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斯《用笔法》启悟
穆治钢
书法传承底蕴深,
千年文化见精神。
李斯笔法蕴真谛,
后学探寻悟妙门。
重修身,磨匠心,
笔耕不辍意沉吟。
春风化雨育桃李,
墨香四溢满乾坤。
2013 年,我应中国美术学院的邀请,进行了一场题为《艺术与人生》的演讲。在此之前,我曾多次受到大学、中学、小学的邀请,作教书育人的报告,甚至还曾在北京、上海、西安、香港等地进行过演讲。然而,这次要在专业性极强、顶级艺术专家众多的中国美术学院作学术演讲,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因此我感到压力巨大。为了确保演讲的成功,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而这篇李斯《用笔法》的解读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最终,我的演讲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也有幸被聘为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与人生”讲座教授和客座教授。
一、引言 书法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艺术,它以独特的线条之美,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作为一名书法教育工作者,我深知书法教学的重要性,也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四十年的书法教学生涯中,我不断学习、研究各种书法理论和技法,其中李斯的《用笔法》给了我很多启示。
李斯,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以小篆为主,风格规整、线条流畅、结构严谨,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用笔法》,更是总结了他多年的书法实践经验,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书法理论著作。
在我看来,《用笔法》不仅是一部书法技法的指南,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智慧之书。它告诉我们,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表达情感、追求真理的方式。通过学习书法,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专注力和耐心,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作为一名高级教师和专职书法教研员,我深感自己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书法艺术的重任。在教学中,我不仅注重传授学生书法技法,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书法、热爱书法,让书法这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用笔法》的解读 翰墨飘香书妙法,
前贤李斯理蕴含。
急回疾下彰节奏,
送脚运笔生气连。
轻与重,舒与卷,
线条变化寻自然。
传承国粹心无悔,
教书育人重任担。
1.“夫书之微妙,道合自然”
书法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与自然的契合,这一观点体现了书法艺术对自然的尊重和借鉴。李斯的《用笔法》强调了书法创作中自然的重要性,他认为书法应该像自然一样自然而然地产生,而不是刻意为之。在书法创作中,我们可以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将自然之美融入到书法线条之中。例如,山脉的起伏、河流的蜿蜒、树木的生长等自然形态都可以成为书法创作的灵感来源。通过观察自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法的节奏、韵律和力度,从而创作出更加生动、自然的书法作品。
2. “先急回,后疾下”
这是李斯提出的一种用笔技巧,强调了笔画的起笔和收笔。这种技巧要求在起笔时迅速而有力,然后在收笔时轻快而自然,使笔画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具体来说,“先急回”是指起笔时要迅速而有力,如“藏头护尾”,这样可以使笔画更加稳健、有力;“后疾下”则是指收笔时要轻快而自然,如“力在字中”,这样可以使笔画更加流畅、自然。这种用笔技巧不仅适用于篆书,也适用于其他书体的创作。例如,在隶书和楷书中,“先急回,后疾下”的技巧可以使笔画更加生动、有节奏感;在行书和草书中,这种技巧可以使笔画更加流畅、自然。
3. “送脚”、“舞笔”
“送脚”是指笔画的收笔,要像游鱼得水一样自然流畅;“舞笔”则是指笔画的运行,要像景山兴云一样生动有势。这两个概念强调了笔画的生动性和表现力。在书法创作中,笔画的收笔和运行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直接影响到书法作品的气韵和神采。“送脚”要求笔画的收笔要自然流畅,不能出现生硬、突兀的感觉,这样可以使书法作品更加生动、自然。“舞笔”则要求笔画的运行要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不能出现呆滞、无力的感觉,这样可以使书法作品更加生动、有气势。例如,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送脚”和“舞笔”的运用非常自然流畅,使整篇作品气韵生动、神采飞扬。
4. “或卷或舒,乍轻乍重”
书法作品中的线条要有变化,有轻重之分,有卷曲舒展之别。这样的线条才能富有生命力,表现出书法家的情感和个性。在书法创作中,线条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书法作品更加生动、有节奏感。“或卷或舒”是指线条的卷曲和舒展,如“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样可以使书法作品更加富有变化和韵律感;“乍轻乍重”则是指线条的轻重之分,如“锋正则四面势全”,这样可以使书法作品更加富有节奏感和力度感。例如,在颜真卿的《颜勤礼碑》中,线条的变化非常丰富,有卷曲舒展之别,也有轻重之分,使整篇作品显得非常生动、有气势。
三、书法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书法教学意义深,
为人师表贵有心。
观察自然悟灵感,
传统文化经典寻。
基础牢,创意新,
个性发展不忘根。
教学相长齐进步,
笔耕不辍永传薪。
1. 书法教学的目标和意义
书法教学的目标不仅是传授书法技巧,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个性品质。通过书法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观察力、专注力和表现力,同时也能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教授楷书时,可以引导学生欣赏颜真卿的《颜勤礼碑》,让他们感受其中的端庄秀丽、刚劲有力,从而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追求。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在书法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欣赏优秀作品、示范讲解、实践练习等,让学生逐步掌握书法技巧。同时,要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尝试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比如,在教授行书时,可以让学生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感受其流畅自然、气韵生动的特点。然后,鼓励学生在临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加入自己的理解和风格,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3. 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在书法教学中的体现
书法教学要注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学生既要了解和传承传统书法的精髓,如笔法、结构、章法等,又要鼓励他们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在教授篆书时,可以先让学生学习李斯的《峄山碑》,掌握篆书的基本笔法和结构。然后,引导学生将篆书的古朴之美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篆书作品。
4. 个人在书法教学中的经验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展示优秀作品、讲述书法故事等方式,让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课堂上展示一些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颜勤礼碑》等,让学生欣赏这些作品的美感和艺术价值。同时,给学生讲述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如王羲之的“墨池”故事,让学生了解书法家们的勤奋和执着。
