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画常用式样名称:
条幅:
一张长宣纸全开或对开(半折),为条幅。
楹联:
两张对开条幅,分别书写上下联,
也称对联或对子。
中堂:
将纸全开或比全开稍小,
单独或挂于楹联之间为中堂。
斗方:
将宣纸裁成八开左右大小
(约1尺见方)称斗方。
匾额:
又称横披,
条幅横书装框或刻于木板悬挂于壁上。
条屏:
以中堂、条幅等尺寸的料纸,
写成一组作品,为条屏。
扇面:
尺寸如扇形,
有纨扇与折扇,亦可装裱。
册页:
将小幅作品装裱,合成册,
以便翻阅,故名册页。
手卷:
亦成横轴,不便悬挂,
只适合在书桌上舒展,看后收起。
二、落款与钤印的讲究:
1、落款:
落款内容为作者姓名(包括字、号)、
时间、书写内容甚至包括书写地点、
环境或气候等。
落款有上款、下款之分,作者姓名为下款,
作品赠送对象为上款,
上款一般不写姓只写名字,以示亲切,
如果是单名,姓名同写。
在姓名下还要写上称谓,
一般称“同志”、“先生”,
再下面写“正之”、“正书”、
“指正”或“嘱书”、“嘱正”、
“雅正”、“惠存”等。
上款可写在书作右上方或正文结束以后,
但上款必须在下款的上方,以示尊敬。
一般不与正文齐平,可略下些,字比正文小。
落款要竖写,可写两行,
也可一行只写作者姓名(称穷款)。
2、钤印:
钤印,就是盖章。
印章分朱文印和白文印两种,
朱文印又称阳文,即字是凸出的,
印在纸上字是红色的;白文印又称阴文,
即字是凹陷的,印在纸上字是白色的。
从印章的内容来分,又有姓名印、
斋号印及闲章。
一般在落款人名后盖一姓名印,
若嫌空还可再加盖一斋号印,
不可连盖两方同一内容的姓名印。
可盖一方姓印,一方名印,
而往往又是一朱一白。
为了使书作上下前后呼应,
往往在书作右上方再盖一起首印,
又称引首印。
3、盖印的忌讳:
上落款不能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
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
国画直幅落款下盖印,直下底角,
不可再盖压角闲章。如右上落款,
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
右下角可盖闲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
闲章就不需盖了。
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
不可盖在方形压角闲章的位置。
方形闲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
国画直幅落款,末行末字,
与其它行不可整齐,盖印亦如此。
盖二印:
方形,圆形,不可同盖,同形印可匹配;
一大一小,不可匹配。同样大小可匹配;
一长方形,一椭圆形,不可匹配。
同形印可匹配;上阳文,下阴文,
不可匹配,上阴下阳可匹配;上阳文,
下阳文,不可匹配,上阴下阳可匹配;
上阴文,下阴文,不可匹配,
上阴下阳可匹配。印章下方,不能再题字。
已经落款盖印字画,款后不可再落上款赠人,
那就失敬了。
花头,鸟尾,树枝,山顶上,
不能落款盖印,这是画家最起码的常识。
匠人或机器刻的印章,最好不要用在书画上,
尽量用艺术家篆刻的印章,以石章最佳。
普通印泥,不适用书画,要用八宝印泥。
盖印距离不可太远太近,
相隔一个印距离最好。
画上尽量不要写打油诗,容易被人取笑,
弄巧成拙,贬为低俗。
上款上端不可盖闲章,压在人名头上,
人家很忌讳。
压角闲章,不可太小,要适中。
压角闲章,不可盖二方以上,
一方即可,印与纸边距离约1.5厘米最好。
姓名印,不可连盖3印以上,
应盖2印,或1印。
上下左右,不要任意盖印,盖多不如盖少,
印章印泥不佳,不如不盖。
盖印,不能东倒西歪。
书法四联首幅,右上可盖小长形章,
其馀不可盖,如统统盖上,格调就破坏了。
三、常用落款用词:
1、称谓
长辈:
吾师、学长、先生、女士
平辈(或小辈):
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
学兄(弟)、学友、方家、先生、小姐
关系较亲密:
学(仁)弟、吾兄(弟)
