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诗歌联合会《修竹留云》3882期
远去的记忆(三十四)
——渐行渐远的城市痕迹
作者:秋墨
主播:兰子
一个城市的发展,总会留下些许的痕迹,家乡兰州也是如此,只是这痕迹多已成为人们深深的记忆。
(八) 说说“莲池夜月”
“莲池”,原名“莲塘池”或“莲荡池”,即今天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路2号的“小西湖”,它也是金城兰州最早最有名的园林,素有“莲池夜月”的美称,它与“虹桥春涨、古刹晨钟、河楼远眺、梨苑花光、白塔层峦、兰山烟雨、五泉飞瀑”并称为兰州的“古八景”。
说起“小西湖”来,其实它的历史一点不短。据有关史料反映,今天的“小西湖”,当年的“莲池”是由元代的“莲荡池”扩建修葺而来。当年的“莲荡池”方圆5里多,不仅含盖了今天的小西湖公园,也包括文科职业学校和原兰州军区总医院一带。它是兰州最早的园林之一。
明建文元年(1399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四皇子肃王朱楧移藩兰州后,面对西北的荒凉,加之随他而来的江淮籍将士们,格外思念家乡的池沼荷溏及其美景,于是肃王就将元代的这个莲池进行了整修,并命名为“西园”。期间园内广置湖塘,栽种荷花。据史料记载,改扩建后的西园既有江南园林的秀美,又有塞上明珠的隽永,园内池沼荷塘鳞次栉比,水榭亭阁星罗棋布,不仅花木葳茂,且鱼鳖丰盈,一眼望去波光粼粼,秀色无边。
明肃王一共世袭了九代,每任都对“西园”情有独钟。他们对“西园”不是扩建就是修缮。每次扩修都使园林气象万千,焕然一新。尤其是经过第六任肃王朱绅堵的修缮后,园内更是碧波万顷,回廊叠石、交相辉映。据说,当时的园区规模不仅向西延伸了五里,向北亦延伸至河畔,光是池中水族就达近百种,更别说奇花异草了。然而,此后的战乱却使这座美丽的园林受损不小,风光不再。
清康熙五年(1666年)甘肃巡抚刘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陕甘总督吴达善先后筹资对“西园”进行重修。光绪六年(1880年)陕甘总督杨昌浚再度主持修缮。扩建整修后的西园波光潋滟,堤柳如烟,水鸟咸集,芦花摇荡。
杨昌浚原籍湖南湘乡,长期在浙江为官,因“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遭贬。后经左宗棠的极力保荐才得以复出。“西园”修茸完工后,为了慰藉内心对杭州西湖的怀念,遂将修茸一新的“西园”更名小西湖,并沿用至今。
民国初年受自然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小西湖已不复当年的胜景。民国九年(1920年)海原发生8.5级大地震,震后小西湖湖水几近干涸。抗战时期,小西湖更是每况愈下,园内众多场地及建筑多被派做他用,不是作为学校、操场,就是被改造为小作坊、加工厂等。
当年的“莲荡池”也好,还是后来一度被人们誉为陇上西子的“小西湖”也罢,最终在经历了多年战火的洗礼,特别是新中国的成立,它才迎来了新的变迁与发展。诚然,“寸土寸金”的城市用地,园林规模已无法和明初相比,湖水面积亦一缩再缩。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兰州市政府花巨资重修园林,再续辉煌。重修后的小西湖仍以水景为主,辅以水榭亭阁呼应,形成了水景荷花风姿绰约、睡莲不染纤尘;陆景花团绵簇、绿柳成荫的山水园林,基本恢复了“莲池夜月”的风貌。
“小西湖”的变迁,见证了兰州自明初以来的沧桑,寄托着江淮移民的思乡之情。真可谓“世事变迁,莲池东迁今胜昔;光阴流转,两山换装新绿绵”啊!
2024年5月25日✍
作者简介:森严,笔名秋墨,男,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人,国家机关退休干部,一个酷爱文学艺术的业余“选手”,中华诗歌联合会主席团专职成员。从业四十余年来,业余喜欢舞文弄墨,喜欢书法摄影,其书法与摄影作品多次在行业举办的各类比赛中获奖。近年来学写诗歌与散文,诗作以自由体见长,散文朴实无华,以往事回忆见多。很多作品被一些自媒体文学栏目登载,个别散文诗歌还被地方纸质刊物刊用,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作为一名自幼生长在兰州的平川人,家乡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乡土气息,始终吸引着他,影响着他。
主播简介:兰子,甘肃省朗诵协会会员;中华诗歌联合会主播。愿用声音的温度,遇见更好的自己。
中华诗歌联合会组织机构
首席顾问:吕兴福
特邀顾问:火凤凰(海外)
顾问:孺子牛、红雨随心、芝山石、钱文昌、唐连明、晨曦
主席兼总编辑:梦如诗
副主席:李希勇
秘书长:艳阳天
副总编辑:追梦天涯
主席团成员:梦如诗、吕兴福、孺子牛、红雨随心、芝山石、钱文昌、李希勇、唐连明、晨曦、艳阳天、米兰、追梦天涯、蓝儿、吥咻、森严、聂子、秋竹、荷塘月色、戴维
主播部成员:艳阳天、米兰、荷塘月色、戴维、云水禅心、芋蓉、草莓、叮叮、竹雨、逸心、默人、艳阳、兰子、慕紫、雪莲、蔷薇、大峡谷、风铃、一米书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