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160期 总第721期


攀登十二栏杆坡的回忆
作者 雪山之鹰
主播 文 鹤
儿时在放牛山上听比我大的伙伴们讲,丽江的街道有我们梓里街的十多倍宽,街上的汽车比我们山上的牛羊还多,听他们讲起丽江粑粑、油条、冰淇淋这些好吃的东西,口水忍不住直往下流。所以,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跟随大人去赶丽江街。在那个“交通靠走,信息靠吼、治安靠狗”的年代,要去丽江唯一的办法就是走路。从梓里到丽江最起码也有三十五六公里的山路,一般要十二三个小时,才能到达丽江坝子边沿。
那时,十二岁之前能走路去丽江的孩子很少,那份自豪一般只属于十五六岁的男孩。经过我一年多的死缠硬磨,十一岁多时终于争取到同父亲去赶丽江街的机会。那个高兴劲啊!头天晚上就激动得半夜睡不着,脑海里尽想着在丽江城里看来往的汽车,逛百货大楼看琳琅满目的商品,畅游新大街、四方街、黑龙潭等这些向往很久的地方,品尝丽江粑粑、油条、冰淇淋这些梦中都没有尝过的东西。第二天早上天不亮,父亲收拾好去卖的东西,我挎上路途吃的火烧麦粑粑,用那个被茶垢染黑的塑料瓶装满冷开水,正式跟随父亲去丽江。
父亲背着货物,我挎着食物和水,从现在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具有古老历史、充满神秘传奇故事的金龙桥渡过金沙江,进入丽江地界的现古城区七河镇下金安村,出了村口赶路的人们都会挽起裤脚,把外衣脱下来放入背篮或背包里,把随身携带的水都拿在了手上开始爬坡。第一次跟随大人出门,爬坡前父亲一再叮嘱我不要抬头,脚步不要慌、心情要放松,我当时心里挺纳闷,连头都不能抬,这是要干什么呀?原来我们已经进入了去丽江的路途上坡最陡、路最险、天最热的一段―――十二栏杆坡。十二栏杆坡极其陡峭,大部分路段坡度都在八十度以上,要想直爬是不可能的了,只能以“之字拐”的形式逐步上升,整段坡路有可供两匹马驮子并行的长距离“回头之字拐”十二个,据大人们讲,为了确保通过的马匹安全,原来每个拐角处都安放了石栏杆,这段坡故起名十二栏杆坡。后来因为年久失修,大部分拐角的石栏杆已经不复存在,所有拐角处都只能一匹马驮子通过了,且赶马人还要帮忙扶着马驮子通过,以避免撞着石壁而“货毁马亡”。为了节省时间、缩短路程,人们在十二个大拐之间开辟了一条有无数只能满足人行走的“小型转拐”的小路,这样就形成了大拐套小拐,小拐连主路的“拐中拐”的奇观,无数的小拐像梯子一样往天上延伸。十二栏杆坡尤如一架登天的梯,从坡脚仰望,坡顶直达蓝天,登坡前决不能仰望坡头,不然必将失去攀登的信心,这就是父亲叮嘱我不要抬头的原因了。
我平时在家经常放牛、拾粪、砍柴、拈菌,山路跑得多,走路对我来说也不是大问题,我基本能够赶上大人们的步伐。走着走着身上的单衣湿了,里层的汗裤湿了,塑料瓶里的水越来越少了,额头上黄豆大的汗滴不停地渗出,有的流进了眼里、嘴巴里,有的落在了手上、地上、石头上,第一次去丽江的新鲜感荡然无存,那吵闹了一年的要求虽然实现了,但就当时看来,要去丽江看汽车、游黑龙潭、逛古城、吃丽江粑粑是多么的艰难啊!还有那些可怜的马儿,背上要么驮着沉重的货物,要么被头戴毡帽的赶马大叔骑着,全身象被水浸泡过一样,汗滴不停地滴到路上的泥土里。我的汗水是我自己要求了才换来的,但马儿的汗水肯定不是它自找的。我的眼角有大颗大颗的汗水流出,其实这不是我在哭,只是大眼角流汗而已,是在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努力。马儿的双眼却流着大颗大颗的泪滴,那才是真正的无言的哭泣啊,但愿能换回到达时的那一点点干瘪料豆吧。
