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说粽
又到了端午节吃粽子的时候了。
现在的粽子,都是用芦叶或箬叶盛包糯米的角状。一开始的粽子就是这样吗?它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
南北朝《续齐谐记》 载:“ 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区曲,白日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恒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曲依其言。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及五色丝,皆汨罗水之遗风。"
筒粽
《续齐谐记》 是叙神仙怪异之书。同时代的《荆楚岁时记》也有类似记录。这透露了两个信息,是可信的。
第一,现在叶包粽以前的粽子形式是筒粽。
筒粽,就是将米置于生长不到一年的青竹筒里,再加上水,将头部堵塞。然后放在火上烤适当时间待熟,破竹即可食之。
筒粽之所以出现,是出于古人于野外行路需要。山林茂密,不遇人家,又不能携釜以煮食。砍竹烧粽,就地取材,方便可行。之所以用不到一年的青竹,因其水分完足,耐烧。
东汉建武年间,筒粽制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划开竹子,放入米,然后用丝缠住,放入锅内煮或蒸熟。这种筒粽到唐宋之时,依然存在。唐朝褚朝阳“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白居易在《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中说:"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同时代的元稹在《表夏十首》中也说,"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都提到了筒粽。
筒粽发展到最后,就是现在的竹筒饭。
第二,最早人们在端午,是用筒粽抛江祭龙的。
食粽,是同端午节联系在一起。而端午节,是越人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
春秋以前,长江以南广泛存在着越人,史书上称为"百越"。越人善水,以楫为马,以舟为车,来去如飞。对水上越人来说,龙是他们的祖神。
在先秦,古人实行的历法是《夏小正》这样的太阳历,一年十个月,二十四节气,正月自春分开始,故五月初五日端午夏至合一,该日,"飞龙在天",青龙七宿出现在星空的南中方。 所以越人在该日祭拜祖神。越人祭神所献必是筒粽,无他,筒粽便于携带。
那么,越人所献米粽,是原始筒粽,还是后来改进的丝缠筒粽?应该是前者。因为原始筒粽烧制,部分破损,撒入水中,蛟龙易取食,才符合祭龙本意。《续齐谐记》说"常年所遗,恒为蛟龙所窃",即此意。只是到了西汉以后,诸越基本为汉武帝所灭,融合到汉族中。端午将筒粽遗江,人们已忘了它的起源,惟记得战国时祭吊屈原。抛粽原为祭龙,后来变成防龙食用了。
最早祭龙的筒粽,所用之米是像元稹所说的粳米,还是糯米?
我认为是糯米。因为糯米比粳米更有粘性,投入水中,不易散开,更便于龙神食用。
糯米很早就出现了。据考古,居今五千年至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同时发现了粳米和糯米。河姆渡人属于越人。既有糯米,何不用之?
所以,网上有人说,明清之际才出现了糯米粽子,不确切。
南方用糯米制粽,北方呢?
东汉未年学者应劭著《风俗通义》,其中记载了一种叫"角黍"的粽子,"菰叶裹粘米"而成,这里粘米指黍米。西晋名臣周处《阳羡风土记》中也说,"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北方在明清以前,一直以旱作农物谷类为主。黍培育甚早,八千年前在磁山文化中就出现了。自稷和谷子相继成为主粮后,黍居次,又带粘性,包粽子正好。菰就是现在的茭白,产菰米,周时被当作第六谷。后来因产量低,退出粮食系列。宋代后,菰受一种名叫黑穗菌的真菌感染,不再产米,茎发粗,长成了白嫩嫩像笋又像瓜的茭白。
牛角粽
菰
菰米
茭白
用菰叶包黍成角黍,同中国阴阳思想有关。黍米为阳;菰叶(粽叶)为阴,阴阳结合,取驱邪纳福、祈求平安之意。