(2)注重基础训练:从笔画、结构等基本要素入手,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授楷书时,我会让学生先练习基本的笔画,如横、竖、撇、捺等,让他们掌握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的要领。然后,再让学生练习一些简单的结构,如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等,让他们学会如何安排笔画的位置和比例。
(3)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例如,有些学生性格比较急躁,我会让他们多练习一些篆书,让他们学会沉稳和耐心;有些学生比较内向,我会让他们多参加一些书法比赛,让他们锻炼自己的胆量和表现力。鼓励创新:鼓励学生在书法创作中发挥想象力,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和技巧。
四、《用笔法》对现代书法教育的启示 书法教育重任肩,
传承古法创新篇。
教师素养要提升,
教学方法多钻研。
重审美,育文化,
经典临摹心手连。
科技助力新发展,
书法之花绽校园。
1. 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教师应深入研究《用笔法》等书法理论,提升自身书法水平和教学能力。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借鉴古代书法家的经验,如王羲之的“永字八法”、颜真卿的“颜体”等,丰富教学内容。
参加书法培训和研讨会,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创新
采用示范讲解、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法技巧。
鼓励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平板电脑、数字书法等,进行书法创作和交流。
结合李斯用笔法中的“先急回,后疾下”等技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书法的节奏和韵律。
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展览、参加书法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学会欣赏书法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意境美。
介绍书法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价值,加深学生对书法的理解。
引导学生临摹古代经典书法作品,感受不同书法家的风格和特点。
开展书法文化讲座、举办书法作品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4. 书法教育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书法的魅力,如参观书法名迹的虚拟展览。
借助在线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书法学习资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交流。
运用数字书法工具,如电子字帖、书法软件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网络书法课程,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受益于书法教育。
我们可还以更好地将《用笔法》等古代书法理论与现代书法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书法素养和创造力,推动书法教育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让书法教育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优质的学习体验。
五、总结 李斯笔法蕴道理,
书法教学路不迷。
技巧理念深领悟,
教学相长各受益。
承传统,展希冀,
创新探索化奇迹。
引经据典添风采,
育得桃李满庭蹊。
1. 强调《用笔法》的价值和对书法教学的指导意义
李斯的《用笔法》是书法艺术的瑰宝,其价值不可估量。这篇论著虽然不长,但蕴含着丰富的书法技巧和深刻的艺术理念,为我们揭示了书法创作的奥秘。在书法教学中,我们应深入研究《用笔法》,将其作为重要的指导依据。通过对《用笔法》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书法的本质,掌握正确的用笔方法,提高书法技艺。同时,《用笔法》中的艺术理念也能启发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让书法教育更具深度和内涵。
2. 表达对书法教育未来发展的期待
书法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我们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在未来的书法教育中,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我们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让他们在书法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优秀书法素养的学生,让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3. 结合个人教学经历和学生作品案例进行详细阐述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自己四十年的书法教学经历和学生作品案例,对上述观点进行详细阐述。我会分享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展示学生在学习《用笔法》后取得的进步和成就。同时,我也会分析一些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如何通过《用笔法》的指导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我希望能够为广大书法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4. 引用相关的书法理论和教育理念支持观点
为了更好地支持自己的观点,我将引用相关的书法理论和教育理念。例如,我会引用《笔法论》中的“笔法者,所以传其心,非所以传其形也”,强调书法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内心感受的重要性。我还会引用《书谱》中的“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说明书法学习的阶段性和渐进性。这些书法理论和教育理念将为我的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5. 参考《用笔法》相关的书法教育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
此外,我还会参考《用笔法》相关的书法教育资料,如《书法教育学》《中国书法史》等,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这些资料将为我提供更广泛的教学素材和案例,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书法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同时,我也会借鉴其中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通过对李斯《用笔法》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书法艺术,培养出更多具有优秀书法素养的学生。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书法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穆治钢于上海书法创作室
注:李斯《用笔法》启悟是2013年我在中美术学院学术讲座之前所备用的内容之一。
李斯 《用笔法》原文:
夫书之微妙,道合自然。篆籀以前,不可得而闻矣。自上古作大篆,颇行于世,但为古远,人多不详。今斯删略繁者,取其合理,参为小篆。凡书,非但裹结流快,终籍笔力轻健。蒙将军恬《笔经》,犹自简略。斯更修改,望益于用矣。
夫用笔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
穆治钢,1983 年从事书法教学工作,高级教师,专职书法教研员。2010年被上海官方引进,穆治钢悬纸书法艺术馆在上海成立。现任上海悬纸书法研究院院长、大公书画院顾问、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与人生"讲座教授,首位连续十年当选吉沪两地政协委员;首位上海旅游区形象代言人和长白山旅游形象大使;首位央视春晚现场创作的书法家。
编辑: 李 牧
校审: 穆治钢
编审: 马汝义
监审: 尹卓悦
主编: 王景惠
编委: 陈金福 杨桂珍 一 琳
胡 江 朱明杰 晏明华
李 凤 郑洪金 孙立芳
李迎春 白晓涛 郭建芬
策划: 刘颖华
顾问: 刘金享 张顺富 张守儒
杨 闯 王伟长 吴文昌
劳淑芹 王国清 方胜利
任 冉 王 谨 李淑琴
李德兰 刘春华 王启顺
韩玉春 谭 颖 闫三堂
齐玉山 李景春 甘会文
朱成华 刘兆亭 张文革
王根权 穆治钢
出品: 李 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