老师对学生:
学(仁)弟、学(仁)棣、贤契、贤弟
同学: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
2、上款客套语或敬词
雅赏、雅正、雅评、雅鉴、雅教、雅存、
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赏、清正、
鉴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博鉴、
尊鉴、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
是正、教正、讲正、察正、请正、两正、
就正、即正、指正、鉴之、正之、哂正、
教之、正腕、正举、存念、属粲、一粲、
粲正、一笑、笑笑、笑存、笑鉴、属、
鉴、玩。
3、下款客套语或敬词
书法题款用:
敬书、拜书、谨书、顿首、
嘱书、漫笔、戏书、节临、
书、录、题、笔、写、临、篆。
绘画题款用:
敬、题、记、仿、写、
跋、录、赞、画、习、
敬赠、画祝、写祝、写奉、顿首、
并题、题识、题句、敬识、题记、
谨记、并题、题跋、拜观、并录、
自赞、题赞、自嘲、手笔、随笔、
戏墨、漫涂、率题、谨写、敬写。
篆刻边款用:
刻作、记、制、治石、篆刻。
四、落款时间(农历)雅称:
一月:
端月、寅月、泰月、初月、元月、陬月
初阳、孟阳、首阳、元阳、青阳、正阳、
春阳、首阳、端春、肇春、孟春、首春、
初春、上春、春王、大簇、嘉平、孟陬、
二月:
仲钟、仲春、酣春、大壮、侠钟、中和、
仲阳、阳中、卯月、丽月、令月、花月、
杏月、如月、
三月:
暮春、季春、晚春、杪春、春杪、三春、
契月、花月、嘉月、蚕月、暮月、辰月、
病月、喜月、桐月、季月、央月、蚕月、
姑洗、
四月:
首夏、维夏、槐夏、孟夏、早夏、初夏、
桃月、巴月、余月、乾月、槐月、梅月、
余月、清和月、新夏、中吕、仲吕、麦秋、
清和、槐序
五月:
超夏、中夏、月午、月蒲、月如、月皋、
月榴、月雨、月景风、榴月、蒲月、蒲节、
菖节、艾节、浴兰、节蕤、宾榆、
六月:
杪夏、季夏、晚夏、三夏、暑月、荷月、
极暑、且月、未月、且月、暑月、伏月、
荷月、梓月、天观、林钟、精阳、
七月:
少秋、新秋、肇秋、孟秋、首秋、初秋、
肇秋、兰秋、萧秋、凉月、棟月、申月、
相月、否月、巧月、兰月、商月、冷月、
兰月、凉月、相月、夷则、初商、
八月:
仲秋、中秋、桂秋、仲商、迎寒、观月、
桂月、壮月、酉月、清月、壮月、桂月、
获月、南莒、柘月、
九月:
暮秋、晚秋、杪秋、季秋、秀秋、暮秋、
凉秋、三秋、穷秋、秋秒、戌月、玄月、
剥月、菊月、菊月、咏月、玄月、菊序、
霜序、杪商、季商、季白、
十月:
孟冬、开冬、初冬、上冬、亥月、阳月、
良月、坤月、檀月、吉月、良月、应钟、
小春、小阳春、玄英、阳春、
十一月:
子月、葭月、畅月、子月、冬月、复月、
辜月、鸭月、畅月、枣月、仲冬、阳夏、
霜天、龙潜、黄钟、霜月、葭(jia)月、
十二月:
穷冬、严冬、季冬、末冬、寒冬、严冬、
苍冬、三冬、暮冬、杪冬、极月、除月、
丑月、腊月、冰月、临月、余月、涂月、
严月、嘉平月、腊月、除月、栎月、暮节、
暮岁、冬杪、步杪、穷年、穷纪、嘉平、
大吕、
季节农历月份别称
[春季]
东皇、青春、阳春、三春、九春、春节、
苍灵、清阳、艳阳、阳节、淑节、韵节、
[夏季]
炎夏、清夏、朱夏、三夏、九夏、昊天、
炎节、炎序、朱律、朱明、长赢、长夏、
[秋季]
商秋、三秋、九秋、金天、白藏、萧长、
高商、商节、素节、素商、凄辰、
[冬季]
元冬、清冬、三冬、九冬、寒冬、隆冬、
严冬、冬节、元英、元序、玄英、岁余、
严节、安宁、寒辰、
五、
书画常用
规格尺寸:
1、三尺宣纸(100×55厘米)
三尺全开:100×55(标准三尺)
大三尺:100×70(三尺长度,宽度二尺)
三尺加长:136×50
三尺横批:100×55(标准三尺)
三尺单条(立轴):100×27
(长度三尺,宽度对折)
三尺对联:100×27(长度三尺,宽度对折)
三尺斗方:50×55(宽度不变,长度对折)
2、四尺宣纸(138×69厘米)
四尺全开:138×69(标准四尺)
四尺横批:138×69(标准四尺)
四尺立轴:138×34(长度不变,宽度对折)
四尺对联:138×34(长度不变,宽度对折)
四尺斗方:69×68(长度对折,宽度不变)
