶盛大唐。
金猴三打白骨精,岳母四字忠义扬。
寒气袭人梅花艳,暖日驱云普天阳。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