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时起,关于长寿李姓的由来一直有着诸多说法。其中最为流传的是两种: 一种说法是,李姓是北洪夏阚周一鲁姓人家无后,抱长寿余善里董家之外甥为儿。三代归宗改姓董后搬回长寿畈居住。因经常为农田灌水与董姓发生争执,从而产生械斗,由此诉到县衙。知县判定:既然两村互不相容,不如你们就再改回鲁姓,或姓张姓李自便,何必硬要凑在一块过日子呢?这样李家一门人合在一起商量,你董姓说我们无理取闹,我们实际有理,就改姓李(理之谐音),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据说长寿董家的老谱曾有记载。
另一种说法是,李姓本源姓李,老家是江西瓦甲街(今江西南昌市的瓦子角),始祖为清早期皇粮押运官,负责湖广地区的皇粮押运。一次押送皇粮途经洞庭湖时遇雷暴大风,船毁粮丢,这位押运官李某怕回江西不好交账,便携妻带子隐姓埋名藏到咸宁北洪夏阚周对面鲁家定居并改姓鲁。后见官方多年未追究,便将儿子改回李姓,并在长寿畈购置田产,建房安居。持这一说法并坚信不疑的是我们李氏第九代孙、本房份五爹(我的二爹)。李五爹膝下只有一女,我十多岁时,其女儿(我的姑姑)已出嫁,家中只剩两位老人。但他非常喜欢小孩,因此,我与李玉华、李和平等堂兄弟有事无事便去他家闲聊,围炉烤火时李五爹不止一次地提及此事。
对于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当年我们也只是听听,还没到能够分辨真假的年龄。后来由于“四清运动”时反宗派房头,破除封建迷信,李氏祖堂内基本设施被毁,悬挂在祖堂大梁上的扁额全被摘除,唯一藏于扁
后的《李氏家谱》丢失。从此长寿李姓便失去传承根基,对于李姓的由来亦无从考究。 以上两种说法究竟谁对谁错,如今回想起来,一直心存疑惑,深感迷茫。这两种说法从根本上有两大疑点:一是李姓的始祖是否真的在清早期当过官?二是李姓究竟是否为董姓后裔?而最主要的是要弄清楚李姓始祖的身份。
今年,我房份几位热心公益的叔侄们提出:要重修本份立份始祖李岐山之墓,我当然全力支持。李岐山大人之墓位于李白塆上首的牛窝垱之坳下,今通称阿爹坟头。该墓墓碑在李白塆最为高大。但由于年久失修,墓碑上的碑文已风化得模糊不清。为了还原墓碑原样。这些叔侄们将其清洗干净,并拓印出墓碑范本送我辩认。
经我仔细斟辩,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基本弄清弄懂碑文的全部内容。从碑文上看,这是一座祖孙三代的合葬墓,其中最先安葬的是李岐山大人,葬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8年);其次是岐山大人之母魏氏,葬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最后安葬的是岐山大人之媳商氏,葬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按常理,民间合葬一般是夫妻同穴,母子合墓的亦有之,而公媳同墓的实为罕见。故本人大胆揣测,这座祖坟起先应是连排的三座坟,李岐山大人居中、其母魏氏居东、其媳商氏居西。民国五年(1916年),岐山大人的曾孙李思元、李思亨、李思利、李思贞等弟兄八人为其立碑时,将三座坟合而为一,共立一碑。碑文主体为“高祖李母魏氏、曾祖李公岐山、显祖李母商氏之墓”。落款署有孝孙“文”字辈四人、曾孙“思”字辈八人,玄孙“大”字辈八人,远孙(来孙)“进字辈”一人。据老辈口传,我们长寿畈李氏的辈份排序为:李、光、斈、士、文、思、大、进、玉、成、先、德。按这一排序,“思”字辈的曾祖应是“斈”(学的异体)字辈,因此该墓男主人李岐山定是“斈”字辈。至于叫斈什么,在其
墓的左上首有一名为李良卿的祖墓,上有孝孙斈能、斈品、斈乾、斈凤、斈孔、斈亨等署名,我猜测李歧山大人应是这几位中的一员。 从拓片上看,歧山大人墓碑主碑文的最上头有“皇清恩荣”四个大字。正是这“皇清恩荣”四个大字,立即引起了我的好奇。一般说来,墓碑主体文字只有”故某某大人之墓”的字样。牛窝垱祖坟多,碑也多,主碑文也全部如此,为什么唯独这座碑又高又大、且主碑文上有“皇清恩荣”四字呢?为了弄清实事真相,我便对这四个字进行了深入探究,在史书上找,网络上查,并请教了一些老学究,终于弄清了“皇清恩荣”四字的意思所在。“皇清”即是当年民间百姓对清政府的尊称,清政府自称自己是大清,民间一般称清政府为皇清;“恩荣”是清政府在有功臣子死后,为彰其功绩而赐于其后人的一种荣誉称号。此外还有“寿官”也同“恩荣”一样都是朝廷赐与的虚职,不过“恩荣”略高于“寿官”。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李姓祖人中确有为官之人。这证实了李五爹所说的李姓始祖是清早期为官之人完全没错。既然李五爹所说没错,那这位为官者是谁?又是何品官员呢?据李五爹所说,他是清代早期皇粮押运官。通过查阅史书证实,所谓皇粮押运
