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维军诗作:
☘️《阳光照在白雪上》
除草的母亲
玉米和高粱
是母亲为了生存而种下的
野草不是
母亲总是想方设法要除掉它们
母亲常说,人与畜同啊
玉米是有命的,野草也是
对于草,我并不怪母亲的残忍
母亲初一十五也在吃素
佛啊,人人都说你慈悲
你为何要让我的母亲成为罪人
2024-06-12
❊ ❊ ❊ ❊ ❊ ❊
🌹【吉特赏析】
《阳光照在白雪上》以独特的视角呈现了母亲与自然、生存与信仰之间的冲突与纠结。母亲种植作物维生,却努力去除野草,体现了生存的艰辛和无奈。诗人理解母亲的选择,却又不禁对生命的一视同仁产生疑惑。末句对佛的质问,透露出对命运不公的感慨和对母亲被命运束缚的同情。作品情感真挚,引人深思。
🔸🔸🔸🔸🔸🔸🔸🔸🔸
张维军诗作:
☘️《 窗 外 》
他推开窗
有时,看万家灯火
有时只看一家
窗外夜正浓
黑色的夜,如鸿沟
深不见底
2024-06-12
❊ ❊ ❊ ❊ ❊ ❊
🌹【吉特赏析】
《窗外》勾勒出深夜中的一个人及其观察窗外的场景。通过“推开窗”的动作,展现了他与窗外的世界建立的某种联系。诗中“万家灯火”与“只看一家”的对比,突显出他对某个特定目标的关注,透露出某种深情或牵挂。夜色被描绘成“黑色的鸿沟”,形象地表现出夜的深沉与未知,增强了神秘氛围。诗作意境深远,情感内敛,意蕴丰富。
🔸🔸🔸🔸🔸🔸🔸🔸🔸
🔸🔸🔸🔸🔸🔸🔸🔸🔸
张维军诗作:
☘️《放生,或慈悲》
他经常把钓上岸的小鱼
从钩子上小心取下来
放生回水里。佛主见了
说他慈悲……
佛主不知道,他心中只有大鱼
佛主更不会知道,他将小鱼
放生水里,是在等它们
长成大鱼……
2024-06-12
❊ ❊ ❊ ❊ ❊ ❊
🌹【吉特赏析】
《放生,或慈悲》一诗,以放生小鱼的表象,揭示了一种虚伪的慈悲。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展现了一个人的真实动机与表面行为的差异。诗中佛主的赞许与主人公的内心所想形成鲜明对比,既凸显了人性的复杂,又引发读者对真正慈悲的思考。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敏锐洞察与深刻思考。
🔸🔸🔸🔸🔸🔸🔸🔸🔸
张维军诗作:
☘️《 围 城 》
他进城,遇见了离别多年的她
她对他说,我想要的生活
是在山村
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不大
能住人就行
房前屋后种有几棵果树
有桃,有李,有梨
最好还有苹果或花红
有两三亩土地,种一些
青蓝白菜
喂几只鸡鸭鹅,养一只小狗狗
没事时,就去钓钓鱼
没事时,就去爬爬山
他无语,他不想对她解释什么
因为这样的生活,在从前
她就已经抛弃过……
2024-06-12
❊ ❊ ❊ ❊ ❊ ❊
🌹【吉特赏析】
《围城》描绘了一对离别多年的恋人重逢的画面。女方表达了她渴望的乡村生活——简朴而宁静,富有自然气息。男方则沉默以对,内心的复杂情感不言而喻。作品巧妙地通过对话展示了两人生活的分歧,折射出人性的复杂和选择的艰难。
🔸🔸🔸🔸🔸🔸🔸🔸🔸
🔸🔸🔸🔸🔸🔸🔸🔸🔸
张维军诗作:
☘️《生活啊》
为什么,小孩子们都羡慕大人呢
道理很简单
譬如,在洗涮碗筷时
不小心将碗或盘打碎了
如果是大人,最多自己在心里
咯噔一下就完事了
如果是小孩,就会遭到大人的责怪
谁叫你不小心……
有谁不想自己成为元帅,不想成为
好士兵?
