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记三篇》
作者/陈治华
一、哈尔滨水饺
太和是一个开放的皖西北小城,因为有个医药大市场的缘故,南来北往的客商不少,其中自然也不乏东北人,有几个我认识的,还在这里做起买卖、娶妻生子、落地扎根。健康路体育场旁边有一家“哈尔滨水饺”,就是东北人所开。
饭馆不大,两间门脸,既有两个小包房,也有几个条桌。水饺米饭、卤煮凉拌、炒菜炖锅都有,特色鲜明,物美价廉。

二、"杀猪菜”
东北的"杀猪菜"好吃,哈尔滨水饺饭馆里就有,一般待到"立冬"之后才开始上新,火锅煮着,热气腾腾里溢出香味。米饭用东北大米蒸制,本来就清香可口、配上杀猪菜,还能多吃二两。
立冬前一天,店老板小言给我打来电话:“店里明天开始做杀猪菜
了,老太太也搁这呢,你和嫂子明天来吃饭哪!”“好好”我答应了,也禁不住想起老太太和小刚。
老太太个头不高,圆圆的脸,面色红润。她一天到晚香烟不离手,两个手指头熏的变成黄色,客人来了,她总是面带微笑递上一支。
二十多年前,老太太受哈药集团委派常驻太和采购西药,小刚小言弟兄俩也跟着母亲来到此地。东北人直爽,太和人包容,哥弟俩很快混熟了,就开了这家饭馆,一直经营至今。
第二天上午,我和妻子,老妈一齐去的,我们围坐在小包间嘘寒山暖地拉家常。老太太说起因为要在哈尔滨照顾老伴,一晃已有七、八年没来太和了,去年大儿子小刚离世,今年老伴也“走了”,老太太不住的抹眼泪,我们也十分难过。

三、王小刚
小刚两年前被查出恶性肿瘤后, 就回到哈尔滨 治疗了,每逢重大羽毛球赛事,他就发给我直播信息,聊天时,我常鼓励他乐观,但终究没有撑过两年,可惜他命该如此吧!
他是个大胖子,却又是个羽毛球迷,我们在球场认识,一见如故,他一直对我好。我的球拍手胶,都是他主动给我更新。我曾经最爱用的一只“锁”牌球拍,也是他送给我的,全黑色碳钢材质,攻防俱佳,用着顺手,常随我南征北战,后来被人“拿”走,令我常觉遗憾,还是小刚劝我“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打球初入门那段时期,我训练十分卖力,肘、肩、膝等关节常常疼痛,小刚既给我活血止痛膏,又给我白药“气雾剂”,关心至微。有一次,我们结伴前往昆山,观看东西南北中对抗赛,返程的票由他预订,下午一点我们在检票口才发现这一趟车已在凌晨一点出发,小刚为自己的大意一个劲儿地道歉,声称火车票钱由他全部承担,可我怎能怪他呢。
或许是东北人喜欢饮酒,小刚往往喝过白酒还再喝啤酒,高了兴一瓶640毫升大哈啤七秒内就全部倒入了他张开的大嘴,一般人确实难以如此。
不久前,我和县篮球协会几个朋友聊天,恰巧提到小刚,当我说到他已“走”的消息,大家都慨叹“生命脆弱、 世事无常”。

【作者简介】
陈治华,公务员,长期扎根基层,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偶将所思所想为文。其文风写实,蕴含哲理,真实感人。代表作有乡情系列散文《白鹿》《家》《马泡》《豆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