官,实称漕运使,清代一个省份的漕运使官阶为正六品,比知州低一品,比知县高一品。 据上代人口传,我们长寿李姓的开支始祖姓鲁,号文公,葬于北洪夏阚周对面鲁姓村落的后山坡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部分大字辈和进字辈在清明时曾相约去祭过祖。由此我敢肯定,李五爹所说这位在清代为官的始祖就是鲁文公。鲁文公在洞庭湖遭遇不测后,携妻带子乘船由长江进入斧头湖,最后逃到北洪鲁村改姓鲁。此后多年见官方不曾追究,便将其子归回李姓,并拿出为官时的积蓄在长寿畈购置田产,让儿子在当年长寿畈白家上首营建村居,繁衍生息,传宗接代。后人将此村落与白家村合称为长寿李白塆。
最后还需弄清楚的是清早期究竟是什么时候。要弄清楚这一问题,在此不得不提及李白塆对门山的一座祖坟。这座祖坟墓主人有两位,靠东的为李公明伦老大人。墓碑落款署名中“光”字辈为曾孙;靠西的为李公云卿老大人,落款署名光字辈为孝男。足见这是祖孙二人的合墓。靠东的那位李明伦大人应是目前为止在李白塆所发现的辈份最高的祖人。西边这位云卿大人生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那么作为云卿公祖父的李明伦大人最少应比李云卿大人大40岁以上,即是清崇德时期(1636年以前)出生的人。而鲁文公在清早期为官也只可能是在清崇德至顺治期间。因为清朝真正统一内地,是在皇太极之手,皇太极的年号即为崇德,十多年后福临当朝,年号为顺治。既然鲁文公是这一时期的使臣。而李明伦大人也生于崇德时期,这说明李明伦大人必是鲁文公之子辈。也就是从鲁姓最先归回李姓的第一代,当然也是由鲁文公送至长寿畈管理田产的第一代。至于明伦老大人有几个兄弟、儿子是谁现在还无法弄清,但可以肯定地说,兄弟肯定有。因立碑人同是光字辈那几个人,只是对墓中人两人称呼不同,所以同墓的云卿公肯定是李明伦大人的亲孙,另在云卿公名下署有两个孝孙斈字辈的名字。与上面提及的李良卿大人之墓碑中署名的那几位孝孙同辈不同名,这说明良卿公并非是李明伦大人的亲孙,最多是侄孙。这证明了李明伦这一代还有其他兄弟。 以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我们李姓分支始祖是鲁文公,鲁文公的下一辈有明伦老大人及其兄弟,明伦大人的孙辈有云卿公和良卿公,却没有发现明伦大人这一辈的子辈(即鲁文公的孙辈)。这就不由得让我想起原来在对门山通往胡家的老路边不远有我李姓的一座祖坟,58年后被毁,与胡家分队时这块地方又分给了胡家。如果我没分析错,这座坟应该就是明伦大人及兄弟的子辈,即鲁文公的孙辈。
现在我们再将已发现的祖墓对照李姓排序来梳理一下,发现光字辈以下全齐了,除鲁文公外,光字辈以上还有三代人,但在口传的李氏辈份排序中却没有这三代人的字辈,且我们李姓字辈排序中还有一李字,本姓李而李字又入字辈,一般说来这不合常理。这又如何解释呢?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释。因为我们长寿李姓是从鲁姓回归李姓的,在李白塆建村定居后,前几代人肯定不会立谱记事,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丁兴旺、家业兴盛,才有可能立谱纪事。而在后代立谱时,对前几代人在谱中不好定字辈,即以“李”字一笔概括。
根据以上分析,斈字辈应是鲁文公的来孙,前后相差六辈。按22年一辈,鲁文公起码应比斈字辈的李岐山大人年长130多岁。岐山大人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以这个祖坟记载的时间推算,也证实鲁文公应是清崇德至顺治时期的期的使臣。由于文公本人已隐姓异名,虽然子辈归回原姓,但当朝并不知道长寿李姓就是当年江西漕运使李某之后。一百多年后,直到清乾隆时期地方官才弄清长寿李姓就是当年洞庭湖翻船人、江西漕运使李某之后,随即奏与朝庭。因李某早已过世,故朝庭下旨赐于李某谥号“文公”,并赐于其后人——鲁文公之来孙李岐山“恩荣”之称号。
基于上述碑文记载的实事及上辈人的口传,我们长寿李姓之渊源应该基本清楚,传承脉络也明明白白。可以肯定地说:我们李姓源于江西,
落难到咸宁北洪,在咸宁长寿畈抽枝开叶,历经13代传承至今已有380余年的历史了。与长寿董姓无任何血缘关系,更不要说为鲁姓抱董姓外甥为子传宗接代。与董姓有瓜葛的只不过是我们李姓分支始祖落难来咸后,用当官时的积蓄收购了董姓的部分田产而已。至于人们口头传说中所说的一些与董姓的历史过节,也应该不成立,即使有也不过是田产交易与耕种中的过节,别无他矣。 长寿李姓第十一代孙玉书甲辰年春日撰于湖科咸安校区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