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禾绕屋寻常见,
心醉田园不自知。
读至人行稻香处,
不及秋日起乡思。
"正对着廊檐,是一片田。水稻已呈金黄色,风一吹摇摇晃晃,好似带着米香。
而它的主人,头戴草帽的朱允熥,正背着手笑吟吟的站在田垄上,心满意足的看着即将丰收的田野。"
昨天下午上课累了,吃过晚饭,随便阅读一篇网络小说,读到这里,忽然心有所动。
记得儿时,六组在小河筑坝,引水入田,在村北大肚子地里种过水稻。也曾经常路过,多次见过秋稻成熟,一片金黄。只是那时太小,并没有什么感觉。
承包后,稻田没有了。印象更深的,是玉米起身后一片青绿,在风中刷刷作响,青纱帐也似。不过这也是乡村寻常景色,年年都见,也没有多少感受。
后来离乡,又赴江南,多年之后,在家里也盖了房子。每年暑假回乡,晚上无事,便陪妻在村子里转。每至村外,都会看到乡人二三,坐在门外闲话,面对青纱帐乘凉。这是农村特有的风光,便有些意动,有时兴来,也赋奌小诗。
昨晚读小说,眼前不觉冒出老家秋包谷长高时的青纱帐,以及乡人门外乘凉的情景,便有还乡之意。才猛地意识到,这些过去农村习以为常的景光,压来是埋在心底,挥之不去的乡恋。
想晋时张翰,秋风起时,想起老家的莼菜,不禁怅然,便架舟以归。
人老了,都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之常情。我也不例外。
不过么,老家早已不是旧时模样,房多了,树少了,父母去了,下一代也大了,见了多不相识,就像贺知章所说"笑问客来"。至于同辈中人,分离既久,经历各异,见面问好闲唔几句,便没有多少话。
如此,虽然恋乡,如何安居?自己在老家盖了房子,老了能长住吗?
当年五柳先生陶渊明,厌为五斗米折腰,便辞归乡里,躬耕南亩,闲读诗书。他追求的是一种接近自然,既耕又读,悠然自在的田园生活。
这就是说,我等之人,要在乡村安居,田与园二物缺一不可。赏花理蔬,种瓜奌豆,饲弄麦谷,才得田园之趣。
种收之余,还读我书。望南山之清岚,临库水之潺湲,春绿泛生以游,而冬赏雪。亲戚往来,可得我心。同仁诗书, 酬和而三。此为田园之乐。
话虽如此,即使是陶元亮,也曾早晚辛苦,锄豆南山,荷锄月归,也曾失火焚屋,船居水边,出门乞食。这田园真的就只有快乐么?
不过,如今农业全部机械化,耕种几不用人力,种庄稼可不像当年那样劳身劳力,汗流浃背,早出晚归了。今归田园,有陶靖节之乐而无其忧。
老了,回老家种一点庄稼,活动筋骨,接接地气。"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体验庄稼成长以及收获的快乐,又何尝不可呢。
自己本来就是农民,老归田园,算是返朴归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