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过后再话屈原》
作者:王荣辉
朗诵:聽琴
汩罗江上赛龙舟,江水无弦思屈原。赛龙舟、踏青山、吃粽子、挂彩线、插艾蒿。五月初五,端午过后再话屈原。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所作的《离骚》至今广为传诵。在楚国,屈原一度得到重用,但因政见不合,遭到排挤,最终被流放。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郢。相传,听闻这个消息,屈原于五月初五在绝望中抱石自沉于汨罗江。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到江边凭吊。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并抛洒饭团食物防止鱼虾啃食他的身体。以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都举行盛大的活动来纪念他,并逐渐形成了赛龙舟、包粽子、踏青、插艾蒿等习俗。
端午节,源自上古时代的原始信仰和祭祀文化,历经两千多年的流传沿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符号,也是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节日。
屈原,发愤以抒情,写下一篇又一篇华美而不朽的诗章。《九歌》《离骚》《哀郢》《天问》《怀沙》,这些诗章,在他一再被流放的人生终结后流传了两千多年。
世易时移,历久弥新。如今传承千年的中国端午节,逐渐成了世界的节日。划龙舟、包粽子、煮茶蛋等端午习俗漂洋过海,在海内外受到热捧。以爱国、爱家庭,崇尚健康浪漫为主的端午文化,构筑起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同时,也正在得到世界的认同。
赓续不绝的民族精神,其心忧家国、情牵百姓、勇于探索、清正高洁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髓,为世人所敬佩。
炽热深厚的爱国情怀,屈原深沉的爱国之情,时隔千年依然引人共鸣。而凝结着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的端午节与端午文化,也已成为传承、弘扬、激发爱国情感的载体,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发前行。
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历经千年传承,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祭祀祈福、团圆孝亲、强身健体等民俗,共同构成端午文化的丰富内涵。
端午时节,“伊心端午·春泽古韵”主题活动,让我的家乡伊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营造出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也迎来一场盛大的文旅盛宴。让古老的文化在这里传承,让现代的旅游业态在大山绽放,让端午的传统韵味与山乡独特的林区文化交织在一起,为来自山南海北、祖国各地的游客带来了一场难忘的视觉与文化的双重享受。
端午时节,大多游人选择在本地休闲或近程旅游,城郊亲水、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篝火露营等项目受到青睐,文化场馆、商业街区成为游客的主要游憩空间。各地也因地制宜举办非遗体验、民俗市集等端午主题特色活动,持续释放假期消费活力。
端午时节,国人们越来越偏爱选择灵活化、个性化的出游方式,在慢节奏行走踏游、深度体验、放松休闲中享受世间生活。具有森林生态、康养度假等特色民俗民居地成为年轻人自驾游、避暑休游的热门选择。
端午时节,节事的火热,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正是源于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粽叶飘香,岁至端阳;悠悠文脉,绵延不绝。这是探寻端午绵长的文脉,也是在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中积蓄前行的力量。
国风、国潮与传统节日的结合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非遗民俗、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群众文化生活,为国人提供更多心灵滋养与精神力量。
一岁端阳,一条龙舟,穿越千年,目之所及,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首首词,穿越岁月长河,激荡起跨越千年的共鸣。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