整个十二栏杆坡垂直高度不超过两千米,但是坡长至少有十公里以上,由于该区域多为岩石结构,加上气候干热少雨导致植被稀少,整段路上很少有高大的乔木生长,一路烈日照射毫无遮挡,树荫成了赶路者的奢求。但大自然也没有忘记赐予赶路人一片可以歇气的地方,在坡路的中途生长了一颗高大的椿树,人们称为一颗树,这既表达了沿途树木的少,也表达了这棵树对于赶路者的珍贵。椿树营养不良又缺少水分的树枝无偿地为路人撑开了一把半荫半晒的伞,爬了坡的路人、马帮全都在树下休憩,很是热闹。爬到这里随身带的水都没了,喉咙、嘴唇开始干裂,水自然成了人们最大的渴求。每天都有三五个“披星戴月”的纳西盼金妹(小姑娘)在这里卖水营生,五分一小碗、一毛一大碗、二毛管喝够,但是那个年代,有钱人才能管喝够,只有赶马大叔才舍得管喝够,心里好生嫉妒羡慕恨啊。有些赶马小哥因经常在这里过路,似乎与卖水姑娘很熟的样子,时不时还互相打情骂俏互送秋波,听其他的大人讲,有的卖水姑娘也被赶马小哥拐走,上演了一桩桩“拐婚”的爱情故事,因为那个年代赶马哥有钱,走的地方多,见多识广,也很会哄人开心,获取姑娘的芳心。这方面精彩的爱情故事那时父亲不太允许我听,都是道听途说。
我喝了一毛钱的凉水,稍作休憩,又跟在父亲和一群大人的后面继续出发。同行的人有同村的、不同村的,有外地的、当地的,熟悉的人们一路摆着龙门阵分散注意力缓解疲劳,那些爱唱曲子、调子的老爷们,用那烟锅巴嗓子时不时来上几段爬坡调,不远的前方或后方偶尔也会有人回应几段。磨破的脚板、勒红的肩膀疼痛难忍,但是在大人们一路的调侃、说笑、唱调子的气氛中,痛感得到了稍微的缓解,但汗水始终陪伴我走完了十二栏杆坡剩余的里程。
爬完十二栏杆坡,经过了叫对脑壳、燕麦地、山神庙、一碗水等地名的路段,这些路段有坡路、平路、树荫、泉水,偶有鸟语花香,虽然不是游山玩水,但也不是那么艰难了。经过十二三个小时左右的路程,下午六、七点终于到达丽江坝子边沿那个叫箐门口的村庄歇马店。此时,我已饿得前胸贴后背,累得快散架!只想饱饱吃一顿,好好睡一觉!
第二天一大早进城卖东西,卖完东西,采购好货物,吃过午饭,没有大事要办的人,中午一二点左右都紧早紧晚往回赶了。我是在家就和父亲谈判好的,必须在丽江玩半天,下午父亲带着我首次逛了新大街、百货大楼,游了黑龙潭、四方街。首次看到了解放牌汽车,认识了偏三轮和当时一种特别的拖拉机――火钳夹。首次尝过了丽江粑粑、油条、冰淇淋。为了节约时间更为了节约钱,晚上又回到箐门口歇马店休息,第二天一大早又往回赶。
首次攀登十二栏杆坡虽然让我承受了皮肉之苦,但更多的是享受到精神之乐,登山时的劳累和各种辛苦荡然无存。首次攀登十二栏杆坡去丽江的经历让我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更让我真正体验到了家乡人们生存的艰难和挣钱的艰辛!那次经历后我自己突然长大了、懂事了,从一个顽劣的孩子变成一个小大人!我再也没有乱要乱花一分钱,下定决心要好好上学,不再逃学,长大后一定要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精彩的世界!
几十年过去了,随着树底公路、丽江永公路的修通,这条茶马古道渐渐无人行走逐渐荒芜,沿途村庄也建设了农村公路,原来的道路已经逐步消失,或成为了田地和山林,或长满了野草灌从。如今丽攀高速公路的隧道从十二栏杆坡正间中穿过,曾经的马铃声、赶路者的谈笑声、山歌曲调声已经被汽车的轰鸣声代替。曾经的卖水姑娘已熬成村里的老太婆,曾经的赶路人或已逝去或已白发两鬓,路上的故事也已经成为传说。好在高速路建设者把隧道取名为十二栏杆坡隧道,保留了历史的记忆。
如今我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不说,柏油路早已通到家门口,乡亲们再也不用爬那么陡的坡,走那么远的山路,条件好点的家庭都买了货车、轿车,人背马驮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我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级级跨进不同的学校读书,最终走出了大山,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但儿时的记忆犹如昨天,爬十二栏杆坡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我坚信,随着乡村振兴等政策的全面实施,家乡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2024年5月17日
~~~ ~~~ ~~~ ~~~
主编 曹立萍
摄影 杨 波
作者 雪山之鹰
主播 文 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