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治钢,1983 年从事书法教学工作,高级教师,专职书法教研员。2010年被上海官方引进,穆治钢悬纸书法艺术馆在上海成立。现任上海悬纸书法研究院院长、大公书画院顾问、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与人生"讲座教授,首位连续十年当选吉沪两地政协委员;首位上海旅游区形象代言人和长白山旅游形象大使;首位央视春晚现场创作的书法家。
读蔡邕《九势》思悟
穆治钢
研读蔡邕九势篇,
墨香深处意绵绵。
自然阴阳书间悟,
笔势纵横心内牵。
传智慧,释经典,
撇捺勾提点划连。
明灯照亮前行路,
教学相长谢前贤。
作为一名高级教师和专职书法教研员,深入研读蔡邕《九势》时,心中涌起的是对中国书法艺术深邃智慧的无尽感慨与赞叹。
蔡邕《九势》虽然仅 200 多字,却奠定了书法与自然、阴阳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了笔画的技法和力量的运用,揭示了笔势的重要性以及毛笔柔软特性所带来的奇妙变化,阐述了字的结构布局和不同笔画的规范要求等。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开篇这几句话便深刻阐释了书法与自然、阴阳的紧密关联。书法源于自然,从天地万物的形态、规律中汲取灵感,阴阳的相生相济赋予了书法丰富变化和无穷韵味。这让我联想到在书法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然、感悟自然,从自然的灵动与和谐中寻找书法创作的灵感源泉,培养他们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这里强调的是笔画的技法和力量运用。藏头护尾体现了对笔画起止的精心处理,使字具有含蓄而完整的美感。力在字中则要求书写时将力量贯穿于笔画之中,赋予字内在的筋骨。下笔用力并非一味蛮力,而是恰到好处的劲道,如此方能展现出如肌肤般秀丽。在教学中,更深刻体会到向学生传授正确笔法和用力技巧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只有通过不断练习和体悟,才能掌握这其中的微妙之处。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揭示了书法中笔势的重要性和毛笔柔软特性带来的奇妙变化。笔势的流畅与生动如同自然的流动,不可阻挡。而毛笔的柔软使得书法家能够创造出各种奇妙的线条和形态,这是硬笔书法所难以比拟的。在指导学生书写时,应鼓励他们大胆运笔,去感受笔势的起伏变化,培养他们对线条的驾驭能力。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这是关于字的结构布局的阐述。上下之间的呼应承接,使字具有整体的和谐与连贯。这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字的结构的理解和把握,让他们懂得如何通过笔画的安排来构建一个和谐、美观的字形。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教导我们在书写时要注重笔画的圆润饱满,让线条充满质感和生命力。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强调了收笔的重要性,要有一种含蓄而有力的结束,使整个字更加完整和稳固。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体现了书写速度在表现特定笔画时的关键作用。让学生理解疾势的运用,能使他们的字更具灵动性和表现力。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让我们明白在书写过程中并非一味求快,适当的涩势能增添笔画的质感和韵味。横鳞,竖勒之规,这更是对横竖笔画的规范和要求,让我们懂得如何写出挺拔有力、富有韵律的横竖线条。
在教学实践中,越发觉得蔡邕《九势》犹如一座无尽的宝藏。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技法上的指导,更让我们领悟到书法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它让我们明白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是一种对自然、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和表达。
历史上诸多著名书法家皆深受其影响,如唐代的颜真卿,其书法端庄雄伟、气势开张,在他的笔法之中就明显蕴含着对蔡邕《九势》的深刻理解与巧妙运用;又如宋代的苏轼,其书法风格独具,潇洒飘逸中亦可见对蔡邕《九势》的融会贯通。
蔡邕《九势》在中国书法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书法理论的奠基之作,对后世书法的演进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众多书法家深入研习和虔诚遵循的经典准则。
通过对蔡邕《九势》的深入研读,更坚定了在书法教学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行的决心。我们要将这些古老而珍贵的智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学生领略到书法艺术的魅力。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仅是传授技法,更要引导他们去思考、去感悟、去创造。
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古老的书法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线上教学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积极组织书法展览、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蔡邕《九势》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书法艺术领域的前行道路。它让我们在追求书法技艺的同时,也不忘对艺术本质的追寻。让我们以蔡邕《九势》为指引,不断探索书法艺术的奥秘,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书法人才,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奋斗。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书法艺术这颗璀璨的明珠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美好和诗意。
九势精研意未央,
笔耕不辍墨飘香。
传承九势千秋韵,
培育新苗路徜徉。
穆春风,治钢强,
弘扬书艺福泽长。
蔡邕智慧今犹在,
师生同路呈吉祥。
总之,蔡邕《九势》给予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让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将继续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上,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书法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穆治钢于教师进修学校
蔡邕(133~192年),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灵帝时为议郎等官。献帝时,拜左中郎将。迁都长安后,封高阳乡侯。董卓遭诛后,他亦被捕,死于狱中。蔡邕通经史、天文、音律、绘画,擅辞章,精篆隶,尤以隶书著称。

《九势》原文: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编辑: 李 牧
校审: 穆治钢
编审: 马汝义
监审: 尹卓悦
主编: 王景惠
编委: 陈金福 杨桂珍 一 琳
胡 江 朱明杰 晏明华
李 凤 郑洪金 孙立芳
李迎春 白晓涛 郭建芬
策划: 刘颖华
顾问: 刘金享 张顺富 张守儒
杨 闯 王伟长 吴文昌
劳淑芹 王国清 方胜利
任 冉 王 谨 李淑琴
李德兰 刘春华 王启顺
韩玉春 谭 颖 闫三堂
齐玉山 李景春 甘会文
朱成华 刘兆亭 张文革
王根权 穆治钢
出品: 李 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