角黍包成牛角形,应该是仿"三牲"中的牛角,用于祭祀的。晋人范汪在《祠制》中说,“仲夏荐角黍䉽”,可以为证。用来包粽的菰叶,长而狭窄,一根菰叶盘旋缠绕,越包越大,最后封口,就是牛角状。
北方端午包角黍并用于祭祀,应该是受南方的影响。因为在先秦时代,端午和夏至合一。南方多水,重在祭祀龙神。取竹筒米,乃是出于自然,出现较早,先后用于祭龙和屈原。而北方炎热,该日被称为"毒月毒日",重在避邪防毒,所谓角黍阴阳相济,乃是出于老子《道德经》中"万物背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完全是人工的哲学构建而非习俗。说白了,就是天太热,阳气太盛,用阴包住,凉快一下。故北方制粽祭祀是模仿南方,又加入哲学思想,变筒米为包米。其记载出于东汉末,祭祀纪录出于两晋及其后,时间较晚的原因,正在于此。
菰叶包的粽子可大可小。乐府诗集月折杨柳歌五》中有:“菰生四五尺,素身为谁珍。盛年将可惜。折杨柳,作得九子粽,思想劳欢手。”“九子粽”就是用丝线从大到小将九个粽子串起来,形容多子多福。
汉晋时的角黍,里面要包栗枣,用草木灰水煮。草木灰含碱,能增加米的粘性。
角黍是黄的
五胡乱华,晋室南渡,把粽子这种新包法带向了南方。后来客家人把角黍制作带到了广东,就是现在的碱水粽。
用黍包粽子,现在北方只剩下了山西、东北等地。但它的影响还在,现在北方粽包枣的习惯,应该传自角黍。
到了唐代,粽子种类已经非常丰富。据《岁时杂记》中记载,当时品种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又有九子粽”,段成式《酉阳杂俎》亦记述京都长安“庚家粽子,白莹如玉”。这时应该黍米粽和糯米粽并存。当时著名的"赐绯含香粽",官方宴会时皇帝赐与百官,就是以糯米掺入红色香花提炼出的香料包制而成,吃时装盘,淋上蜂蜜。
黍米粽和糯米粽并行的情况,从唐宋诗也可看得出来。黍米粽专用角黍称之,例如杨巨渊的"满槃角黍细包金"(《谢人送粽》),而糯米粽则称为角粽,如“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却愁南去棹,早晚到潇湘。”这是唐朝姚合《夏夜宿江驿》,他去湖南路上写的。如果对此还有疑义,认为角粽有可能是角黍,那么,"粽剥雪肤明席上"(宋朝孔武仲《铜陵县端午日寄兄弟二首·寄季毅》),"雪似外表,白米粽子无疑了吧?
在唐宋粉碎技术逐渐发达后,黍磨面作蜜糕,又用来酿酒,故明清以后,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所言,粽子"多用糯米矣",北方也流行糯米粽子了。
粽子的配料也随时代不断变化。"粽里觅杨梅"(南梁 · 徐君茜 《共内人夜坐守岁诗》),南北朝时就出现杨梅粽了。以后层出不穷,北方通行蜜枣粽。而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将粽子分成了甜、咸两类。北方主食面,粽子节用,故多甜。南方主食米,粽子日食,故多咸。
唐宋以后,粽子叶也有变化。宋人为许慎《说文解字》加"糉(粽)"字,将其解释为“芦叶裹米也”。可见此之前用芦苇叶包粽已经出现。自此以后,芦叶一直就是北方包粽的主流。另外,北方还有使用玉米棒包叶包粽子的。
而南方,以后主流粽子叶则为一种叫"箬竹"的叶子,就是张志和《渔歌子》中"青箬笠"的制作材料。唐诗中有箬笠包东西的记录,"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唐代柳宗元《柳州峒氓》)估计箬叶就是在唐代以后逐步替代菰叶的。
除此之外,南方各地因地制宜,还使用了各种包粽叶子。如桂竹叶、月桃叶、芭蕉叶、檞叶,荷叶、粽粑叶、竹笋壳等。
至于系粽材料,如 《续齐谐记》 所述,一般用丝线。唐宋诗里多有反映。如欧阳修的"五色新丝缠角粽"。
还有一种马莲草,也可用于系绑粽子,煮后韧且增粽香。我的老家皇甫川,卖粽人常用此物。
有意思的是,明清时,粽子开始有了独特的寓意,被包成毛笔一样粗细,称“笔粽”,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家人特意给他们包笔粽吃,取其谐音“必中”。
现在高考,学子们常举行一种仪式,头顶粽子,也是取"中"的寓意。
今天是端午节,学校放假又发了粽子。静味瑶华句,诗粽赋年华。吃粽同时,又于文字中细品粽味,也算人生一趣吧。
(图片选自网络,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