2024-06-12
❊ ❊ ❊ ❊ ❊ ❊
🌹【吉特赏析】
《生活啊》通过小孩和大人在面对打碎碗盘时不同反应的对比,展现了生活中大人与小孩不同的责任与压力。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巧妙捕捉了这一日常细节,发人深省。每个孩子都渴望成长,期待摆脱束缚,但成年后的责任与重担也同样不容小觑。诗末的提问,将读者引向自我反思,彰显了每个个体在追求成长与自由时的共同憧憬和困惑。
🔸🔸🔸🔸🔸🔸🔸🔸🔸
张维军诗作:
☘️《两只鹦鹉》
我想去鸟市买两只鹦鹉回来
然后
教一只学骂人
教另一只,拍马屁
不为别的,我只是好奇
就只想看看在这人的世界里
谁,学得更快
2024-06-12
❊ ❊ ❊ ❊ ❊ ❊
🌹【吉特赏析】
《两只鹦鹉》描述了作者对养鹦鹉的设想,旨在探索人与鹦鹉间的互动以及鹦鹉对人性的模仿。诗中,教鹦鹉学骂人与拍马屁的设定,既富有幽默感,又巧妙地反映了作者对人性复杂性的探寻。诗人成功构建了一个充满想象与反思的空间,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寓意。
🔸🔸🔸🔸🔸🔸🔸🔸🔸
🔸🔸🔸🔸🔸🔸🔸🔸🔸
张维军诗作:
☘️《阳光照在白雪上》
南方下雪的日子虽说没北方的多
但还是有
现在是六月
阳光正照在年迈的母亲的白头上
像照着雪山。我看见
比白雪还白的白笼罩在母亲头顶
那么剌眼
令人心疼
2024-06-11
❊ ❊ ❊ ❊ ❊ ❊
🌹【吉特赏析】
《阳光照在白雪上》描绘了六月阳光下母亲的白发,巧妙地将母亲的白发与冬日白雪相提并论,既显露出时光的痕迹,也体现出母爱的深沉与伟大。作品简洁而深情,使人感受到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和疼惜,读来令人感慨唏嘘。
🔸🔸🔸🔸🔸🔸🔸🔸🔸
张维军诗作:
☘️《一棵桃树
——给某人》
桃花开的时候,你就去赏
桃子熟的时候,你就去摘
桃树上长出了鸟窝,你甚至
调皮地爬上树去
掏鸟蛋,而不管桃树的疼
折断桃枝……
现在,桃树老了
它开不出花了结不出果了
也没有鸟窝了
你就远离它,躲得远远的
不闻也不问……
有人说,虎毒不食子啊
也有人说,小母哈鱼会吃掉
它们的母亲……
2024-06-11
❊ ❊ ❊ ❊ ❊ ❊
🌹【吉特赏析】
《一棵桃树》以树为喻,生动描绘了人性的善变与无情。桃花盛开与桃子成熟时,人们趋之若鹜,尽享其美;而当桃树老去,失去生机,人们便弃之不顾,甚至远离。诗中暗含的“虎毒不食子”与“小母哈鱼吃掉母亲”的对比,更是对人性冷漠的深刻讽刺。简洁而有力的文字,让人反思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
🔸🔸🔸🔸🔸🔸🔸🔸🔸
🔸🔸🔸🔸🔸🔸🔸🔸🔸
张维军诗作:
☘️《汉字:牛》
千百年了
牛,一直都没变
繁体与简体是一样的
说勤劳与被奴役也是一样的
就是这个牛啊
如果你将它小心拆分
就会发现
原来它是被造字者们
强行钉在了十字架上的
一个被屈打成招的人
2024-06-10
❊ ❊ ❊ ❊ ❊ ❊
🌹【吉特赏析】
作品通过深入解析“牛”字,揭示了汉字背后的深刻寓意。作者巧妙地将“牛”字的形态与其传统含义相联系,既体现了牛的勤劳,也暗示了其历史上的被奴役角色。进而,作者进一步深入,将“牛”字拆分成形象的十字架,揭示出好似一个被屈打成招的受害者形象,引人深思汉字背后可能隐藏的复杂文化内涵和社会历史烙印。
🔸🔸🔸🔸🔸🔸🔸🔸🔸
张维军诗作:
☘️《我亲亲的土豆》
它从泥土里被刨出来
周身沾满了泥,他蓬头垢面
他憨厚,他如石头般坚实
多像我的父亲
土豆,我亲亲的土豆
被刨出土后被丢于某角落的土豆
没有水和士。可土豆
为了不腐,为了下一代