四尺三开:69×46(长度1/3,宽度不变)
四尺六开:46×34(长度1/3,宽度1/2)
四尺四开:69×34(长度1/2,宽度1/2)
四尺八开:35×34(长度1/4,宽度1/2)
3、五尺宣纸(153×84厘米)
五尺全开:153×84(标准五尺)
五尺横批:153×84(标准五尺)
五尺单条:153×42(长度不变,宽度对折)
五尺对联:153×42(长度不变,宽度对折)
五尺斗方:77×84(长度对折,宽度不变)
4、六尺宣纸(180×97厘米)
六尺全开:180×97(标准六尺)
六尺三开:60×97(长度1/3,宽度不变)
六尺对联:180×49(长度不变,宽度对折)
六尺斗方:90×97(长度对折,宽度不变)
5、七尺宣纸
(238×129厘米)
七尺全开:238×129(标准七尺)
6、八尺宣纸
(248×129厘米)
八尺全开:248×129(标准八尺)
八尺屏:234×53
八尺斗方:124×124
7、一丈二尺宣纸
(367×144厘米)
一丈二尺:367×144(标准丈二)
大一丈二斗方:180×142
小一丈二:360×96
8、一丈六尺宣纸
(503×193厘米)
一丈六尺:503×193(标准丈六)
9、一丈八尺宣纸
(600×248厘米)
一丈八尺:600×248 (标准丈八)
甲子表顺序
六十甲子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时间表示方法,由天干和地支两两相配而成,用于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天干有十个,分别是:
甲、乙、丙、丁、戊、
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个,分别是:
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和地支按照固定的顺序相配,组成了六十个组合,每个组合代表一个年份,六十年一个周期。
六十甲子表的顺序是: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
戊辰、己巳、庚午、辛未
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
戊寅、己卯、庚辰、辛巳、
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
戊子、己丑、庚寅、辛卯、
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
戊戌、己亥、庚子、辛丑、
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
戊申、己酉、庚戌、辛亥、
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
戊午、己未、庚申、辛酉、
壬戌、癸亥。
这个顺序是按照天干和地支的固定顺序依次相配而成的,每个组合代表一个年份,六十年一个周期。
在纪年中,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周期,且起始干支为“甲子”,故称作为“六十甲子”。

一、中国别称
赤县、神州、诸华、中华、华夏、诸夏、
中夏、方夏、函夏、禹城、禹迹、禹甸、
九州、九牧、九区、九域、八州、海内、
震旦、华、夏、汉、
二、省级别称
1、 北京:京、 2、 天津:津、
3、 河北:冀、 4、 山西:晋、
5、 辽宁:辽 5、 内蒙古:蒙
7、 吉林:吉、 8、 黑龙江:黑、
9、 江苏:苏、 10、上海:沪.申、
11、浙江:浙、 12、安徽:皖.徽、
13、福建:闽、 14、江西:赣、
15、山东:鲁、 16、河南:豫、
17、湖北:鄂、 18、湖南:湘、
19、广东:粤、 20、广西:桂、
21、海南:琼、 22.重庆:渝.巴、
23、贵州:黔、 24、四川:蜀.川、
25、云南:滇、 26、陕西:秦.陕、
27、西藏:藏、 28、甘肃:陇.甘、
29、青海:青、 30、宁夏:宁、
31、新疆:新、 32、香港:港、
33、澳门:澳、 34、台湾:台、
三、城市别称
1.北京:京.燕、 2.上海:沪.申、
3 、天津:津、 84、福州:榕城、.
