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年 的 春 天
说到了春天,我最留恋于此,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就在此时,它没有夏日的酷热,秋时的枯黄,冬季的寒冷。唯有春天的到来,才是一个季节新的开始,充满着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记忆中的春天,也就是1986年以后的开始,当时6岁的我,正值上着学前班。那年代的学前班,只是简单的教一下数字,会写会认1.2.3.4到10,会数从1到100。没有更多的学习内容,我们的老师是一个比我大着十多岁,十八九岁的小女孩,我们村前面的徐老师。每次去学校的时候,提着一个手提布袋,穿着一双黑色的布鞋和一双黑色的裤子,这是那个时候我们80年代穿着的“标配”。所谓的“学习”就是上午上4节课,下午就不用上课了。无非就是一个大孩子,带着一群小孩子边玩边学而已,只要是保证我们这些五六岁孩子们不伤着,不出其它的意外事故,就已经算是“合格”了。学校没有更多的要求标准,课本也就是语文和数学。与其说是教材,更多的像是“连环画”。模糊的记忆里面,全是花花绿绿的人物和一些自然树木。就是我们学习的课本,没有繁重的学习任务,上午就4节课上完了,下午就放假休息。叫上三五个伙伴,阳春三月的天气。我们在那田埂上,满田遍野的到处乱跑,冲的是满头大汗。那开着金黄色的油菜花比我们都高,蜜蜂在头顶嗡嗡的飞着,停在那油菜花朵忙碌个不停,我们从家里拿了一个塑料瓶,折一朵油菜花,冒着被蜇手的危险,捉一只蜜蜂放在瓶子里。据说,这样让蜜蜂可以酿蜜。我们想尝尝油菜花上的蜂蜜,可是用不了多久,蜜蜂闷死在里面了,油菜花也焉了,往往令人遗憾。
油菜花的田野里,有的是野草,还有夹杂着生长的野豌豆,摘下来撕开里面的,冒出嫩嫩的豆米。放在嘴里有淡淡的苦涩味,并不好吃。可是对于那个年代六七岁孩子来说也可以解解馋。没有任何农药,没有化肥,没有任何添加剂,纯天然绿色食品。
春天的到来,最数那池塘边的杨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挺拔的杨柳树长出了细小的嫩叶,那直直的,细细的,一根一根的,就像是万条垂下的绿色丝带。小家碧玉的修长,在那微风下轻轻一吹,轻轻的摆动着,好看极了。折一柳枝,嘴角含着衣角,放在牙齿上唆的一下,连皮带叶的噜成一团。只剩下那白白的光杆,拿在手里摇摆着,边摆边念着童谣,如同荡秋千一样。

“天街小雨润如酥”一点不假,下了一场春雨,一晚上从泥土里长出了小草。好像没有一点泥土是多余的,到处都是新长出来的,嫩嫩的,绿绿的,不知名的小草和开满黄色的蒲公英花。我们累了坐在田埂上,一阵春风吹面而来,暖暖的、柔柔的微风,连空气都是香甜的,尽情的享受这春日的温暖。
我们在开满金黄色的油菜花田里,观察着蜜蜂忙碌的身影。在那涨满水的池塘边听青蛙的“呱呱”的叫声。“忙趁东风放纸鸢”的书本中,我们自己动手做着怎么也飞不了天的风筝。在天上我们仰望着正在筑巢“叽叽喳喳”飞翔的燕子。杨柳树下,手里玩着噜成团的“荡秋千”的柳枝。我们在田埂上挖着回家包饺子的荠菜。没有80年代的积木和玩具,没有的90年代的变形金刚。更没有现在的各种电玩产品。这就是我们的童年。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的孩子。在那特殊的年代里,寻找到自己的快乐,自己的童年。
40年过去了,回想自己小时候生活,时间过得真快,虽然短暂,但艰苦而快乐,朴素而又甜蜜,每天无忧无虑的生活。令人充满了向往,充满了回忆。远离了社会的喧嚣,远离了江湖的纷争,只有儿童天真无邪的幸福时光。“人生有几何,又有何人忆。往事越烟云,岁月如当歌”。
(2024年3月20日)
(陈志亮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