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弥补的缺憾
文/陈剑
2000年我刚学会用电脑打字时,还不太熟练,摸索着打印了一份《容易读错的字》,都是我们常见、常用却容易读错的字。为了阅读方便,我在容易读错的字后面加了同音字,共210个。当时还是那种比A4纸小一号的打印纸。
因为它的到来,办公桌玻璃板下便多了一丝生机,我每天与它对视一下,增加了我对一些汉字的认知和情感。
大约2002年夏天,我所在的电视台邀请父亲来做节目。顺便说一下,父亲退休后,在县里担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经常到学校和单位做报告。那天父亲来了后,因为录播室还被占用,便坐在我屋等待。他看了一眼这两张《容易读错的字》,就把玻璃板上面的报纸、稿纸拿开,想认真看一下,但还没有看完,就被请去录制节目了。
几天后,我回家探望他,吃饭期间,父亲看我一眼说:“你再回来时,把你玻璃板下面《容易读错的字》给我带回来好吗?”我说:“好,没问题。”
谁知,我总被繁杂的事务缠绕,或公或私或遗忘,本是信手拈来、再简单不过的事,却让我一推再推。
到后来,父亲再没提出此事,是因为失望放弃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不知道。
转眼到了2011年,父亲的身体出了问题。那年的国庆长假我陪他在省会住院做手术,接下来便是化疗、放疗、热疗。一直到2013年元月父亲去世,他也没能看到他所期待的那份《容易读错的字》。每每想起这件事,我心底便是阵痛、不安和愧疚,觉得对不起他老人家。
2014年春节过后,我着手整理父亲的遗作——父亲生前有嘱托,要我把他毕生写下的文字辑印成册,印刷出版,用于和文友交流。
父亲的这些作品,都粘贴在一个较大的《剪稿本》中。我数了数,类似的《剪稿本》共有18个,但其它的都是他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各类知识。我就这么一页一页翻看着,惟恐遗漏了什么。突然发现了我的一些作品,都是我在报纸发表的随笔和散文,被父亲工工整整地剪下,夹在一起,还没有粘贴。随着一张张看过,我的心情越发忐忑、起伏着,感觉眼眶里有泪水在打转。再仔细一看,但凡我的文章,他都用剪刀剪得很规整、整齐,连毛边儿、斜茬都没有。
我的眼泪便再也控制不住了……听到我嚎啕大哭,老伴过来连问:“咋了?咋了?”我却不能言语,只是说“你甭管,你甭管”。
我真恨自己,父亲对我的一点点的进步和成绩也那么在意,我对他那么简单的要求却一再推拖。算算从2002年夏天到2013年元月,3800多个日日夜夜,这么简单举手之劳的事我也没有完成。我想起人们所说,想做,就一个理由;不想做,有若干个理由。
其实,我不是不想做,父亲也是我的文友,只是我太大意、太糊涂了,总是推拖,到最后也没能满足老人家的要求。随着父亲的离去,纵然有千万个理由,也弥补不了心中的缺憾。
很多时候,我们对父母即使很小的要求,总以来日方长而推拖,却不知道未来的日子属于老人的并不多。所以我要说,父母健在时,对老人的所有要求要立即落实。你以为是不起眼的一点小事,对老人来讲可能寄存着他莫大的希望。如果因为你的一时大意而铸成千古恨,一生都不能弥补,无可挽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