5.昆明:春城、 6、济南:泉城、
7、哈尔滨:冰城、 8、镇江:京口
9、自贡:盐城、 10、个旧:锡都、
11、抚顺:煤都、 12、景德镇:瓷都、
13、鞍山:钢都、 14、重庆:渝.山城
15、许昌:烟城、 16、洛阳:牡丹城、
17、玉门:油城、 18、雅安:雨城、
19、泉州:刺桐城、20、南昌:英雄城、
21、太原:龙城、 22、西安:唐都.长安、
23、金昌:镍都、 24、呼和浩特:青城、
25、宁波:甬、 26、开封:汴、
27、苏州:姑苏、 28、扬州:维扬.瓜州、
29、广州:穗城.羊城.花城
30、南京:石头城.宁城、
31、成都:蓉城,锦城
四、区域别称
1.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地区。
2.江东:又名江左,三国时期孙吴统治区,长江南岸的今苏南.浙江及部分皖南地区称为"江东"。
3.江表:泛指长江以南地区。
4.三吴:古地区名,《水经注》指吴郡、吴兴、会稽为"三吴",《元和郡县志》指吴郡、吴兴、丹阳为"三吴"。
5.两淮:宋熙宁后分淮南路为淮南东、西二路,简称淮东、淮西,合称"二淮",元代以后指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淮南、淮北二盐场。
6.三楚:秦汉时分称战国楚地为西楚、东楚和南楚,即"三楚",西楚在今豫东、皖北和江苏西北部一代,东楚在今江苏(除西北部以外)、安徽东南部及浙江北部地区,南楚在今安徽西南部及江西、两湖一代。
7.三辅: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管辖京都及其附近地区,合称"三辅"。
8.三秦:秦亡后,项羽三分秦帮地关中,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领
今咸阳以西和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领咸阳以东地区,封董翳为翟王,领今陕西北部地区,合称"三秦"。
9.三湘:一说湘水上游的漓湘、中游的潇湘、下游的蒸湘,总名"三湘"。一说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近代一般用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
10.三晋:春秋末晋国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是为战国时的韩、赵 、魏三国,历史上称为三晋,近代亦作山西省的别称。
11.三关:通常指上党关、壶口关、万陉关,也有说为阳平关、江273关、白水关。
12.三江:《山海经》称长江、湘水、沅水为三江。《元和郡县志》称岷江、澧江、湘江为西中南三江。
13.三河:汉人称河东、河内、河南三郡为"三河"。
14.河东:战国至汉时指今山西省西南部,唐以后泛指今山西省。
15.三巴:三国时四川有巴郡、巴东、巴西,称作三巴。
16.三岛:秦汉方士称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为仙人所居之地。
17.五岳:即嵩山(中岳)、泰山(东岳)、华山(西岳)、衡山(南岳)、恒山(北岳)。
18.五湖:说法不一:(1)以太溱为五湖;(2)以太湖及附近四湖为五湖;(3)谓五湖非一湖,并不在一处。(4)近代一般以洞庭、鄱阳、太湖、巢湖、洪泽和五湖。
19.八桂:广西的代称。
20.八闽: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
21.九州:又称九域、九原。古代中国设置有九个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22.十洲:传说瀛洲、长洲、玄洲等十个洲都在八方大海中,为神仙居住的地方。
23.百越:又称百粤。古时南方江浙闽粤一带,建有东越西越等国。故称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