还是使劲地长出了一些嫩芽来
有人说。长出芽的土豆是有毒的
在这里,我真的无心
去指责那些热爱生命的人
但我还是要告诉你们,我亲亲的土豆
他真是无害的,已经脱了毒……
2024-06-09
❊ ❊ ❊ ❊ ❊ ❊
🌹【吉特赏析】
《我亲亲的土豆》歌颂了土豆顽强不息的生命力,并从中抒发了对父亲的深深思念。作品将土豆比作父亲,生动展现了他们的相似之处:朴实无华,坚韧不拔。面对缺水和土壤的困境,土豆依然努力生长出嫩芽,正如同面对生活艰辛的父亲们,始终坚守和奋斗。诗作情感真挚,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洞察和对亲情的深深眷恋。
🔸🔸🔸🔸🔸🔸🔸🔸🔸
🔸🔸🔸🔸🔸🔸🔸🔸🔸
张维军诗作:
☘️《 木 鱼 》
之前也是木,也是树,也是秧苗
或种子
如果……
也许他以会像他们一样成为栋梁的
只是后来
有人打着佛的幌子或旗号
用锯,用刀,用刨子
把他变成了现在不人不鬼的模样
是木鱼怎逃得脱不被人敲打的命呀
你听,木鱼声声
他喊痛,他喊痛,他喊痛啊
可是慈悲的佛呢,总是三缄其口
木鱼喊叫的声大过了佛的慈悲
2024-06-09
❊ ❊ ❊ ❊ ❊ ❊
🌹【吉特赏析】
《木鱼》一诗以木鱼的视角,巧妙地审视了生命的改变与束缚。诗中先以木的原初形态铺垫,后转入被改变成木鱼的命运,突显了被工具化的悲哀。木鱼虽痛苦呼喊,但佛的沉默更显其对苦难的漠视,这也让诗的反思意味更深。
🔸🔸🔸🔸🔸🔸🔸🔸🔸
张维军诗作:
☘️《 拜 佛 》
那么多的寺庙
那么多的菩萨
那么多的人
千百年来
拜佛者,并未发觉菩萨的无动于衷
总是那么虔诚
人,是真人
菩萨是假菩萨
2024-06-09
❊ ❊ ❊ ❊ ❊ ❊
🌹【吉特赏析】
《拜佛》诗中描绘了众多的寺庙和拜佛者,突显了对宗教信仰的普遍追求。然而,诗人敏锐地指出,尽管人们虔诚祈求,但菩萨终究只是人心中的幻象。这种对宗教现象的真实与虚幻的批判,展现了诗人的深刻洞察力。作品意境深远,既揭示了人性的盲从,又引发了对于真实与幻象的思考。
🔸🔸🔸🔸🔸🔸🔸🔸🔸
🔸🔸🔸🔸🔸🔸🔸🔸🔸
张维军诗作:
☘️《享受日光浴的女人们》
她们褪尽衣衫
趴在柔柔的沙滩上
与太阳融合在一起
海风轻轻的吹着
落日好美,大海好美
女人们赤裸的身体好美
这是一方净土
没有一个思想龌蹉的人
晚安,夏天
2024-06-07
❊ ❊ ❊ ❊ ❊ ❊
🌹【吉特赏析】
《享受日光浴的女人们》一诗,描绘了女人们在沙滩上享受日光的一幅和谐画面。褪尽衣衫,她们与太阳、沙滩、海风交融,展现了女性的自由与舒适。诗中落日与大海的美景与女人们赤裸的身体互为映衬,美得恰到好处。诗作传递出一种纯净与和谐的气氛,没有世俗的纷扰,只有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女性的尊重。
🔸🔸🔸🔸🔸🔸🔸🔸🔸
张维军诗作:
☘️《 悲 歌 》
在乌克兰
一小女孩问妈妈
妈妈,这战争还要打多久啊
妈妈噙着泪
轻轻地抚摸着小女孩的头说
等你爸爸回来他告诉你吧
妈妈没有告诉小女孩
她的爸爸,永远都回不来了
2024-06-04
❊ ❊ ❊ ❊ ❊ ❊
🌹【吉特赏析】
《悲歌》深情表达了对战争的哀痛与控诉。小女孩天真无邪的询问与母亲含泪的回答,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母亲未明示真相,却让人感受到无法言说的沉痛。文字简练却饱含力量,唤起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深恶痛绝。这首诗以真挚的情感,体现了文学在传达人类共同情感与追求和平中的独特价值。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