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走进福建省惠安县东岭镇湖埭头村,这片流淌着革命血液的红土地便映入眼帘。在岁月的长河中,这里曾经是苏维埃政府的诞生地,是惠安武装暴动的策源地,也是红军战士不屈不挠、坚持斗争的革命根据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九十年前,这片土地见证了革命的火种如何点燃,如何在敌人的围剿中顽强生存,如何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在1930年的福建,革命的热情如火焰般炽热,熊熊燃烧在每一个角落。当时,中共福建省委洞察形势,决心在这片土地上发动一场武装暴动,建立一个全新的苏维埃政府,为民众带来真正的希望和解放。湖埭头村,这个惠安县的小村庄,虽然地处偏僻,但其在革命的大背景下却显得极为重要。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了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深厚的群众基础,使得这里的民众对于革命充满了渴望和热情。在这样的背景下,湖埭头村自然成为了革命的重要据点。
在这个小村庄里,胡文炳、辛双兴等一批当地的热血青年,他们怀揣着梦想和理想,毅然决然地投身革命,加入了红军的队伍。他们知道,只有革命才能拯救这片土地和这里的民众。同年9月的一个清晨,红二团在湖埭头村进行了短暂的休整。这支队伍主要由农民自卫军和赤卫队组成,他们虽然装备简陋,但士气高昂。更重要的是,他们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支持。当晚,在胡文炳的家中,召开了一场庄重的会议。在这里,湖埭头村苏维埃政府正式宣布成立。这个宣布意味着革命的火种已经在湖埭头村扎根,将逐渐蔓延至整个福建,乃至全国。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惠安的武装暴动失败后,湖埭头村遭受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围剿。战火和硝烟弥漫在整个村庄,无辜的群众和参加革命的同志们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但是,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湖埭头村的民众和红军战士们都没有放弃。他们坚守信念,继续战斗,为了那个共同的理想,为了自由和解放。
在风雨飘摇的1930年,农历十二月廿九春节的气氛显得与众不同,本应是一片喜庆祥和的景象,却因国民党反动派的乌云笼罩而变得肃杀。国民党军队利用民众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之中的时机,发起了对湖埭头村的围攻。在这个关键时刻,红军战士辛进金与辛产兆两人不幸被捕。他们身处充满血雨的危机之中,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农历的辛丑年已经悄然临近尾声,但对辛进金同志来说,这个年关却成了他人生的终点。辛进金同志在牢狱中的经历极其残酷。他面对着敌人残酷的严刑拷打,身上留下了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痕。但令人敬佩的是,他始终坚贞不屈,未曾向敌人屈服过一丝一毫。面对死亡威胁,他展现出了共产党员坚定的信念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农历十二月廿九的晚上,敌人将他押到了山柄村的一处坟前。这座坟的主人是一位臭名昭著的反动民团首领陈奕昭。正是在这里,辛进金同志面对着屠刀与死神。他的声音铿锵有力,痛骂敌人,高呼革命口号:“打倒反动派!”“共产党万岁!”他的英勇无畏精神让在场的每一个人为之肃然起敬。
但是,反动派的暴行并未因此停止。他们犹如疯狂的野兽,更加猖獗地发起进攻。从1931年至1933年,连续三年的时间内,敌人对湖埭头村进行了多次围剿。每一次进攻都使得村民们人心惶惶,生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许多无辜的群众在这场斗争中不幸丧生,他们如同被狂风吹散的落叶般脆弱无力。其中,德生、洪仔等人就是这些无辜牺牲者中的一部分。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同时期的革命群众辛堪也遭受了敌人残酷的毒刑。他被活埋在前林村海边,其遗骸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找回并安葬,这一事件成为了革命历史中的一段悲惨记忆。
那段日子,参加革命的同志们妻离子散,背井离乡,所受的苦难难以言表。如胡水成、辛双兴等人寄居在穷苦农民家中,而辛伙来和辛清桂更是远渡南洋,最终客死他乡。辛金成、辛碚成和胡水生等人则不得不逃到晋江、厦门等地躲避敌人的追捕。湖埭头村的革命领导人胡文炳同志更是经历了家破人亡的苦难。在几年中,他相继失去了6个亲人,但他依然坚守信念,隐姓埋名,继续在厦门参加地下革命组织,坚持革命斗争。他的坚韧不拔,成为了革命的火种,始终没有因为反动派的围剿而熄灭。
1949年4月,湖埭头村的5名党员——辛产兆、辛祝馨、许秀玉、许瓦水、许锦春组成了一个名为“进金支部”的党组织,由老红军战士辛产兆担任支部书记兼组织委员。这个支部的成立地点设在农民陈美的家中,她为这个支部提供了必要的食宿支持。“进金支部”成立后,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他们一方面掩护地下党的领导同志,一方面积极行动,配合烧毁反动乡公所,张贴标语,广泛宣传,号召农民兄弟联合起来,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反对征兵、征粮、征税”。其中,辛祝馨、许秀玉等同志更是直接参与了“8·23”解放惠安县城的行动,为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当惠安解放的消息传来,这个支部并没有停下他们的脚步。他们组织民工配合、支援解放军南下解放厦门,为全国的解放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如今,回首那段动荡的岁月,我们更应该铭记那些为革命事业英勇斗争的烈士们。他们的英勇事迹永远值得我们怀念与尊敬。正是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英勇牺牲,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安宁。
走进湖埭头村,一股新的气息扑面而来。曾经的那片红色土地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然蜕变为一处美丽的家园。过去那寻常的农田之上,今日屹立着苏维埃政府的纪念碑亭,显得庄重而又威武。它见证了革命的烽火岁月,是先烈们浴血奋战的见证者。这座碑亭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如今重修之后更是熠熠生辉。沿着村庄的小道深入,你会惊喜地发现,这里不仅有苏维埃政府的遗址,更有新建的苏维埃政府纪念馆和惠安武装暴动筹备会纪念馆。这些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成为了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这些纪念馆不仅仅是简单的陈列展品,更是对先烈们英勇事迹的缅怀和纪念。它们成为了广大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此刻,站在苏维埃政府的纪念碑前,眼前是一片盛开的刺桐花,红艳艳的花朵在微风中摇曳,仿佛是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四周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纪念碑的庄严和刺桐花的红艳依旧如故,仿佛在提醒人们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来此参观的人们,无论是学生、老人还是年轻人,都会被这些革命故事所感动,被先烈们的英勇精神所激励。
这些纪念馆和纪念碑亭的存在,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它们提醒着人们要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繁荣,铭记那段艰苦的革命历史,继续发扬爱国精神,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